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北京近期的阴霾天气引发舆论质疑之时,国家环保部已在着手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向国际上更严格的指标看齐。这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二级空气质量的新标准——全天PM2.5(直径为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要低于每立方米75微克。这相比目前采用的PM10(直径为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要低于每立方米150微克的标准,有了幅度不小的提高。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酝酿修订的一个背景是,与空气质量相关的雾霾天气在全国各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介绍,霾主要由PM2.5以下的颗粒物组成,PM2.5-PM10的颗粒物所占份额较小。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主要监测PM10的物质,污染加重未必能测得到。
“PM2.5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可以直接被吸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对人体的伤害极大。”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部副主任陈罕立认为,“国家需要尽快改变可吸入物的监测标准。”
然而,这一新标准在内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引起了各方争议。部分专家和地方环保部门认为新标准实施难度太大。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的研究,中国空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如果达到二级标准水平,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第一阶段的水平,按此水平,2008年全国城市中,只有日照、拉萨、北海等极少数城市能够达标。“70%至80%的城市都会超过这个标准。”唐孝炎表示。
更重要的是,在各省、市、区地方政府看来,如按新标准衡量,各地的空气质量成绩都将大幅下降,同时带来的环保达标压力也将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