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荣
久负盛名的皇城相府, 位于山西省阳城市北留镇境内。 这座面积硕大的城堡式古建筑,依其独特山体位置而建。整体构架多以楼、亭、坊、台为群,上下错落,曲径迴旋,各抱地势,斗拱飞檐。 这座融城堡、府衙、住宅特色为一体的古建群,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代名相陈廷敬及其祖上的故居。
著名文学大师曹雪芹, 曾在他的传世名作《红楼梦》『好了歌』中,发出过『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令人悲切的感叹。 据说,不少人读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后, 便会因世态炎凉而顿生厌世情绪。 但是,当你走进这座皇城相府,传递给人们的却是一番别样的心绪。 那就是一幢相府,千载文明。仿佛当年的陈廷敬依然居住在这座高墙深院之中, 向人们娓娓诉说着过去、现在和将来。
这,还须从相府中的楹联文化说开去。相府的正门是皇城的御书楼,其匾额『午亭山村』四个大字为康熙皇帝依陈廷敬晚年『午亭山人』名号御书。 两侧楹联:
春归乔木浓阴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为政数年气节始终如一的真实评价。 而相府中的另两副楹联:
功多过寡福嗣并赏;
才高德厚科甲连登。
典册高文推独步;
臣心门市见双清。
则是陈廷敬及后人对自己家族在为政亲民方面的客观写照。 这三副楹联分别从不同角度向世人传导着客观平实评价历史的求实理念。
走进相府中道庄,迎面而立的『宪总宰冢』牌楼,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 牌楼两侧横排着一副楹联:
一门衍泽;
五世承恩。
既是对陈廷敬一生政治生涯的概括,也涵盖了其效忠康熙王朝的思想和行为。这副楹联乍从字面看, 似乎是在向人们传递臣权君授、 从仰而尊的封建主义忠君思想,但与相府中另一副楹联相呼应:
华国文章傅玉树;
过庭人物立风宸。
就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知恩当报的感恩思想,自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庭余草色饶文思;
坐有蘭言洽素心。
看到这副楹联, 人们会自然追溯到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诗句。 这是刘禹锡当年因主持正义而遭贬官后, 居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写下的以文明志的名句。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后, 尚能在官运亨通的清代陈廷敬相国府上,『庭余草色饶文思; 坐有蘭言洽素心』的名联。 这就不难想象,这副楹联是从生活的角度告诫世人,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 保持平和的心态才是人生最佳选择。对于这一点,现代人已经和正在形成着各自理性化的思维模式。 正所谓
诗怀淡处临春水;
文味闲时数落花。 (相府联)。
著名的《康熙字典》是在清康熙年间,由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等主编而成的一部汉字辞书。 这是陈廷敬为我国汉文字典籍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 因此,在皇城相府的中华字典博物馆中,不仅能看到珍藏于馆内的诸多典籍珍品, 更能欣赏到古今名人留下的楹联墨迹。 其中一副藏头联
字融九域无双侣;
典占三千第一春。
便是后人分别从地域和时空两个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康熙字典》的历史价值。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有联:
苍松翠柏窥颜色;
秋水春山见性情。
已故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的一联:
观图书道脉传今古;
叹翰墨文光射斗牛。
两副楹联,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陈廷敬先祖的丰功伟业和他的《康熙字典》作出了无可辩驳的历史评价(皇城相府系明、清两朝建筑,陈廷敬祖辈为明朝官吏)。 除此之外,另有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一自图书寻有绪;
顿令风月浩无边。
宝笈图书编舜历;
金瓯歌颂纪尧年。
这些楹联墨迹,均对饱涵丰功的《康熙字典》及古老的中华文化给予高度赞扬。
皇城相府的楹联不仅多见于为官、为政方面内容,而且在为人、治学、处事、持家方面也不乏传承中华古文明的内容。
功勋自炳千秋史;
情节惟余万卷书。
六经读尽方拈笔;
五岳归来不见山。
雅量风清兼月白;
高情涧碧与山红。
世间清品至兰极;
贤者虚怀与竹同。
忠厚培心和平养性;
诗书启后勤俭传家。
左琴右书开卷有益;
模山范水闭户自精。
读古人书需处地换身一想;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这些饱涵中华文明的对宝联玉恰似一面面古色古香的铜镜,不仅可鉴古人之行,也永远照亮着今人的前行之路!
(襄汾县星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