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育宁 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鄂尔多斯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
我们看到了伊金霍洛所拥有的神奇与希望,看到伊金霍洛成吉思汗文化的未来。在开发文化资源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文化生态保护的更好?如何做到文化生态品牌的建立以及对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的认识?如何能将蒙元文化合理而系统的开发?是伊金霍洛人在重塑社会形象、重塑城市形象中,必须要有法保障的事情。回顾以往,伊金霍洛旗经济超速发展到今天,在把发展文化作为政府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缺少些什么。
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往往不是现代高楼大厦,而是一座有历史意义的老式小楼、一片废墟或一段残垣断壁。
所谓“文化生态”,一般是指文化发展的环境及其对环境的保护;另一个含义是目前国内学术文化界讨论的一个理论命题,或者叫做“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的思想核心是文化适应环境而产生,文化的特征和变迁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同时文化又对环境起到了稳定、保护的作用。环境和文化是耦合的一个整体,从而形成文化生态系统。
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风俗礼仪等文化,首先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在改造加工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一种文化属性。
鄂尔多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蒙古入驻鄂尔多斯以后的长期经历,这造就了对蒙古传统文化保存和保护的良好环境,蒙古传统文化资源与鄂尔多斯整合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鄂尔多斯成了蒙古传统文化特别是祭祀文化的象征。这就是民族文化和他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结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
除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民族文化也是对社会人文环境适应的结果。内蒙古地区,就是一个以蒙古族和蒙古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具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而构成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共容、共存的环境,各种民族文化都在相互渗透,互为环境。作为内蒙古的地域文化,这些构成缺一不可,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整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的文化生态。
就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来讲,各地积极开发资源,深入调查研究,创建地方品牌,这些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解读,更重要的是利用一个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平台,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文化生态,遏制一些地方出现的文化生态受到破坏的趋势,做好抢救和保护的工作,努力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忽视文化生态的存在及其必要性,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人的观念误区、舆论导向的偏差,在利益驱动和“开发”的掩盖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依附于这一生态环境下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民族文化被迫流失,文化生态的和谐和平衡受到破坏。
据媒体报道,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面积仍以每年近1%的速度在扩张。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孕育了草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如果不加以切实有效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资源过度开发的盲目性,严重的后果既是对资源的很大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使文化生态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历史文化遗产随着这种开发消失殆尽,而这些东西又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
城市化的急速扩大和不理智的拆迁,也给一些地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简单地追求城市化率,造成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不仅忽视了城市功能对于以人为本的作用,也使一些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风格、记忆符号及人脉传承等等特色渐渐淡化,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被破坏,遗址被夷为平地,原有的文化生态失去平衡。据报道,北京城市的历史面貌只剩下不足老城面积的17%,现在能看到的只是25片保护区。象征北京古老历史的牌坊、宫门、城墙没有了,四合院一个接一个消失了,留下的故宫不得不极大地超负荷承担着川流不息的人们的凭吊。
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往往不是现代高楼大厦,而是一座有历史意义的老式小楼、一片废墟或一段残垣断壁。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两种资源,即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开发初期,主要解决贫困和温饱,进行原始积累,非常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注重利益和效益,但到了发展的一定阶段,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建设就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许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单纯依靠经济本身难以解决,要靠文化,即人的觉悟、视野、道德素质和法治来解决。经济结构转型,必须要有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来充实。这个时候,对于文化生态的保护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首先,要重视研究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生态环境,提高对保护文化生态重要性的认识。民族文化具有能动地适应环境的禀赋,这一环境也是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切实保护好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观念情感等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相扣,自然环境保护不好,民族文化必然受到伤害。
其次,要正确处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历史遗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这些客观存在的资源,首要的是保护,保护是前提,其次才是开发。特别是对历史遗迹,最好是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加损害的能够原样地留给我们的子孙,这就尽到了我们的历史责任。
第三,要重视汲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包括对民族的、宗教的、地方的、民俗文化中的生态观、生态伦理、生态知识以及“和为贵”等思想要加以整理研究,继承下来。这些优秀的传统有广泛深厚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和应用价值。
第四,要切实维护民族间和谐友好的关系,“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这是保护和发展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基础,也是一项要持之以恒的经常性的工作,积累越厚实,基础越牢靠,越能经得起各种考验。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重视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尊重各民族文化间的历史关系。西部地区从历史到现实,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集合之地,各种文化、艺术风格、风俗习惯异彩纷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并存,相互融合。这是民族地区的一大特点。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要亲此疏彼,还是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优势。
我们要确立一个观念,即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要形成机制、健全制度,建立起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形成文化生态的良好局面;要形成稳定的对民族文化的支持体系,使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下,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继承和创新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