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军峰
经省政府同意,我们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全省兴水战略取得决定性胜利,水利改革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水利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动员和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开创“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寻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2006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全省水问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题调研,2007年3月出台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定,2008年、2009年兴水战略全面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兴水战略从谋划到实施的五年,是山西水利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全省水利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应急水源工程是实施兴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奋力拼搏,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到2010年底累计完工27项,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包括3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泽城西安水电站、柏叶口水库),两座大型灌区(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大引水工程(坪上应急引水、和川引水枢纽)。
国家重点工程——张峰水库,2010年5月实现总干全线通水至泽州盆地的预期目标。至此,枢纽工程、输水工程、水电站工程全部完工;泽城西安水电站和柏叶口水库也于2010年11月实现大坝主体完工。
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大型灌区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建成通水,峨嵋岭台地百万亩千古旱垣享受黄河水灌溉之利。
坪上应急引水工程2009年通水至忻府区和原平市,年可提供优质泉水1.4亿m3;和川引水枢纽工程2009年下闸蓄水,去冬至今已从沁河上游调水约5 000万m3,自流进入汾河下游,在我省境内首次实现“两河牵手”。这项引水工程已在2011年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大同唐河、孤山、文瀛湖,朔州海子湾、东石湖,忻州西岁兴、河曲引黄,晋中双峰,吕梁横泉、千年,阳泉龙华口,晋城东焦河、磨河、湾则、围滩、西冶,临汾五马、西梁,运城温峪、石门等主体工程均按期完工。
35项应急水源工程,基本涵盖了建国以来我省不同时期规划的重点工程。这批工程全部建成后,加上已除险加固的百座病险水库,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水库年末蓄水量已由2005年的6亿m3增加到12亿m3,最终可达到20亿m3。加上岩溶大泉和河流取水,全省境内地表水供水总量将达到37亿m3。黄河水的利用量也有了较大增长,2010年用水总量(包括灌溉和城乡生活用水)达到8亿m3,较2005年的1.8亿m3增加了6.2亿m3。这批工程的建设,不仅构成了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有效解决了我省长期以来工程性缺水的突出问题,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维护了山西的基本用水权益。
2009年初,我省提出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两年来,全省新解决5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上2006—2008年解决的600万人,5年全省共有1 188万农民群众得到政府饮水专项资金的支持,喝上了期盼已久的安全水、放心水。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全省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百万亩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十大灌区和六大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出台并全面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灌溉积极性,引黄灌溉用水量由2005年的1.2亿m3增加到5.8亿m3。5年来,全省实灌面积连创新高。2010年达到114.2万hm2,较“十五”末净增34.2万hm2,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淤地坝2 000余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hm2以上,累计治理度达到49%,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8万km2减少到5.5万km2。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沟坝地整治,建成高产、优质沟坝地0.15万hm2,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01座病险水库,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已全部竣工验收。
汾河清水复流工程进展顺利,汾河兰村一坝枢纽下游段河道整治、二坝调蓄工程清淤固堤、汾河入黄口整治、汾河下游堤防加固等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汾河全河段全年实现不断流。以国家投资为主的五台县清水河、原平市阳武河、大同南郊口泉河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启动实施。
全面推广清徐县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用水计量控制监测、工程节水和水权分配等四大节水体系建设,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初步建成。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2010年较2005年全省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6 m;全省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155 m3降到2010年的80 m3,超额完成“十一五”确定的100 m3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把水库、河道、淤地坝、边山峪口和山洪泥石流预防等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防、撤、抢”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着力加强防汛应急指挥体系和能力建设,夺取了防汛抗洪的全面胜利。特别是2010年各级防汛部门严密防守、科学防控,成功应对了“8·9”汾河洪水、“8·19”晋城北石店洪水、“9·19”吕梁洪水等三次大的洪水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使用省长预备金为全省配备了125辆拉水车,5年累计争取国家防汛抗旱专项经费5亿元,有力地夯实了全省基层防汛抗旱基础设施。2008—2010年,我省防汛抗旱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家防总表彰。
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并运作良好,形成了由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公司成立两年多来,累计取得银行授信68亿元,贷款28亿元,为我省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水利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基建+农建”的水利建设新模式全面推广,在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等大型灌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忻州市组建市级水投公司,阳泉市整体推进水务一体化,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水利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省数字水利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防汛应急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开始运行,新的《山西省水文计算手册》正式出版,一批水利科研项目获得水利部大禹奖、省级科技进步奖,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和自密实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在柏叶口水库、泽城西安水电站、五马水库等5项应急水源工程中推广应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欧流域管理项目办、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依法治水扎实推进。新修订的《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进一步调整,我省“以煤补水、以水养水”的政策得到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山西省抗旱条例》、《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条例已提交省人大进入立法程序。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惩防体系建设逐步深入,水利资金监管、工程稽察、财务审计等工作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系统34个厅直单位荣获“省直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一大批单位和个人受到国家有关部委表彰,还有120个单位和850名个人将受到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功表彰。
此外,水库移民安置、后期扶持等工作全面推进,从建国初期至今,60年来为建设水库舍小家、为大家而移居他乡的水库移民享受到了国家补贴。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幅提升,渔业经济总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进展顺利。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财政水利项目申报、验收和资金管理更加规范。水利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丰硕成果,水利应急管理有序有效,水利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表彰。离退休干部管理、政务公开、水利宣传、统计档案、信访群团、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都受到上级部门表彰。2010年全省水利工作会上提出的十项工作任务,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均已圆满完成。
以上成绩的取得,一是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五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水利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多次亲临水利一线视察指导。2010年,袁纯清书记、王君省长就水利工作做出批示20多次。省委常委会把破解山西水资源瓶颈制约确定为19项重大调研课题之一,由刘维佳副省长牵头调研并撰写专题报告。在全省重大调研课题汇报会上,袁书记、王省长对大水网规划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水利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与此同时,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研究室、省政府发研中心、省编办、发改、经信、财政、人社、农业、林业、审计、地税、物价等部门和省总工会、引黄局、气象局、重点办、电力公司、万家寨枢纽工程公司等单位对水利建设都给予了最大支持。
二是水利部对我省水利工作给予了特别关注和大力支持。水利部与省政府联合批复了《山西省特大干旱年应急水源规划》,为我省35项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针对我省“十二五”实施的大水网建设,陈雷部长专门批示“将山西作为试点,推动此事。”同时还派出专家组赴我省实地指导大水网规划。“十一五”期间,水利部累计支持我省投资达60多亿元,特别是2009年、2010年两年就超过40亿元。
三是全省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80亿元。2010年,全省完成投资125.03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达60亿元,均系历史最高年份。全省水资源费五年征收43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21亿元。各市县政府对水利工作都给予了全力支持,五年来市县财政在水利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吕梁市市县两级用于河道治理的资金达6.45亿元;忻州市南云中河治理工程一项就投入4.76亿元;临汾市自筹资金4.2亿元,专项用于城区段汾河综合整治;晋城市2010年市县两级财政用于农村饮水、水保、水电等民生水利工程达1.5亿元以上;晋中市近两年市县财政拿出1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配套;阳泉市投入4 800万元专项用于娘子关水源地保护;洪洞县整合资金2.58亿元,一年建成末级渠系工程1 235 km;高平市近两年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资金2 000多万元;临猗、万荣、稷山近两年农民自筹资金建设引黄高灌工程,投资达1 600多万元。水利投资的大幅增加,为全省水利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干成了不少我省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事。
四是全系统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特别是35项应急水源工程项目的负责同志,以及在勘测设计、施工与监理等工作岗位的同志,夏战酷暑,冬拼严寒,长年奋战在工程建设第一线,饱尝了工程建设中的酸甜苦辣,最大程度地彰显了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正是三晋水利人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才使得我们27项应急水源工程巍然屹立在三晋大地,才使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兴水战略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此,我代表水利厅党组,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市县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省水利干部职工、特别是长年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程中,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大工程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工程效益难以正常发挥;二是中小型项目安排不尽合理,部分县争上项目的积极性高,项目落实后组织不当,推进不力,部分县省级2009年安排的项目至今仍未建成受益;三是还有个别地方存在违法乱纪、滥用资金、随意调整计划,特别是滥用水资源费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个别市县出现违法使用水资源费的事件,教训是沉痛的,必须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四是个别县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标准低,效益差,粗制滥造,严重影响了水利部门的形象。水土保持、小型农村饮水工程、小型农田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建立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管护机制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五是部分市县仍存在水管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两费”落实率偏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战略定位,强调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了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以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意义非同寻常。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结合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总体思路是: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为首要任务,以蓄水保水、用好黄河水、涵养地下水、搞好节约用水为方略,以构建我省“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大水网为主线,以实施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河流整治、病险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为重点,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扎实推进东山调水、西山引黄、百河整治、百库加固等强农工程,全面落实灌区末级渠系建设与农村供水水价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工程的良性运行,确保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
根据上述思路,一是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建立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供水网络,构建“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二是到2015年,全省新增实灌面积20万hm2,达到133.33万hm2,实现农业人口人均0.067 hm2(一亩)水浇地目标;三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稳定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四是新建淤地坝1 000座,年新增沟坝地及水平梯田0.67万hm2;五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基本完成,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六是全省万元GDP用水量降到53 m3以下,全省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母亲河汾河长流常清。
要实现上述目标,须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第一,实施大水网建设,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应对特大干旱年提供供水保障
按照河湖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通过完建35项应急水源工程,新建东山调水、吴家庄水库和长治盆地供水等一批蓄引提工程,规划新建一批小型水库,加快南线禹门口东扩、中线吕梁(碛口)引黄、黄河小浪底调水等黄河水利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的“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实现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
第一纵: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偏关县老牛湾,经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规划的碛口、古贤水利枢纽,和已建的禹门口、浪店提黄工程,南至运城风陵渡,全长763 km,构成山西大水网的一条天然纵向水道,作为向境内供水的主要水源地。
第二纵: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已建成的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将黄河与汾河连通,远期通过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形成近1 000 km纵贯我省南北的又一条纵向水道,使全省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实现水量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
“十横”——即十大骨干供水体系:
一是以万家寨引黄南干、北干工程为重点,建设太原市和朔同盆地供水体系,保障太原、大同和朔州用水;
二是以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和万家寨引黄南干线滹沱河连通工程为重点,建设忻定盆地供水体系,保障忻州用水;
三是以柏叶口水库、中线吕梁(碛口)引黄工程为重点,下联文峪河水库,远接黄河碛口水利枢纽,建设吕梁山区供水体系,保障吕梁用水;
四是以东山调水工程、松塔水电站和泽城西安水电站为重点,建设晋中盆地供水体系,保障晋中用水;
五是以龙华口水电站和娘子关提水工程为重点,建设阳泉供水体系,保障阳泉用水;
六是以吴家庄水库、漳泽水库和辛安泉引水工程为重点,建设长治盆地供水体系,保障长治用水;
七是以张峰水库、东焦河水电站、西冶水电站、围滩水电站为重点,建设晋城沁丹河供水体系,保障晋城盆地用水;
八是以引沁入汾和川引水枢纽为重点,连接五马、曲亭、涝河、巨河等四座水库,建设临汾盆地供水体系,保障临汾盆地用水;
九是以禹门口提黄工程为重点,远接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建设运城和临汾汾河下游谷地供水体系,保障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和临汾南部用水;
十是以浪店引黄工程(包括夹马口引黄工程、尊村引黄工程)和小浪底引黄工程为重点,建设运城涑水河供水体系,保障运城盆地用水。
以上十大骨干供水体系供水区总面积7.6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GDP占全省的83%。到2015年骨干水网基本建成后,全省包括引黄水在内的地表水供水量达到61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量37亿m3,提引黄河水24亿m3;地下水供水量将由目前的35亿m3压减到25亿m3,全省年总供水量将达到86亿m3,可以保障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建设山川秀美新山西的用水需求。
大水网建设是“十二五”全省水利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包括已建、在建和规划工程76项,其中已建工程61项,在建工程5项,新规划建设的水源工程及水系连通工程10项。这10项工程分别是:东山调水、吴家庄水库和长治盆地供水、中线吕梁(碛口)引黄、黄河古贤供水、黄河小浪底调水、西范东扩、龙门渠引水、龙华口调水、万家寨引黄南干线滹沱河连通工程、油篓山拦河闸工程等。
2011年的主要任务:
一是开工建设东山调水工程,这是省政府2011年确定的十大强农工程之一,也是大水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这项工程将于3月中下旬开工建设,2011年底完成15 km输水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力争开工吴家庄水库和长治盆地供水工程。大水网中规划新建的10项工程,2011年开工以上两大工程,其余8项工程在2012年及以后择机开工建设。此外,由黄委会、陕西省和我省共同建设的黄河干流古贤水利枢纽,也有望在“十二五”开工建设。
三是加快35项应急水源工程的验收和续建配套。已完工的27项工程,到2011年底要验收16项;已开工的禹门口东扩一期、松塔、八泉峡、石膏山、恋思等5项在建工程,年底前实现主体工程完工。
建设山西大水网,事关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事关应对特大干旱年的供水保障,是立足山西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袁书记、王省长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明确要求尽快启动大水网建设。刘维佳副省长多次牵头专题研究,组织实施。全省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山西大水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争分夺秒,时不我待,下大力气推进大水网建设,确保早日建成,惠及三晋人民。
第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农田灌溉工作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继续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六大泵站更新改造,启动一批中小型灌区改造;二是推广“洪洞经验”,加快推进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三是全面启动西山沿黄145处提黄灌溉工程,省政府已列为十大强农工程予以推进;四是开展灌溉末级渠系建设,五年完成5万km,省级每年拿出2亿元予以补贴,省政府已将此列为十大惠农政策之一;五是完建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河曲引黄等骨干灌溉工程,新建西范东扩灌溉工程;六是推广“寿阳经验”,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新建和改造30万眼旱井,在平原区恢复和改造村级水池、塘坝2万处,建设1 000处人字闸、翻板闸等调蓄工程。到2015年,全省实灌面积达到133.33万hm2,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
2011年的任务是完成实灌面积120万hm2。各市县水利部门要按照以上六大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好农田灌溉工程,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此外,要认真落实好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建设补贴惠民政策,按照每公里补贴2万元的标准,全年完成1万km补贴任务。继续执行好农业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实施“阳光工程”,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2010年,我省实现了饮水安全全覆盖。2011年及今后五年,要紧紧抓住中央持续加大饮水安全投资的有利机遇,着力做好水质达标、提高标准、扫除死角、普及自来水和强化运行管理等工作。
一是着力解决部分村庄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在各县要逐步设立水质监测中心,依托集中供水工程建成一批水质监测分中心,将水质监测工作常态化。2010年下半年,省厅对全省所有集中供水工程又进行了全面的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全省仍有615处工程水质超标,有72处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氟砷等毒理性指标超标。为此,2011年我省饮水安全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寻找新水源,或安装使用净水设备改善水质,解决好这部分村庄的水质问题。
二是提高边远山区及小自然村供水工程的保障率,特别是部分山区县用小泉小水、旱井等简易工程取水的,有条件的仍要提高标准。全省2011年计划安排140万人的饮水水质改善和供水保证率提高标准工程。
三是提高自来水普及率。2010年我省的自来水入户率已达到75%,通过5年努力,争取达到95%的入户率,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
四是全力推进饮水工程的维护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各县要以抗旱服务队为基础,组建县级饮水安全服务中心,与抗旱服务队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要争取县级财政给予支持。以乡镇为中心设立分站,对各村供水工程进行管理,具体负责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以及特殊旱年的拉运水。在有大中型水库和灌区管理单位的地区,要推广临猗县回龙灌区的做法,成立水利管服区,由水管单位分片负责其灌溉范围内各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从2011年起,省厅要对各县饮水工程管理进行考核,并打分排队,考核结果与投资挂钩。对考核排在末位的,在各类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
五是认真落实我省农村供水水价补贴政策。2011年,省级将拿出5 0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对全省井深400 m以上的农村饮水工程,按照每方水补贴1元的标准实施补贴。
六是启动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对有较大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的区域,以工程为单位建设备用水源,或通过建设联网工程,实现集中供水工程之间水源互相备用。其他地方要以乡镇或地理区域为单位建设备用水源,确保特大干旱年有水可用。
第四,启动实施“百县百河”综合整治
中小河流治理不仅关系到全省防洪安全,也是建设人水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完成汾河等11条重点河流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我省列入全国规划的89条河流、112个项目的治理任务。通过实施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建设人字闸、翻板闸调蓄河流来水,到2015年,使全省百条河流重点河段防洪能力由现状的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标准。同时,按照“治理一条河流、美化一座城市、造福一方百姓”的指导思想,利用河流水生态优势,实施河道综合整治美化绿化工程,力争实现“堤固、河畅、水清、岸绿”的目标。
各市县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县城段河道治理工程的资金配套。同时要对县城段河道管理范围确权定界,划定管护范围,采取以土地换资金的方式,多渠道筹集河道治理资金,日常河道管理与维护主要依靠各地征收的河维费。
2011年,各地要按照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的总体安排,组织实施好列入全国规划的29条河流、32个项目的治理任务。对2010年已开工建设的平遥县惠济河等6条河流治理项目,2011年6月前全部完工;对2010年底下达投资的治理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确保2012年上半年完工。
第五,实施百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建设以水库为依托的水利风景旅游区
“十二五”期间,在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同时,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2012年底前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144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2013年底前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130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到2015年,消除全省水库安全隐患。同时,要全面开展以水库为依托的水利风景旅游区建设,5年建成100个水库旅游景区,年旅游收入争取达到10亿元。
2011年,对我省列入全国规划的144座水库,要按照省政府与水利部、财政部签订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书的要求,逐库落实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责任人,确保2011年年底完成6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无论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水库为依托的风景旅游区建设,还是百条河流综合整治,都是各地水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生态修复和改善的有效措施。总的思路是,各市都要以河流整治、水库风景旅游区为依托,建设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水系工程;有条件的县也要围绕水系建设,打造山水城市。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实现“全省水网相连、市县水系相通”的格局,以此形成山西山水相依、人水和谐的亮丽风景线。
第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有效改善我省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要在西山等地区建设水保淤地坝1 000座,配套实施好坝滩联治与沟坝地治理,加快坡改梯工程建设,年新增沟坝地和水平梯田0.67万hm2,完成1 000条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万hm2,治理度达到60%。
2011年,一是依托国家和省级水保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清洁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建坝淤地效益高的地区,新建200座淤地坝。
二是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全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万hm2。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新出台的《水土保持法》,进一步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职能,严格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强化监督执法,做好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
第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逐步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二五”期间:一是两年内完成全省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市县两级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权和水市场为核心,实施初始水权分配和有偿转让制度。到2015年,力争全省万元GDP用水量降到53 m3以下;三是对全省19处岩溶大泉实行水量指标分配,建立岩溶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使我省兰村、古堆及洪山等千古名泉得以复流。
2011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许可管理。积极推进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设,逐步制定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红线”。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2011年要对全省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复核划定,完成59个县、500眼井的地下水位监测任务。同时,从2011年起,在全省地下水超采区打井,凡日取水量超过1万m3的井片,要报省政府批准;1万m3以下的取水井片及单井,要经省水利厅审批。
二要强化用水效率控制。组织开展全省各地区、主要行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研究工作,建立并落实用水效率考核制度。强化节约用水监督管理,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组织确定100个企业开展节水示范工程。
三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对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主要河流要建立纳污总量红线,逐步建立全省主要河流重点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控系统,实行水功能区达标考核制度。
第八,加快构建防洪保安体系,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十二五”期间,用5年时间在全省115个县(市、区)建立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实现山洪治理及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全覆盖。加强各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五年内全省抗旱服务队应急送水能力要提高到6 000 t/d。加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要建立“双水源”储备制度。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水旱灾害损失。2011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加大汛前检查力度,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握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
二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与河道清障,加强水情、雨情、旱情的预测预报,做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库、水电站和淤地坝等薄弱环节的安全度汛工作。强化山洪灾害防御,确保年内完成8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设施建设。
三要建立覆盖全省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汛情灾情监视、洪水预报、灾情评估、会商决策、防洪抢险、救灾指挥等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国家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建设,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储备。
在全力完成好以上八项任务的同时,2011年还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后扶项目建设管理,加快移民直补资金发放进度,逐步实现由人口核定和资金直补向项目扶持转变。全面完成应急水源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确保水库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是加快完建陵川东双脑等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项目,陵川夺火等5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确保年底前全部完工。积极推进泽州三姑泉、平顺赤壁、交城旮旯等3个水电站立项开工。实施一批小水电站设备更新改造项目。
三是继续巩固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启动实施池塘标准化建设“双万工程”(改造1万亩老旧池塘,恢复、新建1万亩池塘)。到2015年,力争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6万t,渔业产值达到9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实现产量、产值和渔民人均纯收入三个翻番。2011年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创建20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改造、恢复和新建池塘330 hm2。水产品总产量、渔业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达10%,12%,5%以上。
四是做好水利普查工作。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至2012年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水利普查,这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011年,我省将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八个大项的清查登记工作。各市县务必要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特别是要将普查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省厅将把各市县经费落实情况与当年投资计划挂钩,对未能落实水利普查经费的,要相应核减该县省级水利投资,甚至停止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
“十二五”和2011年各项水利工作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是要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各级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用足用好政策,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力度
水利大发展,资金是关键。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切实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千方百计落实好市县水利配套资金。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和水保淤地坝建设。各市县要尽快出台提取土地出让金的实施办法。同时,各产煤市县要积极争取地方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提高在本级预算中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比例。
二是强化对各种水规费的征收。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配合地税部门尽快出台代征采矿排水水资源费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对国家规定的水资源费要应征尽征;要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各市县要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下发的《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本级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对在2011年仍未出台相关办法的市县,省厅将在明年停止对该市县安排省级水利建设基金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要依法征收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河道采砂费、占用水地和水利排洪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费和补偿费,力争这几项水规费在“十二五”期间都有大的突破。
三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办水。对关系民生和发展大局的骨干水利工程,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在晋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贷款。支持山西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十二五”上市。有条件的市县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组建规模适度的水务公司,以市场化带动水利投入多元化。
(二)从严项目和资金监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确保实现“三个安全”
今后五年,全省每年水利投资都在百亿元以上,到“十二五”末年投入将达到200亿元左右,中央的投资份额也将大幅增加。如何管好用好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份考验。越是水利投资多、工程项目多,越要从严项目和资金的监管。
全省各级水利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工作纪律,凡事都要按制度程序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确保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五个加强、五个严禁、五个确保”。
“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要认真做好项目投资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和工程建设计划,加强项目管理和概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所有工程要实行单项工程资金复核制度。
二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项制度,确保实现各项水利工程概算不突破、质量创一流、安全无事故、工程不延期。
三是加强水利建筑市场规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和市场清退制度,加强对施工、设计、监理、设备供应等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监管。按照信用评价考核体系,对我省水利建筑市场要进行一次审核和清理,对信用不良的施工单位要坚决限制进入我省水利建设市场。
四是加强工程验收。要按照“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分基建与非基建项目验收。凡是中央和省级项目法定工期到期后,没有进行验收的项目,次年不再安排所在县(市、区)此类项目。
五是加强工程后续配套和管护工作。重建轻管一直是水利部门的薄弱环节。各市县水利部门要真正把工程管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范畴,明确专人,落实资金,严格考核。
“五个严禁”:
一是严禁随意调整工程计划,挪用工程建设资金。市县水利局长是资金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对随意调整工程计划、挪用建设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当事人及领导人的责任。
二是严禁领导干部插手工程招标。如有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发现违法转包、分包的,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三是严禁“报大建小”、套取国家资金。坚决杜绝各市县水利建设实际规模与申报项目不符,“大马拉小车”、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一经发现以项目名义套取国家资金的行为,省厅将连续三年停止该县上大型水利项目。
四是严禁行政领导担任项目法人代表。项目法人代表必须是专职干部,国家公务员、市县水利局长不得兼任项目法人,项目法人组建须由当地政府或授权的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此确保水利工程监督和执行责任相分离,有效增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力度。
五是严禁上项目时随意承诺自筹资金,项目立项后自筹资金不到位,工程建设长期留尾巴,主体工程效益无法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省厅将会同监察厅等相关部门进行重点稽察检查。
“五个确保”:
一是确保工程设计合理、预算合理。从工程设计之初,到工程建设、质量监测、工程验收,都要加大工程监督和管理力度,保证工程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二是确保工程建设按期完工,投入运行。省厅将组织专门的督导组,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双达标”。
三是确保资金使用规范,经得起审计、验收和复查。特别是要从严水资源费的使用,对县级使用水资源费单个项目30万元以上的,要经市水利(水务)局审批;市级使用水资源费单个项目100万元以上的,要经省水利厅审批。
四是确保安全生产,全力打造平安水利。要着眼于安全工作的常态化管理,始终做到安全意识一刻都不能放松,安全隐患一个都不能放过,安全责任一点都不能含糊。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一岗双责”等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水利安全生产工作一票否决制。
五是确保干部安全。各级水利干部,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市县水利局长和项目负责人,一定要如履薄冰、严于律己、严明纪律,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坚决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发生。
(三)坚持依法治水,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增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山西省抗旱条例》等地方性水利法规的颁布实施,争取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
二是积极推广忻州、阳泉做法,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对推进水务一体化好的市县,省厅将在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省水投公司也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要把市县落实水管单位“两费”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风景旅游区建设省级资金安排相挂钩。
三是加强水利队伍建设。依托省水投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高端技术合作,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同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级人才。依托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水利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从2011年开始,由各市水利局组织,力争五年内使全省基层水利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四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坚持“以工程带科研、以科研促建设”的原则,做好科研项目立项与科研经费使用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省数字水利中心平台优势,做好大中型水库、河道视频监控、地表水、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工作。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站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切实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
(四)加强精神文明和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夯实水利工作基础
各级水利部门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开展文明示范窗口、文明水利工地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系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各级水利领导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建一座水库、树一座丰碑,修一条水渠、织一条纽带,把党和政府的惠民之举,通过水利人的努力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抓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学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做好信访和社情民意办理,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加大水利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
当前,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水利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扭住发展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停步,努力开创山西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再造一个新山西提供有力保障,以水利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