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乔凤,陈苑莉,岑敏琼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广东广州,510630)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在临床实践中,100%的肝衰竭住院患者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2]。肝衰竭患者使用的大多数药物有刺激性,需反复使用血制品或输血,反复采血,治疗时间达3个月以上,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为50%~70%。传统静脉输液治疗途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3]。本文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能否减少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实用性[4],现报告如下。
选择2008年5月1日~2010年5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感染科被确诊为肝衰竭住院治疗的患者140例,均需长期使用有刺激性药物,并需反复使用血制品或输血,反复采血,治疗时间达3个月以上,入选患者年龄为18~60岁。将其随机分为置管组75例、对照组65例,如住院治疗未达到3个月为中途退出,重新纳入研究对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血管选择:置管组75例患者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对照组65例应用安全型留置针(BD Saf-T-Intima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22 G,直型),血管条件符合插PICC导管及安全型留置针,预定插管无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均为贵要静脉,血液粘稠度检查正常,同一血管只穿刺1次,操作者严格执行置管技术要求。
记录与分析:两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签定《知情同意书》,观察两组1、2、3月后患者穿刺口/针口渗血/渗出/坏死、一针穿刺成功、穿刺点、静脉通道、静脉炎、肢体肿胀情况、职业暴露风险、费用、疼痛感受、精神状态、疗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所得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置管组和对照组1、2、3月后回访结果显示,置管组穿刺口/针口渗血/渗出/坏死、静脉炎、肢体肿胀、穿刺点异常发生频率低于对照组,一针穿刺、静脉通道建立效率高于对照组,职业暴露风险较对照组低。两组就以上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置管组和对照组1月后输液相关并发症、职业暴露风险回访结果(例)
两组患者分别于 1、2、3月回访。月平均费用显示,置管组比对照组费用增加,但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两组费用逐渐趋于相同,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方案住院患者的月平均费用比较(元)
两组患者分别于1、2、3月回访患者的疼痛感受显示,置管组比对照组疼痛感受明显减轻。两组疼痛感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不同处理方案住院患者的疼痛感受比较(例)
两组患者分别于1、2、3月回访患者的精神状态显示,置管组比对照组精神状态好,置管组比对照组疗效好,两组精神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不同处理方案住院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置管组满意度平均得分(95.36±6.11)分,对照组满意度平均得分(980.00±10.69)分,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组比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近几年来,发展为肝衰竭患者仍处于上升的趋势,尽管肝衰竭治疗措施不断进步,病死率仍高达50%~70%[5]。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转入本科患者外周血管已经没有可穿刺血管,因此增加护理人员为患者迅速建立血管通道难度,甚至导致医疗纠纷。
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费用虽然便宜,但由于实用性低,输液相关并发症高,需要频繁穿刺。同时停留时间不能超过96h,堵塞率、脱出率高,静脉炎发生率高,增加患者疼痛。使用治疗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大,也会使肝衰竭患者最终可能没有可穿刺血管。
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穿刺口渗血、渗出、坏死、静脉炎、肢体肿胀、穿刺点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疼痛低,疗效高,最终达到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性[6],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可以为肝衰竭患者实施抢救全过程顺利进行提供前提条件,嬴得抢救最佳时机,明显降低肝衰竭病死率。
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具有三向阀防返血功能,只用生理盐水冲管,且间歇期1次/周,不再用肝素,对易于出血的肝衰竭患者尤其有意义[7]。而且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到后期费用可以有极大的降低,是肝衰竭患者长期治疗的最佳选择。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6):422.
[2] 王乔凤,陈苑莉,岑敏琼.三向瓣膜式 PICC在慢重肝患者应用及护理[J].广东医学,2010,31(22):3011.
[3] 王乔凤,陈苑莉,岑敏琼.无粉手套置管减少PICC术后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11,4(26):74.
[4] 王秀荣,孙文彦,陈 伟.两种不同类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实用性和费用比较[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7,15(5):371.
[5] 杨绍基,任 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
[6] 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节[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
[7] 郑丽花,熊彩娟,杨春,等.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感染病科的应用及护理[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6(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