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李慎中
中国的地形在高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我国地形的特征、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与特征、我国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地形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与分异的基础因素,因此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近年来的命题多以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地形剖面图、水系图、景观图、卫星影像图作为核心素材,考查的视角主要有:判断地形类型及地形区的名称,描述地形分布、地形特征,分析地形成因,阐释地形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河湖、植被)间的联系,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人口分布、城市区位、产业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等。
1.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定位
区域位置决定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影响区域的人文活动,因此空间定位是解题的关键。下图列出了我国最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和城市等地理事物,重要经纬线有北回归线、30°N、40°N、90°E、100°E、110°E和120°E等。读图时注意要分开判断,如110°E由北向南依次穿过内蒙古高原、黄河、黄土高原、秦岭、长江三峡以西、广西喀斯特地貌、雷州半岛、琼州海峡、海口市等。另外在读图时要注意上述经纬线相交处的地理事物。
2.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3. 我国的主要山脉
(1)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
【注意】 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南岭。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2) 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4. 主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1) 四大高原
(2) 四大盆地
(3) 三大平原
5. 地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地形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基础,简单归纳如下:
【典题例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示意图为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 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2) 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3) 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立意分析】 以区域为载体分析复杂地理要素间的多元联系,侧重自然地理成因的考查,核心是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梳理阐释地理要素间的联系。采用等值线叠加区域的形式呈现,图文简洁、设问浓缩,地理的简约风格跃然纸上。问题的切入点是等值线,但解决问题要回归区域特征,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区域人类活动等,而这些区域特征都是图中信息应有之义,绝不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
【思路解析】 第(1)问考查的知识是地形对雪期的影响(地形→气温→雪期),但问题却反其道而行之考查逆向思维,对应的能力要求是:获取信息(读图找出特点)---调动运用知识(气温与地形的关系)---描述阐释事物(根据雪期长短推断地形差异);第(2)问执果索因,依赖于知识间的联系逆向推理。先要弄清影响侵蚀的因素:地形、地表植被覆盖,前者图中信息有显示,后者要靠合理想象与推理,有难度。
该题涉及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地形、位置影响雪期、降水量,而地形、人类活动又造成了融雪侵蚀的差异。题目设问就是从这些关系中抽取出的,不是考查区域的具体事实,而是其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
【参考答案】 (1) 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创新演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
A. 黄土高原 B. 山东丘陵
C. 江南丘陵 D. 兴安山地
2.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
A.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建设商品粮基地
B. 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 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 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3~5题。
3. 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 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4. 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 ()
A. 山间低地 B. 山谷地带
C. 盆地中部 D. 山麓冲积扇
5. 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逐步向河流上游地区转移,其主要原因是 ()
A. 洪水泛滥 B. 坡地开发
C. 交通线增多 D. 荒漠化范围扩大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县城一半被淹。读舟曲及附近地形分布图,回答6~7题。
6. 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总趋势北高南低
B. 黄土覆盖,千沟万壑
C. 河流航运发达价值大
D. 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7. 下面四项是小林对舟曲农业灾后重建、立体农业规划的记录。你认为他的记录,哪一项记录错了 ()
A. 林牧结合生态恢复 B. 河谷甘蔗成带
C. 半山林果缠腰 D. 高山药材戴帽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全国第二。这里的春茶上市时间比闽、浙早一个月以上。采收期长达10个月。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有25个茶种是云南独有的。
2010年云南启动“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滇中引水”工程在金沙江上游的河段建设取水工程,输水到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及红河6个州市,受水面积3.05万平方千米。
(1) 据图说明云南省东西部地形的主要差异。
(2) 简述云南省气候带复杂多样的形成原因。
(3) 从自然条件分析云南发展茶叶生产的优势条件。
(4) 结合调水地区自然、人文特征的差异说明“滇中引水”的可行性。
(5) 云南是水电开发的富矿。近年来,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9.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某省P县(图中面积最大者)城镇和水系分布示意图。P县境内最高海拔为1050米,最低海拔为24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示地区县界多沿_____________延伸,P县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
(2) 请你规划一条由县城(M地)通往西南邻县的省级公路,把规划线路画在答题卷上,并说明线路布局理由。
(3) 若要在河流R1上规划建设一座水库,现有甲、乙两个大坝的选址方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优、缺点)。
(4) 图中N乡丘陵山地占全乡土地面积的88.6%,全乡大气环境质量好、源头水质优良。为了实现“省级生态示范乡”的目标,请你为N乡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 C2. B3. B4. D5. D6. D7. B
8. (1) 东部以高原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西部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纵列分布。(2) 纬度较低,南北跨度较大;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分异显著。(3) 云南高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广大;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雨量丰沛,水源充足,多云雾;气候、植被垂直分异显著,物种资源丰富。(4) 金沙江上游水量丰富,水质较好;滇中一带人口、经济稠密,需水量大;地势北高南低,可顺势自流输水。(5) 赞成:水电开发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局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反对:该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开发建设难度大,易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破坏周围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恶劣,移民安置难度大。(赞成与反对意见都可,只要言之有理)
9. (1) 山脊线(分水岭)西(南)高东(北)低。(2)画法:由县城M向西南沿河谷延伸,经过沿线居民点 理由:沿河谷修建,工程量小,投资少;尽量连接乡镇等居民点,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任选一个方案说明即可。(4)封山育林,禁止坡地垦荒,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