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人格分裂

2011-07-18 11:30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18期
关键词:奎尔杨澜内心

文/启 程 (高级心理咨询师)

微博时代的人格分裂

文/启 程 (高级心理咨询师)

直接质疑,直接求证,贴图,转发……社交媒体让普通人第一次直接和公众人物近距离地面对面。微博表达了人们快速了解事实真相的需求。街谈巷议,而今变成了无数现场直播的电台。据《北京晨报》报道,著名主持人杨澜近日来被卷入蓝月亮、达芬奇、红十字会、中非希望工程等各种是非。这些质疑,大部分都是通过微博传播的。8月21日晚,杨澜连发数条微博,对种种质疑做出回应,表示无奈之感,并承诺今后将更谨慎自处。身处舆论旋涡的公众人物,直接通过微博做出澄清和表态,网友再进一步就其回应留言评论,使得社会的思考得以再度深化。这本身就是对微博时代结构原理的典型诠释。网友怀疑公众人物的行为涉嫌侵害他人,这时候公众人物最需要的就是个人的积极适应与调整,而不是愤怒的抱怨与排拒。明智的人知道,此时此刻倘若头脑受情绪支配,攻击社交媒体造谣,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会遭到舆论的厌弃。个体的心理调适其实是迈入微博时代的一次入学考试而已。

杨澜只是个引子。美国人艾瑞克·奎尔曼在《颠覆》一书中谈到,社交媒体时代出现了两种行为模式的转变,其中之一是防御行为。个人和公司机构都会尽力避免那些容易在博客社交圈内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这种“防御”应该就是杨澜所说的“谨慎”。杨澜在微博中反省了卷入是非的三种情况,她说自己代言的产品都“请厂家出示国家质检证书而且亲自试用”。但“毕竟不能代替质检部门”,这是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知。杨澜在微博里谈到,作为公众人物,接受公众监督是应该的。对此她虚心接受。她也直接表态,认为微博时代社会透明度更高,对社会进步有好处。杨澜说的是一句老实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社交媒体会记录一切。我相信,以后杨澜会更加谨慎地甄别和考察商业合作对象,其他公众人物也会适时学习预防之道。公众人物并不是微博时代的“受害者”,社交媒体快速聚拢人气和传递信息的优势,让他们得以更便利地开拓事业,扩展资源,演绎成功。他们需要时刻保持和公众的良性互动,而不是长久被人遗忘。尝到社交媒体的甜头,也要还给社交媒体一份诚实与尊重,这本是公众人物应有的健康心态。这样说来,杨澜们的“防御行为”至少是正常的。

不过奎尔曼所谓的“防御行为”只是一个底线,是为免惹火上身,所采取的因应之策。“谨慎”是隔墙有耳的收敛,却并非内在的诚敬。杨澜的反省或许也仍嫌不够。奎尔曼此言或是出于对人性的悲观,古训所谓“慎独”,则对人性的自我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慎独”何难!无论是谁,难有机会去以超功利的心态面对自己,绝对是种悲哀。在奎尔曼的《颠覆》一书中,另一种由社交媒体促成的行为模式的改变,就是“自夸行为”的大行其道。人们在微博上随时更新状态,发布心情,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刚刚说过,“慎独”已难有机会,今天,人们热衷“晒独”。所谓社会透明度,正是来自于每个人把自我透明化的点滴欲望的累积。这对于内在心理世界来说,却是分裂和失落的表征,至少意味着内在的完整遭遇了新的挑战。

“比比谁做的事情最酷”,奎尔曼认为其积极意义在于“投入精彩的生活中,而不是观看别人的生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芙蓉姐姐大行其道,因为她鼓励普通人排遣内心的挫折感与落寞。“自夸行为”的蔓延也可以用来解释本年度很多热点事件:郭美美忍不住炫富亮身份;局长忍不住和情人公开调情讨论“开房”;周立波忍不住斥骂同济张生教授;郭敬明忍不住晒晒满室的“达芬奇”家具……一切尽在微博。他们有着相似的裸露冲动,但是却在社交网络当中激起不同意义的回应。周立波和郭敬明,只是为“八卦”成风的时代增添了一些嬉笑怒骂的谈资;郭美美和调情局长却因为涉及公益事业和公共权力,触痛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微博时代两种行为模式的演变:“自夸”与“防御”,在这里尴尬相撞。

或者换句话说,是“自夸行为”暴露了我们时代早已内在分裂的精神世界。其实,我能理解,沉溺于“自夸”形式的满足,只是人性当中一种无伤大雅的真实。被碌碌无为之感折磨的生命,需要一个激动人心的能量出口。可是,裸露自我的过程中,那些滥用权势的骄奢,那些损害他人的贪腐,那些本该“防御”和克制的越界冲动,也被展露无遗。这是两个基本伦理之间严重错位的并置:一个人有权迎向他人,裸呈自我,所以“自夸”;一个人无权侵害他人,满足自我,所以“防御”。奎尔曼的《颠覆》认为,“社交媒体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与传播速度,从而减少了社交人格分裂行为的发生。”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一般认为,在不同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甚至迥异的人格,导致人格分裂。可是,倘若一个人渴求“自夸”的部分恰恰是他本应“防御”的那一部分呢?假如没有了内在完整的支撑,“自夸”式的表演注定会越界,“防御”式的压抑也注定会反弹。仅就某些网络言论来说,人格分裂的内在机制是:恨他人此刻的贪腐侵害了自己;盼自己有机会贪腐去侵害他人。但是这个逻辑过于简单,乃至否定和忽略了我们内心真实而美好的那些部分。我们不可以对人性回复完整感到悲观,因为内心的美好不死,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成长之路都并没走完。

人格分裂是时代病,既非微博引发,也难由微博结束。不过也与微博有些关系。社交媒体是支持群体密集交往的,人们在线时会习惯性地寻求群体的归属和彼此的认同,这就一定会在客观上挤压“慎独”存在的独立空间。内在的心理世界,需要有一个安静面对自己的私人空间,这时候人会安心地缷下所有的防卫。人格面具是给别人看的,“防御行为”只是强化了人格面具,压抑了欲望冲动,它并没有实现真我的回归。古训所谓“慎独”,是卸下面具,敬畏地对待自己内在很深沉的、根源性的那一部分。无论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不是每时每刻必须在线保持同步。转过身背对世界的时刻很重要,这个短暂的停顿,是为了安慰一下喜欢缓慢、厌倦喧嚣的灵魂。不过停下来收拾内心是很难的,尤其是,当一个孤独的个体试图克服内心矛盾,那些曾经依赖人格分裂而获得稳定性的制度与文化因素,此刻就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但是对治人格分裂也用得上微博。社交媒体是联结不同个体的好工具,它已经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也注定参与到人们重建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去。社交媒体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对内心矛盾的诚实表达。基于爱和正义,基于共同对内心柔软部分的珍视,人们也能够在群体对话乃至集体行动中拉近彼此。既有的制度和文化的种种限制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的数码时空之中被超越,被消解。《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一开篇,就说轩辕黄帝“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其实轩辕黄帝就是我们生命共同的古老原型,那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本性。小的时候“徇齐”,干净利落,那时候还没有人格分裂,整个人的内心是完整的。长大以后仍然不失其“敦敏”,淳厚敏感,因为纵有再多纷扰无奈,爱的本性不会死。年初开始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卖的流浪儿童,在微博上热烈持续着,就是这份善意的激活。人性回复完整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需要善意的传达,相信微博在这过程中会有它积极的表现。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孩子厌学怎么办

问:孩子开学就上小学二年级了,刚刚过去的学校生活的第一个年头,她一直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模式,每天上学都像是去受罪。我了解了,老师并没有太为难她,但因为她不喜欢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所以也很难喜欢她。一来二去,她在班里和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不那么融洽。看孩子这样子,不知她继续这样的情形还要多长时间?怎么才能让她快些适应学校的生活呢?

答:一个人从幼儿到少年阶段,其实都处在非常强烈的吸纳期。因为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还足够新奇,这新奇足够激发起他们蓬勃的好奇心。所以,说一个孩子厌学,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一个孩子是不可能真正厌“学”的。一定是有什么原因阻碍了她学习的兴趣和天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不是有什么比好奇心更重要的事占据了孩子的心?比如安全感缺乏,或者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或者亲子关系不和谐,种种隐藏起来的不愉快都可能表现出学习情绪的低落。二、学校的教育是否真的是以引领孩子成长,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为方针的?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激发而是局囿了儿童和少年们的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排斥,我建议就从上面的两个方面来考虑解决方案:一、如果孩子有心理上的隐忧,就要用父母爱的付出去帮助孩子化解;二、如果学校的教育过于枯燥乏味,就要尽可能想办法丰富完善孩子的课外生活,让她有机会使其心智获得健康的成长,这样,随着孩子知识面、理解力的扩展和提升,可以使她更轻松地去对待学校的学习内容,也就不会那么排斥学校的学习了。

猜你喜欢
奎尔杨澜内心
马奎尔四年等一回
樊登:出版是一门反脆弱生意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从困惑到重生:《船讯》主人公奎尔成长历程研究
什么叫金茂府?蔡澜、杨澜做客广州告诉你!
杨澜:形象永远走在能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