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斌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国对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日益重视。教育部于2001年发文“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强调适应入世后需要的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双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在教育部从2004年8月开始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双语教学”被列为主要观测点之一。自2007年,教育部面向全国所有本科院校,每年建设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课程申报条件不限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均可,教学运用的外语条件为英语,旨在通过双语教学课程示范,推动双语教学改革,促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双语教学有效模式,提高高校双语教学水平。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属于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范畴,是实施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国际上,双语教育所指范畴较为复杂。1993年,柯林·贝克(Colin Baker)在《双语教育与双语制度的基础》著述中,将双语教育归纳为10种类型[1],双语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下还包括很多的变体,Mackey(1970)总结了90种双语教育的不同形式[2]100,但双语教育分类的局限性在于并非日常实践中的所有案例都能适合某个类型。王斌华在《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著作中采用了柯林·贝克的类型划分,并以弱势双语教育和强势双语教育分类。[3]以淹没式和过渡式双语教育为代表的弱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从少数民族语言过渡到多数民族语言,或是从母语文化转变到更有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文化;以沉浸式和保留性双语教育为代表的强势双语教育则是以培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具有双文化能力的人才为目的,使学生在保持原有语言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能力。弱势双语教育和强势双语教育的主要区别反映了单语主义和双语主义两种不同世界观和对社会结构的不同态度。前者试图用处于主流地位的多数民族同化少数民族,而后者则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和语言多样化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中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是用以英语为主的外语传授学科内容的教学,基本符合上述强势双语教育的范畴,具体到课堂层面的双语教学活动,意指使用一门外语,现主要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非语言课程的教学。教学以学科内容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英语与汉语组织、安排和实施专业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对专业知识进行描述,以达到理解、思考进而掌握的目的。
根置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世界各国在实施双语教学时都注重根据各自国情,适时选择和调整相应的双语教学模式,跟进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
国内研究将国外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又译“浸润式”[4],“浸入式”[5],指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内容,此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以培养精通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人才。(2)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开始前有一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然后逐渐向沉浸式双语教学过渡,也就是由全部或部分地使用母语教学过渡到最后完全放弃母语教学。(3)保留性(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又称“保持性”或“维护性”,指学生同时接受母语和第二语言为教学语言,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以具备双语和双语文化的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国家,开始施行“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法”,即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它是基于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而提出的,是一种专门集中某一专业学科的语言教学途径。基于CLIL的4Cs教学框架,即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认为CLIL的目标在于有效地使用语言学习新知识和学习恰当地使用语言两个方面。[6]此创新型的外语学习法将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作为等同的教学目标,CLIL模式中将语言和内容共同作用的行为,被广泛运用和借鉴到双语教学中。
由于社会、国情及语言环境的差异,国外的双语教学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的双语教育教学不仅涉及语言,而且涉及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而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2]149。因此我们不可将国外双语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模式生硬地照搬到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国内有学者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一是用汉语和外语教授外语;二是用汉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外语进行部分或全部专业的教学;三是用外语原版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用汉语进行部分或全部专业的教学;四是全部使用外文教材以及用外语教授专业课程。[7]在笔者看来,就我国高等教育的现行方式,第一类型实则归属于大学外语教学,第四类归属于全外语专业教学。依据笔者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我国高校对双语教学的探讨,更多地意指兼用外语和汉语进行非外语类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因而以上研究中的四种主要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不适于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
也有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把双语教学模式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1)全外型,即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采用原版教材,直接使用外语授课;(2)混合型,即采用原版教材,交错使用外语和汉语授课;(3)半外型,即采用原版教材,基本使用汉语授课。[8]在此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均以原版书籍为课程教材,类别划分的区隔度在于授课中外语的使用比率是全外语、大部分外语或是大部分汉语。在笔者看来,以原版书籍为教材虽然原汁原味,但综合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状况,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来说,原版书籍并非一定作为绝对必须的要件。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教学方式的提炼,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笔者基于对当下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组成元素教师、学生、教材的认知,根据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基于教师素质、学生能力、教材状况等双语教学实施条件的客观状况,以专业需要、学生需求为导向,遵循“初级渗透、中级提高、高级思维”的原则,提出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以供研讨。(见图示)
图示 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
第一层级的初级渗透是基础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尚处入门,英语水平刚走过应试高考的大一学生。开设的课程为概论类、史论类专业基础型课程,教材版本为中文,双语教学体现在专业术语的英语引入和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课堂讲解以中文为主,课件中英文混合。此层级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是有英语基础就可行,即最大限度地搜集和整理课程的专业词汇和术语,查阅权威的英文表述,在内容讲解和课件展示中引入并反复强化术语的英语表达,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量的积累及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第二层级的中级提高是扩展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掌握了部分的专业知识,经过一年大学英语学习而听说读写译能力长进的大二学生。开设的课程为实务型课程,教材版本为中文辅以至少一本相应的原版专业书籍,双语教学体现在外引的理论和案例及专业术语的扩展上。课堂讲解交替使用中英文,课件英文比例提高,学生逐步用英语交流简单的专业问题,双语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专业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属于中英文内容的整合层次。此层级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是英语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及演绎能力强,即更大范畴地吸纳和融汇学科专业知识,并通过中外教材的对应对接拓展学生的眼界,为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效用提供平台。
第三层级的高级思维是纵深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已成体系,基本具备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为专业类研究型课程,教材版本为英文原版书籍,双语教学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双语思维和应用。课堂讲解以英文为主,只在重难点处辅以中文帮助和强化认知,课件全英文,学生用英文表述研究习得和思想,进入双语思维层次。此层级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是完全能用英语驾驭课堂,即不仅将语言作为解读国外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现状和学科研究发展成果的工具,更是将语言作为思想表达的手段,并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新近外文资料帮助推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探求,向学生提供课堂以外双语教学实作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专业知识升华和毕业后借助外语的对外交往开拓空间。
目前高校双语教学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在笔者看来,是双语课程的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和双语教师的单兵作战。本研究所提出的由基础型到扩展型再到纵深型的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人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则,三个层级对接不同的教学阶段,既充分考虑了教师英语水平的切入点,扩展了双语教师队伍,又全然顾及了学生英语水平的增长级,横向延展纵向深入,使双语教学适时、实际而实效。其突出特征体现在:
明确的双语教学目标。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明晰“语言为媒,专业至上”的双语教学目标,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知识学习及运用为目的,以“初级渗透、中级提高、高级思维”为指导思想,构建从基础型双语教学到扩展型双语教学再跃至纵深型双语教学的三段式双语教学体系,使双语教学以整合式系统化的方式策略性地展开,使双语教学的实施有起点可行,有空间可伸,有高点可攀,全面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英语学习和素质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
切实的双语教学手段。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整合双语师资之综合实力,根据授者教师、习者学生、介质教材等各因素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其发展变量,分段实施从基础型到扩展型再到纵深型的层级化双语教学,循序渐进的教学设置可以防止学生在双语学习中因噎废食;教学实施中将英语作为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非教学的内容,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应的理论水平、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兼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收到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共赢的双语教学效果。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针对专业及语言兼能的双语师资严重欠缺的双语教学瓶颈问题,挖掘教师的专业及语言潜质和优势,使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和专业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教学阶段和双语教学课程,由此扩展双语师资队伍,调动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其能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参与课程研发的成就感;针对双语课程学生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的双语教学现状,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使基础课、实务课、理论课相辅相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张弛相济,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英语和专业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由此转变双语学习的观念,提高双语学习的自信,增强双语学习的动能,增加对内容学习的期待,专业和英语水平双双有望提高。
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在客观认识中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延展和具体化双语教学的内涵,应对和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单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所遭遇的孤立性和单一化的弊端,根据双语教学实施所需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其发展变量,适时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以达到双语教学收获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共进的效果。
目前中国高校在双语教学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在双语教学重要性充分凸显的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与目标,实现学生双语学习中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间的融合,如何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双语教学的对接,整合双语教学师资以克服双语课程的孤立性和单一化,并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通过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专业学习、英语学习和素质培养三者的共进等,都有待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对双语教学模式及其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树立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长远目标,确定时下培养兼具专业学识和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既定目标,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要根据各学校及各专业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切不可盲目跟风,照搬照用。
[1]Colin,B.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Britai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2.
[2]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姜宏法.“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
[5]王国惠.论“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及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6]Coyle,D.,Hood,P.,Marsh,D.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7]李桂山,冯晨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8]付筱娜.试析高校“双语”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