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卫星导航定位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单位之一,在卫星导航定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卫星导航定位的理论研究、设备研制、应用系统开发、人才培养、教育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软硬件结合、始终瞄准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的研究特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共3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的研究项目数十项,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早期研制的多功能GPS单频接收机,由北京光学仪器厂生产,曾用于南极格罗博峰科学考察;基于GPS卫星的农业飞防导航系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列入北京市星火推广计划;虎门大桥GPS实时位移监测系统,是我国首次将GNSS技术用于大桥安全性监测;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被评为200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之一;另外还完成了GNSS精密定轨、基线处理、网络RTK、精密单点定位、姿态测量等GNSS核心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研制开发了多款单/双频、多系统、多功能GNSS设备,并投入生产使用,主持编写了多个GNSS国家标准等,研究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刘经南院士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
他负责完成了“国家GPSA、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以及“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等多项大型工程项目,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多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其中“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是我国首个集现代计算机网络、卫星定位、大地测量、现代移动通信等最新技术的城市级定位与导航综合服务系统,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示范作用,获2005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直接领导了该成果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推广应用,目前已建成多个省级或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区域与行业CORS网络的建设与应用。
此外,他还负责了基于RTK和网络RTK技术的实时辗压机自动监控系统的开发,目前这一技术已开始在高速公路建设及大坝建设中推广应用。在他的组织下,2000年研发了中国第一块导航型GPSOEM板,并已进行了产业转化。2008年研发了GPS RF芯片,目前已通过测试,准备进行产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