唐 珂
唐 珂: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
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意大利,繁荣于17世纪的荷兰。静物画在内容表现与艺术形式上,是以沉静内敛、静止不变的物体如花卉、器皿、蔬菜、蔬菜、水果、用具等日常生活物品作为表现对象,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对象的描绘,来表现它们的感性意境或内在的结构形态。16世纪早期静物画刚出现时是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的,直到17世纪荷兰小画派形成后,有一大批艺术家投入到静物画的创作之中。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日用器皿、珍肴果品,对它们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画,在寻常对象之间发现其内在美感和静态生命的力度,来展现这些司空见惯的瓜果花卉、金银器皿之间隐现的艺术魅力。经过这些画家持续不断的努力,静物画在荷兰、德国等地逐渐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欧洲,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16、17世纪的欧洲静物画多集中出现在意大利、尼德兰以及后来的弗兰德斯、荷兰等地。这其中最早的静物画,是意大利画家巴尔巴里在1504年所作的《静物:鹧鸪与铁臂铠》。这件与《蒙娜丽莎》同时出现的作品,既有着精湛的写实风格,其自由的结构布局,也流露出样式主义的特点,它打破了文艺复兴早期那种一成不变的古典模式,在绘画的表现方式上寻求突破,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一篮水果》(1596)当属这个时期静物画的经典之作。这幅作品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绘画的形式把苹果、葡萄等水果如此逼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晶莹的葡萄、曲卷的叶子,在柔和的暖色调中,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蕴孕着造物的光辉,真实的再现了对象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
除了意大利,16世纪的弗兰德斯也是一个绘画艺术极为发达之地,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扬·勃鲁盖尔(1568—1625)就是其中一位。《瓶中花卉》就是他的静物名作。这幅作品中,画面笔触细腻精到,线条流畅挺秀,色彩也细腻平整,富丽而精雅。娇艳的花卉之间、枝叶的摇曳中,不同形态的花卉各具风采,散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显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精湛的表现手法。这种自然主义的风格是当时弗兰德斯静物画的主流形式。
在16世纪的德国,也出现了一位名叫弗莱格尔(1566-1638)的杰出静物画家,他的静物画既有别于卡拉瓦乔的写实风格,与扬·勃鲁盖尔的自然主义的特点也有所不同,而是更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面包和蜜饯》是他的作品。随意的笔触、散置的玻璃杯、面包,显示出艺术家力求突破传统造型的大胆尝试,同时作品中隐含的意向性境界,也展示了一个早熟的天才艺术家所具有的直觉敏锐度及潜在的创造性特质,这对当时的画坛而言无疑是异类的,但也是极为可贵的。
在16世纪的欧洲画坛,虽然静物画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并出现一些杰出作品,但是在当时的整个观念中,静物画仍然被视为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形式。在一个传统艺术极其发达的氛围之中,人们所关注的多是那些更能完整体现一个艺术家非凡创造力的宗教画、神话、历史画甚至是肖像画,这些构图巨大、内容庞杂的绘画形式在体量及艺术性上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被视为主流。相比之下,静物画在人们看来则只是一种无须创新、只对简单物象进行简单描述的绘画,它既不足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不足以净化人们的思想情操,更不能带给人们深层次的启迪与思考。因此这个时期的静物画一直处于曲折前行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入17世纪以后,1609年荷兰的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信仰自由。(人们逐渐抛弃宗教思想的迷思,积极追求平实幸福的现实生活,画家也不再依附于宗教或是贵族,艺术创作术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宗教、神话题材,面向现实生活进行创作,)那些与民众生活相关的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这时都得到快速的发展,静物画也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期。这个时期著名的景物画家有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扬·达维兹·德·海姆、皮特·克拉斯(Pieter Claesz 1597-1660)、威廉·考尔夫(Willem Kaif 1619-1693)、亚伯拉罕·凡·贝耶林(Abraham van Beyeren1620-1690)等人。
威廉·克莱兹·海达(1594—1680)是荷兰小画派中一位杰出的静物画家。海达的静物画大都围绕着厨房内司空见惯的餐具展开。1631年创作的《早餐》和1634年创作的《静物》是其代表作。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海达静物画的特点来。一方面是画面构图非常讲究,结构完整,层次丰富,非常注重光线对于画面空间关系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色相柔滑细腻,对象表现的细致真实,栩栩如生。在错落的层次间各种色彩和谐一致又互为映衬,形态和色泽上都显现出高度的艺术性,显示了作者对于画面游刃有余的把控能力。
与威廉·克莱兹·海达同时扬名于哈勒姆的静物画家皮特·克拉斯,他的静物画表现的虽然同是金属器皿和陶制器皿,但其画面富丽,色泽鲜艳的物象置放于沉静朴素的背景之下,强烈的对比使画面充斥着一种浮华香艳的视觉效果,有着梦幻般的境界。
较之海达、海姆单一的内容表现,同期的扬·达维兹·德·海姆(1606—1684)对于静物画题材拓展上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目光不仅仅流连于厨房中的瓶瓶罐罐、菜肴水果,书籍、乐器、花卉甚至人的骷髅都是他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成为他随心所欲的表现对象。海姆早年曾经专门学习过静物画的绘画技法。所以在构图以及层次的处理上,显得更加严谨细致,也更加复杂。同其他静物画家相比,他虽然也比较注重对象质感的表现,不过在色彩的运用上则略显艳丽和铺张,装饰性的意味更加强烈一点。这在当时巴洛克艺术极为风行的欧洲来看,是再正常不过了。《鲜花》(1665年)就是这类作品。
17世纪的荷兰,除了哈德姆云集着为数众多的绘画大师外,商业重镇阿姆斯特丹同样荟萃了一批有着巨大影响的艺术家,这其中就包括威廉·考尔夫。考尔夫一生画了数量众多的静物画,题材多是金银器、时令水果及中国瓷器、伊斯兰壁挂等具有异域风格的器物。画面构图繁杂,用色柔和细腻,细节刻画异常的精彩,卓越的写实功力使他成为荷兰绘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与威廉·考尔夫几乎同时出现、同时谢世的画家亚伯拉罕·凡·贝耶林同样也是位杰出的静物画家。他的题材表现如同扬·达维兹·德·海姆一样无所不及,视野甚广,但关注的重点却与威廉·克莱兹·海达却非常一致,那些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厨房陈设常常成为作者最钟爱的表现的主题,并被他以最富有诗意的艺境再现出来。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歌舞升平、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的社会,而与之毗邻的德国则正处于一个苦难深重的时期。长期的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文化凋敝、国土分裂,艺术的发展也泛善可陈。纵观整个17世纪,德国比较有影响的静物画画家当数科利兹。科利兹穷尽毕生之力从事静物画的艺术实践,对于德意志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静物画色泽厚重,结构紧凑,器皿、水果、衬布的布置有条不紊,虽然每幅画所要表现的内容不多,但是构图却显得饱满而充实,沉稳且富有张力的静态力量充溢着整个绘画空间。画面色调比较单一,以灰褐、浅褐为主,缺乏红绿等明亮的色彩,静穆浑厚之中显现着古朴雅致的理性之光。与科利兹的谨严肃穆的风格不同,西班牙画家弗郎西斯科·德·苏尔瓦兰(1598-1664)的静物画则明显的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柠檬桔子和玫瑰》香艳而富有动感:饱满的桔子、翻卷的枝叶、盛开的白花,无不孕育着生命的活力,散发出诱人的芬芳。虽然他也注重素描关系,但是色彩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因素,大胆而富于变化的色彩运用,生动活泼的色相的组合,成为他的静物画语言的主体。展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18世纪的法国画家夏尔丹(1699-1779)曾被人们认为是绘画史上最杰出的“情感型静物画家”,事实上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苏尔瓦兰的静物画已经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了。
由此可见,在16、17世纪的静物画发展过程中,形的结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已经成为艺术家在画中重点表现的两个方向。形的表现使我们能够深入认识对象的严谨、细密的体貌特征,这是人们对于艺术认识的理性思维的延伸。而情感的传达则是艺术家借助特定对象来传递出自己的某些情绪意念,以独特的韵味和意境、独特的手段,映像出人们心中的情感变化。在之后的18、19世纪乃至20世纪的画坛,静物画也基本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内涵表达与结构的再现构成了静物画发展的两个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