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迹/文
韩和平(79岁)
生于一九三二年四月, 吉林东宁人。擅长连环画、油画。一九五三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 曾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艺术研究所主任。作品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合作)、《红岩》(合作)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1932年,韩老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中东铁路局任职,担任帽儿山站和哈拉哈站的站长。九一八事变后,中东铁路局被日本人占有,父亲不愿意为日本人干,就秘密地回到关内,到浙赣铁路任诸暨站站长。韩老全家也就从哈尔滨迁到诸暨。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韩老随父母沿浙赣铁路逃难,颠沛流离。直到解放后,父亲在淮南铁路局任段长,生活才安定下来。淮南出煤,韩老对煤矿很熟悉,“经常看到矿工、货车、敞篷车,运煤、压井这方面我都很熟悉”。这对后来创作《铁道游击队》有很大帮助。
1953年,韩老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毕业,进入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任专职画家。后来新美术并入,成立连环画室,韩老与贺友直、汪观清、颜梅华、韩敏等成为同事,从此韩老开始了他三十几年的连环画创作生涯。
成名作——连环画《铁道游击队》
说到韩老,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他和丁斌曾合作创作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深为人们所喜爱,是五六十年代几乎人手一本的热门读物。“它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抛开精彩的故事不说,单看画面就很让人沉醉,仿佛在看立体声电影——生动、紧张、扣人心弦”。
1954年,韩老和丁斌曾的长篇连环画创作计划《铁道游击队》得到创作室领导的同意和全力支持。
为了更深入了解作品主题思想,韩老和丁斌曾首先访问了小说作者刘知侠。刘知侠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的前因后果,包括他怎样深入了解铁道游击队的队长、政委和他们的战士,熟知他们的战斗故事,又是如何塑造各个典型人物的。这为具体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也为进一步深入生活提供了访问的人物、行走的路线和蹲点的地方。
接着他们找到了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现代化军事作战的刘金山。刘金山在洪振海牺牲后接替大队长职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刘金山讲了铁道游击队是如何“飞车”的,游击队的装备、武器、服装、驻地的特点,游击队队员的组成,还有像芳林嫂这样的妇女的情况等等。
他们还在陶庄小窑煤矿访问了王志胜。王志胜是《铁道游击队》中王强的原型。此时王志胜已是煤矿总后勤部的领导。与王志胜连续交谈了三天,他的记忆力惊人,仔细道出了游击队的历史和各个战斗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为了什么目的、怎样分配任务、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敌我伤亡、获得的战果等。
韩老和丁斌曾先后五次到山东,去了济南火车站、临城、微山湖、枣庄等地深入体味铁道游击队当年战斗、生活的情形。通过实地体验生活,他们掌握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创作资料,为创作这套连环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1955年韩老和丁斌曾开始了创作工作。他们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单线白描。在程十发的提议启发下,他们还充分借鉴了京剧《三岔口》的武打表现手法,克服了创作中出现的单线不易表现夜间战斗情节的棘手难题。丁斌曾造型、打铅笔稿,韩老勾线。“画到第八集就很成熟了,然后又重画了前五集。前后画了八年完成全部十册”。
1963年,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在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绘画创作一等奖、文学脚本二等奖。自出版以来,《铁道游击队》共计再版二十余次,累计印发三千多万册,成为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刷数量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韩老独创、合作连环画还有《红岩》《红灯记》《长石的巨变》《水乡的春天》《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在十月》《刘少奇在安源》《贫非罪》《故乡》《春蚕》《二渔夫》等。《春蚕》是韩老最后一部连环画作品。《春蚕》《二渔夫》是韩老最喜欢的作品。
退休后画笔不辍
1985年,韩老调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筹建绘画系并组建创作研究所。1993年韩老退休,应邀赴美讲学,任教于纽约大学亨特学院和约克学院,讲授创作、油画、素描等课程,并举办个人画展,展出油画、中国画《老子》《孔子》《长廊早市》等作品。而之前,他的部分上述作品以及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红岩》等作品,已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法国巴黎、苏联莫斯科、丹麦哥本哈根、日本东京和大阪,以及中国台北等地展出,获得各界好评并部分被私人收藏。
“但是在美国文化背景不同,华人要进入主流社会很难,于是就回国了。本想隐姓埋名好好过日子,恰恰顾炳鑫过世,去参加追悼会,大家都知道我回来了,不断有连友让签名,义不容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接下来,韩老就下定决心创作了《铁道游击队》油画组画。“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单线白描,老百姓喜闻乐见,轰动一时,但是有一点不满意,鲁西南在我总的印象里是一种黄土的、灰灰的这么一种色彩,单线没能表现出这一方面,因为色彩是容易体现出这种东西的。所以我就下决心要画彩色的《铁道游击队》。”
“用了两年时间,选取其中的12个经典片段,几易其稿。如《芳林嫂打松尾》,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芳林嫂拿着手榴弹,而手榴弹对她来讲是又熟悉又很陌生,她没有用过,所以她就举起手来就像打榔头一样想去砸。这个我改了好几遍,主要想表现的就是芳林嫂打娘娘拳的这种气势,运用到拿手榴弹这个情景上。”
古镇枫泾是韩老的第二故乡。70年代后期,韩老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三结合”到了金山县枫泾镇古镇。这里的建筑保留明清风格,有着江南水乡风情,农民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冲击,照样喝茶、做买卖,生活平静、和谐,这给韩老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韩老从美国回到上海便决心创作记忆中枫泾镇农民的生活,把以前消失的东西展现出来。“用各个场面表现吴跟越角这个小镇上农民当时的风俗。如《卖猪》,年关时节农民卖猪的情形现在已经消失了。整个卖猪的过程我经历过,从农村用船把猪运到收购站,过秤,过好秤以后要剪猪毛,在猪的脊背上剪几簇毛以后,就能估计这个猪能出多少肉,那么农民总希望他多讲一两斤肉,所以有很多人给他塞香烟,讲好话,套近乎。整个过程我都把它如实地体现出来了,就是在一张画中画连环画。”2010年,这组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滚动展出。
今年,韩老还用中国画手法创作完成了《春蚕》。
韩老针对当前连环画的发展认为:“现在连环画创作手法相当成熟,但是味道不够。笔下要有思想,自然流露。现在做学问的人太少了,不肯下工夫,内涵不够。”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韩老对当前连环画发展的殷切希望。
最后,韩老寄语《连环画报》:《连环画报》六十年画运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