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践行者
——说说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负责人夏日、郝诚之

2011-07-24 09:05陈育宁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2期
关键词:钱老产业协会钱学森

◎ 文/陈育宁

(作者陈育宁系宁夏大学教授、博导;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我国西部研究著名专家,内蒙古鄂尔多斯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刊顾问。本文有删节。)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负责人夏日(右)、郝诚之(左)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院士首创知识密集型沙草产业理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中国未来“百年之困”的“三个怎么办”。即:一、常规能源煤、天然气、石油用完怎么办”;二、18亿亩耕地红线突破怎么办;三、“人口发展到30亿,要丰衣足食怎么办”。钱老认为,与其到月球上找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不如把地球表面的沙漠治理好、草地利用好。用“高科技”和“可持续”确保中华各族儿女过“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给世界带好这个头”。

夏日、郝诚之同志从钱学森先生提出沙草产业理论时开始,就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宣传推广、践行完善。如今,他二人已是名副其实的沙草产业理论的专家。

1984年6月,钱老第一次公开发表的阐述知识密集型草产业理论的文章与郝诚之同志有直接关系。也就是从那时起,郝诚之同志与钱学森院士,也与沙产业、草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郝诚之同志在《内蒙古日报》科学副刊当责任编辑,为了加大新技术革命知识的宣传,他于1984年5月25日写信向钱学森院士约稿。没有想到,半个月之后,钱老应约写来了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在这篇专论中,钱老提出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思想发展现代草业的设想。6月28日《内蒙古日报》发表这篇专论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内蒙古党委书记周惠同志非常重视此文,通过常委兼秘书长田聪明,嘱托郝诚之致信钱老,请老科学家“展开谈一谈”。不久,钱老就以挂号信寄来了他深刻论述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框架性理论手稿《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

郝诚之同志2004年发表的《对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思考》一文,谈到他对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战略意义的理解时说,对他启发最大的有四点:一、善待沙漠、草原;二、尊重自然规律;三、关注边疆民生;四、兴边强国结合。郝诚之同志对我说,钱老要求我们既要换一种思维看沙漠,多采光,少用水,高效转化太阳能;更要“草畜工贸四结合”,在新技术,高效益,产业链上做文章。不是搞西方的“工业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也不是片面追求城市化、置沙区草原农牧民的贫困于不顾。要努力做到“生态和生计兼顾,治沙和致富双赢,绿起来和富起来结合”。

内蒙古党委、政府、政协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和开发沙产业、草产业,在夏日、郝诚之的积极倡导下,2002年12月22日成立了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夏日任会长,郝诚之任副会长兼秘书长。钱老在贺信中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钱老的信给夏日以巨大鼓舞,也为协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后,夏日同志以“认准的理儿,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执著精神,带头刻苦钻研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发表了一系列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体会。

夏日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认为,“防沙、治沙”必须和“用沙、管沙”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他说,人类与沙漠的最初关系是人类因无知而制造了沙漠,当沙漠化严重到人类没有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程度时,人类只好远离沙漠。随着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又有一定经济技术条件时,人类开始采取堵拦、固定、恢复植被等办法来对待沙漠化,即治沙。这是人类历史上认识沙漠的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开始防沙,即预防沙化,人类开始更加自觉地对待自然、对待环境,节制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人类认识沙漠的第三次飞跃就是用沙。科学用沙的最高境界就是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提出的“寓保护于合理开发之中”。这一带有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提出,为人类确立科学沙漠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平台,把沙漠和人的关系理顺了、拉近了,为人类与沙漠和谐相处奠定了感情基础,实现着“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园”的互相依存和终极关怀。由于变对抗性思维为顺应性思维,人们发现了沙漠的另一面,即经过人的建设性活动,新的平衡系统可以形成,沙漠可以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空间和新经济的“增长极”。夏日同志的这一认识,表达了全新的沙漠观,是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基础的大跨度、深层次阐释,因而受到钱学森办公室的好评。

郝诚之同志也心得颇多。他在《瀚海凭栏》中指出:“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产业化是突破口。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是最合理、最现实、最科学的选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首倡的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就是西部大开发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新型主导后续产业。只有走这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才能实现‘沙漠增绿、草原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他的研究成果问世后,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称赞“正确理解了钱老的思想”;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冯宗炜先生也评价很高,认为不但有“新意”,而且有“深意”。

夏日同志在2006年4月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第一次归纳了沙产业的十大功能。包括治沙功能(或叫生态功能)、致富功能(或叫增值功能)、科技功能、绿色功能、集约功能、节约功能、集群功能、多元功能、动力功能和可再生功能。他说:“这十项功能,其它农业型产业不同程度地具备,但唯有沙产业更完整、更集中,更对人类有用。”

因为夏日同志担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时,同时担任着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因而有机会通过全国政协提案等多种渠道,为沙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呼吁建言。

夏日、郝诚之同志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跟踪典型,深入调研,总结基层新鲜经验,探寻沙产业、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创新模式。1999年,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赵永亮斥巨资在库布其沙漠东缘围封沙地10万亩,搞起了沙区适生灌木沙柳的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用沙柳的嫩枝叶喂羊,用粗枝条粉碎拌木浆造纸,实行林草间作和林牧互补,开始取得生态、扶贫、环保“一举三得”的效果。郝诚之同志与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专家对此项目跟踪一年,全面分析后认为:起点高,方向对,潜力大,完全符合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要求,值得在鄂尔多斯和全区范围推广。

2001年5月中旬,赵永亮和郝诚之将试点进展情况向钱老书面报告。10天后,91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给他俩写来充满鼓励的信:“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希望你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钱老的鼓励和指导下,内蒙古鄂尔多斯,以民营企业大兵团介入为特点,以组织化带动产业化,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成长起一批知难而进,唯旗必夺,艰难探索几十年如一日的产业治沙、回报家乡的龙头企业,形成了甘草药品、沙棘饮品、螺旋藻新品、反季节蔬菜、绒山羊和獭兔“种养加一条龙”经营和生物质发电等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的好成绩,受到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中外专家和联合国官员的好评,也使农牧民得到了实惠。

实践证明,内蒙古的沙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由理论探索进入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以“绿化—转化—产业化”为标志,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8年以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引领全国、政府导向、整体设计、有序推进的新阶段。2010年,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被国家民政部经逐级申报、遴选,评定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1年11月,内蒙古党委常委兼秘书长符太增同志在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的报告上批示:“该协会成立以来,为自治区乃至国家沙产业草产业的发展奔走呼号,做了不少工作,财政每年适当给予支持是应该的。”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同志在有关会议上明确表态:“要支持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发挥更大作用!”

2009年5月26日,内蒙古党委原书记储波同志,对北京上海知名专家说:“内蒙古的沙产业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一靠钱老理论指导,二靠在座各位专家大力帮助,三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四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市场机制形成。”他接着特意指出:“还因为我们有两位热心人夏日、郝诚之。”

今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出现了“鼓励发展沙产业”五个字。中央电视台报道“2011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出现频率最多的话是“发展沙产业,应对荒漠化”。新闻界评论,“聚焦沙产业,纪念钱学森”正在成为我国今年的新亮点和关键词。从当年钱学森先生风尘仆仆,“大将西征久未还,航天捷报满关山”;到今天西部绿意盎然,“暖日跃起中南海,春风已度玉门关”,我们切身感受到草原的春天来临了,沙漠的春天也来临了。我的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朋友夏日、郝诚之同志,也迎来了他们人生追求的又一个春天。

猜你喜欢
钱老产业协会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东乡记忆
衢江区成立木本油料产业协会
云南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绿色(有机)肥料专业委员会
文娱产业纠纷新形态与仲裁解决机制
送别爱笑的钱老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云南首个县级林业产业协会成立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