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低碳型农业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构建

2011-07-23 06:35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李富军
中国商论 2011年28期
关键词:生产农业农村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李富军

1 低碳型农业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功能系统,且不说“大农业”包括了各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如农作物产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微生物产业、水利等等),仅就农作物产业来说也是最大的生态产业,按全国年产出粮食5亿吨同时产出秸秆7亿吨计算,可吸纳(即等于是我国少排出)二氧化碳18.384亿吨,等于我国目前每年排出二氧化碳总量55亿吨的三分之一,放出氧气12.804亿吨,由于主要发生在农民生活区附近,所以对居民的空气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粮食中所含的以α-葡萄糖为基础的有机物是人类生命不可替代的生物能源和基础构建材料,是人和畜禽主要的生命支持基础物质,当然也是生态系统基础。农业任何时候也不能被取代,只能发展和提升,其前景是广阔和光明的,中央对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现在需要进一步按照现代化的要求提升,形成低碳农业。

面对气候环境极端变化日益凸显的趋势,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中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今后我国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真正协调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注入的一个新目标要求。在这方面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须适应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求。而构建和完善低碳农业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体现。今后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更应注重低碳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形成低碳型农业发展体系,从而引导农业和农村真正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实施和发展低碳农业将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多方位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但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低下,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所以,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致富这些基本发展问题,是我国目前需要注重解决的焦点问题。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依然没有使农民的福利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致使“三农”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尤其是成为农业自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因素,显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彻底改善农业发展基础脆弱,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民增收途径有限的困局。要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实现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而谋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使农民增收,使农业、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条件。而低碳农业的的发展就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节约资源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附加值,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成为更好地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

1.2 实施和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低碳型农业的发展正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倡导节约生产和消费,降低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以及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的过程和有效途径。因此说,发展循环低碳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应当强调实施和发展低碳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替代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3 继续推进发展低碳型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标志农业发展的历程是农业发展类型的转变,即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而农业要进一步实现转变和升级,必须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模式,而低碳农业正是符合进一步发展农业的要求,成为现代农业向深度发展的最有效模式。这是因为低碳农业完全符合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源泉的经济增长路径,它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农业应是人类农业发展历程中的终极目标模式,也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所在。

1.4 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在巨大的人口和需求增长压力下,水土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因为目前的农业仍然存在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和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由于忽视农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生物多样性,使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中断,致使在粮食收获以后的物质,不能在牧副渔业中再次充分的循环,造成巨大浪费。而低碳农业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即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真正形成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对环境的负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农村和谐发展的经济社会运行体系。

由此可见,在今后低碳型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则意味着国民经济生活的根本变化。因此,充分认识和理清低碳型经济社会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从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全方位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和全民创新机制的形成,带动国民知识水平和创新素养的提高,是加快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2 低碳型农业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构建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低碳经济社会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但是,离真正形成低碳型经济社会运行体系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所以,构建低碳型经济社会运行体系任重而道远。

由于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都体现生态化特征,都强调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就能保证使农业资源与环境得以永续利用,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延长农业发展寿命。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寻求和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条件。从长远来看,形成资源与生态环境得以永续利用的农业和农村生产和生活体系,是全方位提高农民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质量的基础。其基本构建思路如下:

2.1 以有利于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改善为着眼点,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形成农业资源利用的节约型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彻底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2)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形成资源化再利用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3)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生产生态化,增加价值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和经营领域,创造改善农村民生的基础条件。(4)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推进建设低碳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同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推动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以大力度提升农业附加值为目的,构建区域低碳型农业发展体系

(1)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地区并体现农业发展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并将已经具有实践经验的典型模式特点,进行系统归纳以推广借鉴。(2)继续探索性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低碳型农业发展模式。特别是针对各地实际情况,构建区域低碳农业体系。寻求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资源利用新方式。如建立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平原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山区型循环立体发展模式;建立以循环利用一切可再利用的农业资源为目的复合型循环生态模式;建立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综合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从而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区域低碳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低碳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保障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

3 完善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的建议

由上可见,低碳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推动节约型社会开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保障实现农业产业与农村消费的可持续,并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去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以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等,并最终以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为契机,构建低碳型农村经济运行体系。显然,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建立和完善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3.1 建立和完善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由于低碳农业的实施主体基本上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也难以满足中长期低碳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从而形成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技术创新实现低碳农业的最重要的环节,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低碳农业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条件。同时,现实中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农民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也需要不断改善。所以,从目前看应从加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宣传入手,让农民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减少碳排放行为。同时,将辅助资金适当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农业生产倾斜,以起到引导和扶植作用。

3.2 强化低碳农业的组织管理建设

重点是加强有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建设,为低碳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的前提下,努力加快形成适应低碳发展要求的区域农业循环的基本组织管理体系,引导农民朝着低碳农业方向发展。特别是根据不同结构和水平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碳排放标准和水平不同,所以,可以考量和制定农业清洁生产的标准、管理办法和低碳农业测评体系,将这些标准和测评体系做成宣传栏目,让其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范畴中随处可见,强化意识就容易改变行为,不断潜移默化和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

目前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内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生活中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所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不比城市少,特别是固体废物产生量在不断扩大,说明在进行废弃物处理和利用中,不应忽视农业和农村。因此,要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废弃物收集和处理设施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制定乡村环境清洁标准,把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一方面真正做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真正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真谛,从根本上使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1]李阳.关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6(63).

[2]尹昌斌等.低碳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06(2).

[3]古曼.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制因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6(4).

猜你喜欢
生产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