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雷 赵霞
园路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园林景观体系的骨架和脉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本文对园路的功能及其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理论结合实践,并以此创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
根据功能划分主要有四类:(1)主要园路。主要园路是联系整个园林空间的纽带,在功能上主要考虑车辆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的需要,宽度一般在4-6米之间,特殊情况下宽度可达8-12米或以上。(2)次要园路。次要园路连接各景点或建筑,是主要园路的辅助用路,同时又是园林景观规划游览的主要通路,宽度一般2-4米。(3)游憩小路。游憩小路一般为休闲漫步道,它散布于景观的可达之处,使游人不遗漏任何可赏的园林景观,宽度一般在0.9-1.8米,小径有些可达0.6米。(4)变态路。根据景观的观赏性和功能性的不同需求,如汀步、踏步台阶、攀登道等,宽度没有限制。
中国在古代对道路和绿化景观的重视由来已久,自古园路的设计就很讲究,《园冶》中说:“惟厅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溪,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
1.交通功能。园林中道路的交通和使用功能是其最高原则和本质内容,园林规划设计中不能片面地强调景观和绿化,而忽视园路尺度和交通功能。
园路在园林中往往起到分隔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规划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植物、建筑、园路将整个园林体系分隔成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园路又像编辑一样,对景观进行筛选和剪裁,使游人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愿、视线和角度来游赏园林景物。
2.园路空间环境与空间尺寸。人体尺寸是园路环境及园路设计的基本依据,人体的身高、活动尺寸等关系着园路空间规划、路基、路面铺贴计划的尺度基准,以及种植尺度、密度和座具的尺寸,从而形成园路中人、物、和空间尺度的合理关系。
园路通往建筑时,为避免游人干扰建筑内部活动,可在建筑面前设集散广场,使园路由广场过渡再和建筑物联系,园路通往建筑面前一般适当加宽,或形成分支,以利游人分流。
整个园林体系中,游人量的多少与园路尺度,分布密度成正比,此外,根据不同需求,园林体系中还增设有可供游人拓展活动的活动场地,传统园林多以游览参观为主,而现代园林多以参与娱乐活动为主,因此,园路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还包括园林环境中相应的活动广场。
园路造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1)地形、地势。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与之巧妙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自然起伏跌宕的园路,同时又可与建筑、植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组合成景,这样即便是在同一条园路上,由于园路的转折起伏,游人可观赏到不同园林景观,从而实现步移景异的园林艺术效果。(2)借助设计。适当的园路曲线、质感材质,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基调,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合理的园路尺寸等,都是用以借助实现完美造景的重要因素。
园路意境往往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植物密切相关,园路经常与其两侧的山石组成夹景景观,创造更为幽静的山林景观,同时山石与园路的巧妙结合又起到美观效果。园路始终与园林中水体若即若离,虚实结合,形成独特水景景观空间。完美的园路常常隐藏于绿丛之中。
同时,园路自身的美感也是影响园路意境的因素之一。好的园路铺装形式和风格在整个绿地规划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园路的色彩和铺装材质。
园路景观的主体色在规划设计中要简单、含蓄,园路的色彩构成的辅助色及点缀色要做到与其背景色有所呼应联系,色彩搭配原则:以色调为基础的搭配,类似色调搭配、对比色调搭配、色调重合搭配、基调搭配。
不同的园林环境,园路的材质应有所不同,一般传统的铺装材料多选用混凝土、石材、防腐木和预制路面材料,近年来多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环保材料越来越多,这样扩大了园路材料的选取范围。
(1)园路在园林整体布局上形成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三种,园路中最忌讳断头路和回头路,除非特殊情况景观终点或建筑物。(2)园林中避免地形的一马平川,不要使园路整体失去立面的跌宕变化,园林规划设计中强调的是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3)避免多路交叉,这样会使路况复杂,导向不明。交叉口尽量靠近正交,如果锐角过小,车行道路拐弯难,小园路游人易践踏绿地。(4)园路整体做到主次分明,主次园路在宽度、铺装形式上要有明显区别;在园路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游人记忆犹新。(5)园路的坡度由于车行和人行路面而有所不同,单车坡度≤8,机动车≤15,人行坡度不宜≥18%,当纵坡≥18%,时应设台阶。(6)园路一般是排除雨水的渠道,为防止路面积水,园路的规划设计必须保持一定的坡度,横坡为15-20%,纵坡为10%左右,铺装材料采用透水透气设计,广场的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排水,或选用透水性材料作渗透式排水。
园林道路的整体设计中必须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园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严格执行园路道路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在满足园路功能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意境创造。从而创造出完美的园林景观画面,美化人居环境,锻炼游人身心健康。
[1]安忆起.中国园林艺术[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