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学校,也是首批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独特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学校在国家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道路上,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国防创新体系构建中更多的责任。
北京理工大学在产学研用合作的过程中,发扬延安精神,秉承“军民结合、项目牵引、多层推动、平台提升”的发展思路,以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标志性创新型企业、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着眼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力;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攻关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本领;着眼国防、工业和信息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参与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学校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定位,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与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用联合体,形成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
北京理工大学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多部门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形成由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利与知识产权中心代理公司 、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和国有资产管理处等各部门参与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多部门连通与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解决了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利益分配等产学研用的核心问题。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非事业编制聘用方式解决创新引进人才的户口、档案与待遇等问题;改革股权激励机制,对学科性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改革,创建二次分配制度,进一步鼓励成果转化;建立人员特派机制,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派出科技特派员挂职政府或企业,加强政学、产学合作;探索科技收入再投入的新途径、新机制,鼓励教师使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创办学科性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横向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解决公司初创期投资难的问题;建立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核心科研团队的责任心,形成了组织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日常监督、制约机制。
同时,学校成为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部属高校之一,承担了《高等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各层高度重视项目的推动与落实,各院系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建立由科学技术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学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改革试点办公室”,并确定宇航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光电学院、软件学院为产学研用结合试点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对产学研用结合的促进作用,在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工作机制、梳理实践经验、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方面不断推进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产学研用的合作范围与层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在秉承国防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的同时,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共同研发,并致力于通过“军辐射民、军带动民、民补充军、民促进军”实现学校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产学研用结合。学校发挥国防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民品研究,实现了军品、民品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批创新型科技成果,促进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成功地实现了学校科研结构的转型。
在民用科技方面,北京理工大学在绿色能源、新型材料、电动车辆、生物技术、弹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科研优势,涌现了一大批“军转民”项目成果。如孙逢春教授团队研制的纯电动大客车,其核心技术来源于某型号电动坦克关键技术,以其节能、环保、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奥运场区“零排放”的目标,兑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的承诺,并先后承担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运输任务;赵家玉教授曾加盟2008年奥运会焰火设计团队,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焰火团队专家组组长,首次实现焰火动态燃放,共申请奥运会焰火创新专利15项,其技术来源于军用爆炸及特种能源技术研发。同时赵教授担任了60周年国庆焰火晚会专家技术组组长重任,负责国庆60年庆典的焰火燃放工作。
在“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理工大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杨荣杰教授团队在研究民用有机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其隐身特性,立即把其用于某装备的壳体隐身,取得成功。在海水淡化研究、激光雷达研究、电磁辐射研究、机器人研究、药品研究、环境污染研究等领域,北京理工大学还取得了大量类似“民转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推动了我国国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体系的建设。
学校瞄准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国防领域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优势和特色,与多家军工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关于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深入开展多层次合作。长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等大型军工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机械、运载、动力、控制、探测、通信、计算机、材料、化工、能源等领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合作项目,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实现了设备共享、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人才交流。同时注重学校科技成果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交叉应用,拓展产学研用合作领域。目前,学校与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了研发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等多种平台,依托平台基础,开展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培养了一大批相关科技人才,形成了平台、项目、人才良性互动的百余个产学研用联合体,建立了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奥运科技项目,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辅助创意编排、三维全景展示、交互式指挥排练和信息管理等工作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团队以项目为平台,继续深入开展合作研究。2009年,该团队(60余人)又承担了“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和联欢晚会”的数字仿真设计、训练和指挥辅助系统开发和服务工作。同时,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仿真编排组受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委托,进行“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调度仿真与决策辅助系统”的研制开发与国庆游行训练、分指合练及国庆当天的辅助训练、辅助指挥等技术服务工作。该项工作为北京理工大学赢得了首都国庆游活动“支持贡献单位奖”和“创新成果奖”。
北京理工大学依托其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与省市各级政府产学研用的校地合作,密切关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需求,扩大学校产学研用合作领域,显著提高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能力。
学校与多个省市签订省校、市校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先后与北京、云南、吉林、辽宁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全国40多个地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昆明、盘锦、乌鲁木齐等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合作从项目合作发展到共建科技园、研发中心等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如北京理工大学与广东省的中山、珠海、东莞、深圳、广州、佛山、江门等多个地市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合作企业超过40个,合作项目50多项,项目经费近亿元,涉及光电、软件、化工、动漫游戏、车辆、自动控制、信息等多个领域,项目类型既有国家级863专项,又有省部级的各类专项,既有地市级科技强企,又有企事业委托,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带动(创造)地方经济产值几十亿元。同时学校在广东建立了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多个研发机构,实现了仪器设备共享、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
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地方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如与北京市合作建立的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与广州省合作建立的深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珠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与江西省合作建立的萍乡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与苏州市合作建立的苏州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等。同时学校派驻研发人员在研发中心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硬件和软件设备进行配套,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已有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理工创新高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三家科技园单位,并取得较快发展,成为学校产学研用合作的一个亮点。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于2003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建有理工园、密云园、宁波分园、云南分园及房山石楼医药化工孵化基地。园区内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公司、共享实验室服务平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机构形成的孵化平台。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进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行列。
北京理工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2003年7月,由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创业园成立以来,积极发挥和利用学校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科研、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先后吸引了8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入驻,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企业涉及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并全部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正在健康发展。
北京理工创新高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建立,是经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孵化基地之一。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涉及机电、信息、新材料、医疗器械、节能产品、环保和军转民产品等领域。成立以来,为高科技成果创造了良好的产业转化环境,提供了配套的硬件支持和软件服务,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首都的经济建设。
北京理工大学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过程中,依托学科优势和科研人才资源,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性公司,大胆突破了现有的管理模式,创新性的提出了学科性公司的股权“二次分配”制度和科技收入再投入制度,解决了当前产学研用结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缩短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应用价值,增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目前已注册成立了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华创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京工大洋电机有限公司、北京理工中天地信测试公司等多家科技型企业。
我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学校雷达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与资源优势,主要进行雷达系统、卫星导航、精确制导、采集存储、航天遥感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研发团队硕士、博士比例占全公司人员90%以上。目前公司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得国防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科研力量雄厚,实现了产值的快速增长。
我校电动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了“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实现学校电动车辆技术成果的转化,包括各种类型的电动客车、电动特种车辆、电动乘用车等整车技术成果。公司主要董事和技术管理人员都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怀柔拥有工程化基地,作为主体承担了广州亚运会、北京城市示范等多个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公司与北汽福田公司合作进行电动汽车的生产,2010年产量达1090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北京理工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产学研用合作领域,充分利用自身先进的科研优势与对外交往的便利条件,先后与国外100多所大学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建了多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科研成果,为学校和国家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这其中与爱立信和SMC公司的合作最具代表性。
学校自1996年起与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瑞典爱立信公司在数字移动通信领域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国际科技合作。双方成立了数字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对第二代GSM、第三代WCDMA、第三代增强型HSDPA和B3G/4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宽带语音编解码器、汉语语音识别、无线链路自适应等领域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位居国际领先。
学校与世界最大的气动元件生产厂家—SMC株式会社于1993年10月合作创立了SMC北京理工大学技术中心,成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SMC公司的支持下,对一种新型的驱动器——气动人工肌肉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实验研究,然后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驱动器,研制出了具有复杂肩关节结构的7自由度仿人手臂和采用内骨骼设计的仿人灵巧手,在外观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仿生性,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纵观北京理工大学产学研用实践,学校在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就。今后,学校将充分发扬延安精神,大力促进军民融合,紧密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着构建平台、科技创新、铸造团队、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整合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成为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