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价格究竟高不高——这个似乎没有结论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古旧图书在内了。自从拍卖取代古籍书店成为古旧图书流通主渠道之后,古籍文献的价格一路攀升。近两年来,善本的价格扶摇直上,几乎是翻跟斗似地上涨。
去年底,西泠印社首届古籍拍卖,清乾隆雅雨堂精写刻本、顾广圻手校的《战国策》1函4册,以800多万元成交;今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16册以4830万元成交。
有人惊呼买家都疯了,价格高得离谱,甚至怀疑背后商家操作;有人则冷静地指出,与字画等艺术品相比,古籍善本远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至少在民国时期,善本价格是超过字画的。那么,这些创纪录的成交价格究竟高不高,值不值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近20年的拍卖市场上,顾批本是首次出现,而上拍的元抄本《两汉策要》是海内孤本;它们由名家递藏、流传有序,极具艺术代表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可谓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由于《拍卖法》没有规定拍卖公司保真的义务,造假的巨大利润空间引人铤而走险。现在,大量赝品混珠于字画瓷器的拍卖,已是不争的事实,也由此引发了多起著名官司。好在因为造假的不易和成本过高,古籍善本的造假尚不多见。
古籍天价之后,对于一些有志于研究的收藏者来说,已觉囊中羞涩,无力竞价;有的则利用下手早的存货以藏养藏。更有人叹,古籍收藏,文气渐少而商气日重矣!
如何看待古籍天价现象呢?那就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古籍文献的研究、保存、传播。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不过,我们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古籍天价之后,必然会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投机客,必然会有造假跟进,古籍的存世量是有限的。另外,经营者也可能进行商业运作,恶意串通,以假充真,以假成交的高价来搏眼球。
但是,古籍拍卖毕竟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它也是知识、眼力的比拼。这里面,专家的慧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古籍天价之后,我们呼吁专家能守住诚信的底线,进行公正而有良知的鉴定。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专家说,只有自己鉴定认为确实真的才会发表肯定意见,没把握的、有争议的也要如实相告。
投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伪专家“真”鉴定和真专家伪鉴定。如果古籍鉴定变成了人情鉴定、利益鉴定,那么,古籍拍卖市场就会变成“博傻”的战场,大家赌谁是最后那个傻子——这一天会来吗?
但愿是杞人之语,而提醒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