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业松
庐江县,春秋蜀国地,后为楚邑,汉武帝元狩二年置县。在古老的县城区内,存留众多的文物古迹,除汉东吴大将军周瑜墓、淮军将领吴(长庆)武壮公祠外,还有小乔墓、捧檄桥、金刚寺、环碧园、吴公祠、左慈井、明清古街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是历史给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遗产,更是给当今庐江人民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捧檄桥”的传说
进入庐江县城途经东门大桥时,人们就会看到在大桥下南侧100米处,有一座古老的五孔青石桥。这便是世代传诵、史志记载的已有2000余年历史的“捧檄桥”。现存的五孔青石桥,系清光绪三年著名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庐江县沙溪乡人)捐资重修的,并于桥头重树“捧檄桥”碑石,碑之两侧书刻楹联曰:
捧出真心归大隐;
檄来强喜慰慈亲。
告诫后人铭记庐江历史上著名孝子毛义。毛义,东汉末庐江人,自幼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毛义年少便以为他人放牧为生,箪食瓢饮,奉养其母。母病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遂以孝行称著乡里,举为贤良。朝廷赏封他为安阳县令。为了安慰母亲,毛义迎至“临仙桥”喜接檄文。然时隔不久母亲病逝,朝廷派人专车前来看望,岂知毛义却跪拜于“临仙桥”上,将原赏封安阳县令的檄文双手捧还,“躬履逊让”,不愿为官。葬母后隐居山野。毛义孝行且不贪利禄,为世人称道,便改“临仙桥”为“捧檄桥”,并刻碑石记之。毛义后来到县城东六十里处一山洞潜心读书。后世人为纪念毛义,便称此山为“毛公山”,其读书的山洞叫“毛公洞”。明嘉靖五年庐江知县周良会令人在“毛公洞”前山的山坡上修建“毛公书院”,请当时有名望的塾师教授“乡之俊秀”。明万历年间,邑人又在“捧檄桥”西南建“毛公祠”,春秋奉祀。当时,庐江县城如有谁家子女不孝,其街坊邻居便将他们带到“毛公祠”前,先讲上一段“毛义捧檄”的故事,再将他们领到“捧檄桥”下,喝一口桥下河里的水,让他们洗净灵魂,改非悟孝。
“架桨滩”的故事
三河镇因小南河、杭埠河、丰乐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汇集于此,流向巢湖。丰乐河宽120米左右,长105公里,傍镇而过,经新河口入巢湖,是三河水运的主航道,曾发生过“架桨滩”的故事。传说魏武帝曹操曾率军沿河东进,适逢旱季,水位较低,运兵船搁浅,曹操遂向众谋士出了副上联:
船遇架浆滩,是退是进;杨修随口应上下联:采出托舟沙,可进可还。在场百官皆拍手叫好,曹军遂采沙通过。
银匠店的门联庐江县城关镇“金港银湾”,清嘉庆十二年出了个妇孺皆知的怪才,名叫王大韶。王大韶自幼饱读诗书,才智过人,因为平时遇事爱打抱不平,民间传说他有宰相之才,但没有宰相之“福”,所以他一直没有当上大官,是一个落魄的才子。至于他的歪才更是首屈一指,常对坏人坏事进行辛辣的嘲讽。在庐江流传着他的故事大多都是他歪才之类的东西,但也不乏其智慧和聪明过人之处。
庐城有一银匠,制作首饰外嵌银内嵌铜,买主深受其害。一日,店老板请王大先生为其店撰联装饰门面,王大先生挥笔立就,联文是: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铜。
王大先生有意将“同”写成“铜”,对店老板的恶劣行为予以讽刺揭露。
(231500安徽庐江县北苑小区41-403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