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新华社走向世界性通讯社的80年历程

2011-07-26 13:36程曼丽
中国记者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世界性分社通讯社

□ 程曼丽

(作者是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讯社,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由国家级通讯社到世界性通讯社,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正在向着国际一流的全媒体机构迈进。

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建设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就在同一天,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初创时期,红中社的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当时红中社没有自己的专用电台,使用的是临时中央政府的无线电台,后来改用中央军革委的电台。1933年年初,中央军革委拨了一部电台给红中社,3月才建立起自己专用的新闻台。最初新闻台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发几条新闻电讯。除了播发电讯外,工作人员还要抄收国内外新闻,编辑油印成《无线电材料》(后改名《参考消息》,亦称《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中社停止对外播发新闻(仍继续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1936年7月,红中社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1937年1月又迁到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七七”事变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新华社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每天发布国内外新闻的数量由1500字左右增加到4000—5000字,抄收外电的范围也扩大了。到1937年底,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已达20多人,技术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39年以后,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逐步扩大,新华社分社相继建立,首先是华北和晋察冀分社,之后山东、华中和晋西北根据地也陆续建立了分支机构。这样一来,新华社的通讯业务就由过去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扩大到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电台抄收的稿件多了,每日发稿量也增加了,发稿对象除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外,还包括大后方的报纸,如重庆的《新华日报》《国民公报》副刊以及香港的进步报刊。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适应即将胜利的新形势的需要,新华社无论在人员的补充还是业务能力建设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抗战结束时,新华社总社人员已达100余人,每日发稿1万多字。加上分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和通讯网,新华社已经成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和枢纽,并开始由主要面向解放区转而面向全国,为未来成为全国性通讯社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时期,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开始出现。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对外新闻开播;1946年5月28日,新华社正式设立了国际新闻编辑部。为了拓展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保证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及时,新华社开始在境外建立分社。第一个境外分社是香港分社(1947年5月1日建立),之后,新华社又相继建立了伦敦分社(1947年6月10日)、布拉格分社(1948年11月)、平壤分社(1949年9月21日)。这四个分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华社建立的首批境外分社。尽管人手不足,条件有限,但是它们在艰难中起步、拓展,为新华社更多境外分社的创办及其发展成为世界性通讯社积累了经验。

建国后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将由中央宣传机关转变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质的飞跃”。

经过机构调整和采编系统的全面改进,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新华社已经初具国家通讯社的规模。总社机构包括国内、国际、对外、摄影、翻译、地方新闻等编辑部门和若干行政部门,还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机构日趋健全,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56年,新华社已有国内分社31个,国外分社20个,加上香港分社,共有采编人员800多人。新华社还对发稿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中央级报纸、省级报纸、中小城市报纸及工矿报纸、农村报纸。仅就中央级报纸而言,新华社每日发稿6万字,其中国内新闻3万字,国际新闻3万字。

正当新华社为建设国家通讯社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摆在了它的面前。

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相形之下,新华社的国外新闻报道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针对新华社情况指出:“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在此之后,1956年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就新华社工作先后两次发表谈话,其中亦涉及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新华社开始制定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规划,并且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在5年到7年内(即1957—1962或1964),建成以亚非地区为主的世界性通讯社,共建50个分社;第二步,在10年到12年内(即1957—1967或1969)建成可与西方各大通讯社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设想,新华社于1956年调入一批新干部,并从国内分社中抽调一部分记者转做国际新闻报道工作。这一年,新华社相继建立了卡拉奇、开罗、喀布尔、金边、乌兰马托、索菲亚、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地拉那、伦敦等10个国外分社。至1965年年底,新华社已经建成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文种包括英、法、西、俄、阿、日、老挝、印尼、缅等9种,每天发新闻稿日刊8485份,周刊6350份,不定期刊6000多份,发行对象遍及103个国家。这之后,虽然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干扰,新华社向外拓展业务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歇。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

1976年,新华社驻外分社增加到70多个;截至1978年底,新华社对外英语大广播每天发稿数量增加到20条,英语稿件被西方通讯社转播的占40%。至此,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新时期的赶超与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不断实现着赶超与飞跃。

1983年1月,新华社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90年代把新华社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报告很快得到党中央的批准。此后,新华社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总目标进行的。

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首先就要达到一般世界性通讯社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水平。新华社为自己确立的具体目标是:及时地、充分地、自成体系地反映本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动向,发布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字、图片新闻和评论,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建成收集全世界新闻的体系,拥有遍及全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记者网;扩大和完善向国内外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各类用户的供稿系统;在通信技术上尽最大可能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建成现代化的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拥有一批纵论世界风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著名的新闻研究人员;向国内外提供多种经济新闻和经济信息服务。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出现了新的变化:(1)发稿量大幅度增加。作为对外报道各条专线基础的英文电讯,1990年日均发稿40条,1998年增加到68.7条。(2)对外报道在世界新闻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即时发稿、滚动发稿等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方法被广泛采用。(3)各条语文专线的发稿量增加,自采率上升,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采用率明显提高。到上个世纪末期,新华社已经从一个主要面向国内用户的国家通讯社,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大通讯社之列。

进入新的世纪,根据中国自身变化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新华社不断探索对外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英文大广播为龙头,调整各条语文专线,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日常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打下了基础,在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适应国际国内传媒业出现的新变化,新华社又一次提出国际传播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对外报道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新华社正逐渐形成以驻外总分社为中心、以大分社为骨干、以次区域重点分社为依托、以其它各分社为前沿的海外阵地总体布局,以便使世界各地的采集网络具备参与全球媒体竞争的基础条件。“阵地前移”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重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前移”:一是编辑部前移,二是营销前移,三是终端前移。为了推进“前移”战略,新华社除了从国内选派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之外,还大力推进海外雇员本土化建设,在世界各国首都、重要城市、战乱和新闻热点地区增加雇员或通讯员、报道员、信息员等,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延伸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一个角落。到2010年底,新华社已经在海外设立总分社、分社140多个,新闻信息机构用户达22000多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在增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瞄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新华社全面创新运营体制,积极推进战略转型。目前,新华社已经初步建成融通讯社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比肩而立的“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它正在朝着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阔步迈进。

新华社80年的历程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风雨历程是同步的。总之,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华社的新生;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新华社上个世纪末期以来的飞越式发展。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新华社以及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当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乐章。

猜你喜欢
世界性分社通讯社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科学家白蕊:我就是要解决世界性难题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法新社进入朝鲜
侦探通讯社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侦探通讯社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