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 (下)

2011-07-10 10:56郭根忠据呈邵改凡原著潘鸿海绘画
连环画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杨昌济杨先生

郭根忠据呈邵改凡 编 原著潘鸿海绘画

九十一 李元甫接过本子,翻开看了几篇,捋着八字胡子,笑着说:『是好文章,康梁体的!』有个同学问:『是好文章?那么,为什么篇篇只给二十分?』

九十二 站在一旁的张先生抢着说:『列位!分数是我打的,润之的文章一窍不通,只抵得二十分。什么康梁体!梁启超是猫屁不通的文人,《饮冰室文集》是禁书。』学生们听了,都十分不满。

九十三 李元甫连忙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列位莫吵啦!润之的文章是写得极好的,笔锋泼辣,爱国之心溢于辞表,平心而论,打九十分都可以。依我个人看法,康梁的文章是可以学的。』这样,才把学生平息下来。

九十四 毛泽东的文章,在东山小学堂里是首屈一指的,差不多全部贴在『揭示栏』内,真正成了『文章魁首』。同学都把他的作文借来,恭楷誊正,作为学习的范本,就连那位不爱读书的熊君,也抄录了好几篇。

九十五 毛泽东不仅成绩优良,而且胸有大志,严于律己。李元甫、贺岚光、谭咏春等几位先生都很关心他的成长。三位先生一起推荐他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九十六 当时,长沙城的政治形势复杂,革命党和宪政派的活动频繁。由于时局动荡,学校没有办法上课,学生走上街头。毛泽东也被同盟会的反清揭帖和演说吸引住了。他看着听着,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努力去探索。

九十七 毛泽东在长沙读了很多新书和报纸,看到国家的多灾多难,就认定非打倒皇帝不可。他写文章反对皇帝,带头剪掉辫子,成为激进派了。

九十八 后来,毛泽东考进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在省立第一中学,他觉得课程太浅,收费太贵,只读了半年,于1912年暑假退学。

九十九 为了探索革命的真理,毛泽东下决心坚持自学。他住在湘乡会馆里,每天一早走好几里路,到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读书看报。他决定在这里专攻文史,贯通中西。

一百 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进馆,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一百零一 不觉到了寒冬。这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整个大地白皑皑的一片。毛泽东仍然准时赶到图书馆。看门的李大爷看他一身雪花,脸都冻红了,感动地说:“哎呀,你来了!快,快进屋去!”

一百零二 毛泽东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的《天演论》。天气太冷了,阅览室只有毛泽东一个人,他轻轻地跺几下冻得发麻的双脚,就全神贯注地看起书来。

一百零三 这本书的进化观点,把毛泽东深深地吸引住。他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觉得有意思,不觉到了中午,李大爷来关门了。毛泽东舍不得放手,说:“大爷,你关门,我到走廊上去看。”

一百零四 走廊上北风呼呼,哪里看得书哟!李大爷说:“你去吃了中饭再来找我,我给你另外找个看书的地方。”毛泽东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馒头,笑着说:“我的中餐带来了。”李大爷感叹地说:“你抓得真紧!”

一百零五 毛泽东也叹了口气,说:“没有法子呀!时间太宝贵了,人世间的好书又有这么多!俗话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李大爷听了这话,更加敬佩。

一百零六 午饭后,热心的李大爷把毛泽东带到图书室后面一间空着的小客房里,说:“你就在这里安心看书。本来,这里不让读者进来的,尤其是中午。我就破了这个例吧!”毛泽东深深地感谢他。

一百零七 从这天起,毛泽东有了一个安静的读书地方。他拼命地阅读着,思索着,作了很多笔记。他为寻找真理,珍惜一分一秒的时光。

一百零八 第二年春天,因湘乡会馆被军队占了,毛泽东不能再住在这里。父亲也来信说,除非去上学,不然,就不再寄钱来。因此,于1913年3月,他考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结束了半年的定王台自学生活。

一百零九 1914年春,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合并,毛泽东转入第一师范。他立志要学好哲学和文学,然而第一师范将近二十门学科,课程非常繁杂。这天上图画课,先生教大家“静物写生”。

一百一十 毛泽东想:如今国难当头,还搞什么“静物写生”?他信笔一挥交了卷,独自走出教室,来到自修室,认真地做起读书笔记来。

一百一十一 过了一阵,毛泽东忽然发现教伦理学的杨昌济先生站在他的身旁。他急忙站起来,叫了一声:“杨先生!”杨昌济微笑着说:“还没有下课,你怎么一个人在自修呢?”毛泽东说:“上图画课,我已交卷了。”

一百一十二 “图画课也很重要呀!读师范的,什么都要懂一点儿。”杨昌济说着,拿起毛泽东的笔记翻看起来。本子里,一部分是读书随感录,范围很广,一部分是课堂笔记,记着他和其他先生在课堂上说过的话。

一百一十三 杨先生心里十分满意,他知道,只有认真听讲的学生,才能抓住重点,获得精粹。但他对学生从不当面夸奖,于是,他用和缓的语气说:“润之,你读书是不是太偏重于文科了?对其他学科,学习得怎么样呢?”

一百一十四 “是的,杨先生,我只喜欢文科。”毛泽东坦率地承认,“我觉得,在目前的中国,一定要从哲学和伦理学入手,才能对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学习别的东西,对我来说,是虚度光阴。”

一百一十五 杨先生听了,不觉一怔,问:“你多大年纪了?”“满二十一岁。”毛泽东感慨地说,“我想,古往今来,有多少忠臣良将,都是少壮有为,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我们这一代,偏偏生逢乱世……”

一百一十六 “不!这种看法不完全对。”杨昌济打断了他的话,语气温和地说,“我还有一堂课,这问题,以后还可以讨论。星期日可以到我家里来玩。”

一百一十七 星期日这天,毛泽东一早就来到了杨昌济先生的住处“板仓杨寓”。他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前来开门的是一个体态轻盈的小姑娘,她就是杨先生的女儿杨开慧,乳名叫杨霞。

一百一十八 毛泽东走进书房,向杨先生问了好。接着,他们谈着家常。毛泽东谈了自己的身世、学历、家庭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杨昌济听了,有点儿抱歉地说:“润之,我那天错责备了你,是我不明白你的经历,很不应该。”

一百一十九 “不,杨先生……”毛泽东连忙说。杨昌济摆了摆手,说:“不!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像你,又当别论!你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龄,而且在文学和哲学方面有了相当的基础,应该有所专攻。”

一百二十 “可是,杨先生,我昨天夜里,已经决定退学了。”“退学?”杨昌济陡地站起来,忙问:“你为什么要退学呢?”毛泽东说了自己准备找个工作,一面做工,一面自修,努力去探索真理的想法。

一百二十一 杨昌济来回踱着步,说:“润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不赞成你的决定。”他停顿一下,又问女儿:“霞!你说说,一个人求学和做事,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

一百二十二 开慧想了片刻,笑着说:“记得爸爸说过,无论求学或办事,都必须打好基础。盖房子要挖很深的基脚,做学问要汲取各方面有用的知识。根深然后叶茂,源远而后流长。”

一百二十三 “正是这样,”杨昌济满意地说,“我主张凡事要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包括思想的基础和群体的基础……我也是主张自修的,但自修不是个人盲目摸索,最好有教师的指导、朋友的商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才有进益。”

一百二十四 毛泽东听了杨先生的开导,心里很是感激,仔细一想,还是自己年轻幼稚,不免有些惭愧。在杨昌济一家人的挽留下,毛泽东在先生家吃了中饭,才起身告辞。

一百二十五 毛泽东反复咀嚼着杨先生的教诲,特别是“打基础”和“靠群体”这两条,确是金玉良言,今后一定要身体力行,才能真正得到救国救民的知识。他决心留在第一师范,继续求学。从此,他也很注意交朋友。

一百二十六 他经常和蔡和森等一些好友到风景秀丽、林木幽深的爱晚亭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或者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

一百二十七 毛泽东非常重视锻炼自己的体魄。他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到湘江游泳,在清凉的江水中搏击。他认为要担当改造社会的重任,身体虚弱是不行的。德育、智育、体育,三者都很重要,而体育是基础。

一百二十八 1917年的暑假,毛泽东和已经当了楚怡小学教员的同学萧子升一起出远门游学。他们身上分文不带,这是毛泽东的提议,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意思。

一百二十九 毛泽东满怀热情地说:“子升,我们这一次游学,并不只是游山玩水,而是一种学习。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就是要向天下万事万物去学习。”萧子升点点头说:“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一百三十 他们从早晨走到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升到了头顶。萧子升突然停下来,一屁股坐在路边,有气无力地说:“哎哟!我饿得走不动了。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

一百三十一 毛泽东也坐下来,感叹地说:“现在尝到了一点儿灾荒的滋味了吧?这真是:不种田,不晓得粮米的艰难;不挨饿,不晓得穷人的痛苦!”萧子升也有同感地说:“是的,挨饿是不好过呀!”

一百三十二 毛泽东叫萧子升从包袱里拿出了笔墨和红纸,写副对联,到离此不远的一家店铺去换餐饭吃。萧子升写好对联,说:“我们今天就唱一出《西游记》,你当孙悟空去化斋,我当唐僧在这里等你吧!”

一百三十三 毛泽东捧着对联,来到了店铺门前一看,原来是爿药铺。老板是个兼管看病的老郎中,店铺的招牌叫益民药铺,而萧子升写的对联内容是发财致富,两下不符,毛泽东没敢拿出来。

一百三十四 毛泽东空着双手回来,萧子升惊奇地问:“没找到施主?”毛泽东说:“不,是你这副对联写错了!那爿药铺的老板是个郎中,他要济世益民,你要他发财致富,对不上号。可见,凡事都要调查研究。”

一百三十五 萧子升跟毛泽东一道来到药铺里。老板让他们先写了个“益民药铺”的招牌试一试,一看,字写得很好,又搬出了几张虎皮宣纸和花坯纸来,索性把药铺的大牌匾、条幅和对联全部重新更换了。

一百三十六 他们足足花了两个钟头,才把一切都弄妥帖。老板让他们吃了几碗冷饭,给了一点辣椒炒苦瓜。临走时,打发了二十个铜元。萧子升见老板这样吝啬,气得满腹牢骚,可是想到晚饭还没着落,只好忍着气,收下了铜板。

一百三十七 第五天黄昏,他们走到了宁乡县的杓子冲。他们的同学何叔衡住在这里。何叔衡见了毛泽东,大叫起来,高兴得又是搂又是抱。

一百三十八 来了客人,何叔衡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毛泽东劝阻说:“何胡子哎,你这样客气,我们可过意不去呀。我们这次出来游学,倒是想了解一点民情风俗,今天夜里,想请你找几个人来聊聊天。”何叔衡一口答应。

一百三十九 当他们吃好晚饭的时候,请来的人也都到了。毛泽东一看这么多人,非常高兴,不时地打着手势说:“各位父老,今晚和大家聊聊天,都讲乡里的事,讲受苦的,也讲有钱的……”

一百四十 经毛泽东这么一引导,整个堂屋里活跃起来了。有讲做长工一年没多少谷的;有讲佃田交租是三七开、四六开的;有讲财东黑良心,害得穷苦人妻离子散的;还有讲“八字”不好、坟山不贯气的……

一百四十一 那位蔑匠师傅讲起了他的家乡,因为“硫、磺、硝、药”(即姓刘、姓黄、姓萧、姓岳的四大恶霸)等恶鬼下凡,把周围几十里闹得山穷水尽,家破人亡。他声泪俱下地描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使全场人更悲愤。

一百四十二 人们散去后,毛泽东对何叔衡说:“先前,我以为就是韶山的财主是这个样子,今天到贵乡一看,原来天下乌鸦一般黑。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国家怎么能够富强哟!”

一百四十三 接着,他们步行到沩山,又经安化县,渡过山明水秀的桃花江,由益阳进入百里洞庭湖区。一路上所见所闻,把毛泽东的心揪得紧紧的,一直无法平静下来。

一百四十四 他们到了沅江县城的时候,碰上了暴雨和无情的洪水。“真是水深火热呀!”毛泽东叹息着,和萧子升跟着来往的人群,在水里趟呀趟呀,不知趟了多少时候,来到了县府大门前。这里集结着许多无家可归的难民。

一百四十五 毛泽东和萧子升在这里呆了几天,他们看到的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满目萧然的惨象,看不见十里荷花,闻不到千里稻香。美丽富饶的洞庭湖啊,你在哪里?

一百四十六 沅江周围所有的道路都被淹没了。开学的时间已经迫近,他们只得搭乘开往长沙的小火轮,离开了洞庭湖。毛泽东觉得这一个多月的游学,获得了课堂上所得不到的知识。他决心付出艰苦的劳动,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百四十七 就在次年暮春的一个上午,毛泽东和他的好朋友们来到了刘家台子——蔡和森一家人在长沙租赁的寓所里聚会。毛泽东清点了一下人数,除了自己和蔡和森外,还有张昆弟、何叔衡、萧子升等,一共13个人。

一百四十八 上午11点钟,主持会议的蔡和森宣布开会。他作了简短、充满激情的讲话:“诸位会友,我们的新民学会,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大事……”接着他宣读了新民学会的章程,请大家讨论。

一百四十九 章程是由毛泽东和邹彝鼎起草的,因此,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毛泽东一直没有发言,只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认真地想,遵照大家的建议,对章程又作了一次增删和修正。

一百五十 章程表决通过以后,毛泽东激动地说:“今天,公历1918年4月14日,是我的又一个生日。何以要这样说呢?因为在这以前,我只是个体的人,从这天以后,我就是团体的人了……”会友们认真地听着,思索着。

一百五十一 会议开到十二点半,吃午饭了。大家边吃边谈,充满着欢乐的气氛。蔡和森的妹妹蔡畅,凑热闹说:“你们新民学会,如果没有考虑妇女入会,不考虑妇女的解放,那就不对了!”毛泽东认为,以后是该吸收妇女会员。

一百五十二 过了一个月,即5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毛泽东来到“板仓杨寓”看望杨昌济先生,只见杨先生一家人正在翻箱倒柜。这时,他才想起早两天曾经风闻:杨先生将要举家迁往北京,心里不免有些惆怅起来。

一百五十三 杨昌济见了毛泽东,“唉”地叹了一口气,说:“看来只好离开湖南了。蔡孑民先生来过几次信,聘我到北京大学任教。你们都毕业了,我也可以放心了。”毛泽东觉得先生走得太突然了,问:“不等放暑假,现在就走?”

一百五十四 杨昌济点点头,说:“润之,跟我一道到北京去吧!我认为,你应该继续深造。”毛泽东听了低头思忖着:不答应吧,怕辜负了先生的好意;答应了吧,又与自己的意愿相违。

一百五十五 毛泽东想了良久才抬起头来,坚定地说:“先生,我想暂时在长沙。您曾说,全国政局混乱,社会需要改造,我非常赞成这个看法。这样,我想留在湖南把新民学会的事办好,先从湖南入手,摸索出一条门路来。”

一百五十六 杨昌济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毛泽东的主意一定是很难改变的,心想让他到社会实践中去闯闯也好,于是说:“润之,我一直为你的前途着想。我把你还有和森,都看成自己的亲人。”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

一百五十七 几天之后,师生们在小西门码头为杨先生一家送行。相处了多年,如今即将天南地北,长久分离,一种难舍难分之情在师生们的心里油然而起。

一百五十八 毛泽东望着北去的小火轮,思潮起伏:先生走了,我们也毕业了,下一步该怎么进行?今后的新民学会该怎么活动?想到改造社会的重任,他不由得热血沸腾!

猜你喜欢
杨昌济杨先生
殊途同归:杨昌济与徐特立教师生涯转型的路径及意义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伟人旧居
杨昌济的理学面相
章士钊妙藏态度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研究杨昌济父女生平思想的珍贵文献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