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琳
1.缺乏高仿真的实训项目,忽视了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实际办理流程的教学。在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模拟实训项目很多都是直接以文字来描述各种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账务处理,完全无法理解和感受各种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对于像办理存、取、贷款及各种结算业务以及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交纳税款等这些实际工作中的常见业务,学生缺乏相应的处理能力。
2.角色模拟课程有待加强。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会计模拟实训,但是这些实训项目往往被设计成学生一人包揽全部业务的处理,缺乏角色模拟,在实训中无法形成明确的岗位意识,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自行梳理有关内容。
3.实践性课程设置滞后。据调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模拟课程往往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样安排的出发点是此时学生已完成整个体系的理论学习,在毕业前进行集中强化实务操作,既不影响其他课程亦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求职。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版本较多,但能跟上变化的高质量实训教材很少,适用于高职学生使用的则更少,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调查对象中订购传统会计教材的占比重最大,达58%,订购新型会计教材的占32%,使用校本教材的占4%,其他占6%。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室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实训室、会计手工实训室。出纳、审计和税务会计岗位在现行的实践性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学生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已建立真正的校外实训基地的院校比例很小,据调查显示,校内外实训基地兼有的只占18%,62%的高职院校只有校内实训基地。
会计这门学科,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特有的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按模块构建。首先要弄清楚会计工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用到哪些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然后据此确定各个模块,整合重复的教学内容。同时,依据会计岗位群的需求,拓展、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初步调查,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主要涉及三大工作过程:会计核算过程、理财管理过程和会计监督过程,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专业实践模块可以从单项实训、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方面进行递进式的设计。单项实训以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为主。岗位实训则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不同岗位,分设不同角色,让学生进行高仿真的模拟训练。综合实训包括各门课程的系统实训和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针对实训课程开设滞后的状况,高职院校可将实训课程融入理论教学环节。
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施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按高职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配备实训教材。
2.订立“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实训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的、程序、要求,并且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分标准。
3.实训教材形式多样化。鼓励本专业教师自主开发实训教材,并随着实践内容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注意校企共建,可以请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参与设计实习环境,使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各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直观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全方位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