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旅游资源结构与分布研究——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为中心

2011-07-06 02:03龚胜生白月华
旅游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旅游资源

刘 勋 龚胜生 白月华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汉口学院旅游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1 引言

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专门记述整理工作,可追溯至《汉书·地理志》(班固,四库全书本①本文所出现的古籍,除特别说明,均采用: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文渊阁四库全书》1999年6月电子版,为行文方便,统一简称“四库全书本”。)对各地山川古迹的记载。魏晋时期,“风土记”记述区域旅游资源之风始兴,至唐而盛,莫休符《桂林风土记》、颜真卿《吴兴地记》等推为个中翘楚,唐代此类著作众多②如陆广微《吴地记》、张谓《长沙风土记》、《荆楚风土记》(作者不详)、段公路《北户杂录》、刘恂《岭表录异》、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孟管《岭南异物志》等。,惜多已亡佚。宋代地理总志始改《汉书》之风,王象之《舆地纪胜》独开“风俗形胜”、“景物”、“古迹”、“诗”诸门,以略于沿革,合于“纪胜”①王象之(1163-1230)精通史地之学,感慨宋以前诸多地理书均是“辨古今、析同异,考山川之形势,稽南北之离合”,于是倾其一生,著成《舆地纪胜》,以“收拾山河之精华”,“使骚人才士于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舍弃了四至八到、户口、物产、贡赋等门类,而专注于景物(山水井泉、亭堂楼阁、佛寺道观等)、古迹等。《舆地纪胜》是否开古代旅游资源整理的滥觞尚待考辨,但就对后世地理志编纂体例、风格及旅游资源整理的影响来说,无出其右者,陈振孙、刘文淇、岑建功、邹逸麟等均给予高度评价。。祝穆《方舆胜览》更是记载区域形胜古迹、亭台楼阁等旅游资源的佳作。至明末,除地理总志外,还出现了专门记载区域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的类书,如王圻与王思义《三才图会》②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之影印本。、《名山胜记》(何镗,慎蒙,1639)等,它们还是“通俗的民间读物”(任唤麟,等,2011)。

近代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关于古代特定时期旅游资源结构与分布的研究,如任唤麟等对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的论述(任唤麟,2010;任唤麟,等,2011);二是关于古代特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研究,如方国瑜(1987)对唐代西南山川名胜的论述、李小波(2004)对唐宋三峡地区旅游景观的研究;三是关于古代特定类型旅游资源分布利用的研究,如龚胜生(1996)探讨了宋代以前中国矿泉的分布及其旅游开发利用;四是对古代各类代表性旅游资源的梳理,如章必功(1992)取山水、温泉、花木、陵墓、楼台、园林、历史遗址、道观、佛寺、祠庙等各举一知名者加以论述;五是对特定古籍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如竞鸿与陆力(1992)对《全唐诗》吟咏对象的按类编排,其中旅游、游艺、山、水、名城、名胜等类型均涉及唐代旅游资源。

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研究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史料的翔实记载,然当时无类似《名山胜记》的著作,而今见之唐代“风土记”甚少,李泰《括地志》③参见李泰编,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2.、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地理总志记载的各州县山川、古迹等,更多的是潜在旅游资源;二是当前取得的研究基础,纵观前贤研究,多定性研究,绝少定量分析,因史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该领域的研究瓶颈较为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无实质性突破,研究视角和范围虽较广泛,但总体依然薄弱。就全国旅游资源整体状况的研究而言,类型研究、区域研究、典型旅游资源研究、特定资料整理等,都不及定量的旅游资源调查有说服力。但就计量史学研究而言,仅见周振鹤(2005)、魏向东与朱梅(2008)、任唤麟(2010,2011)等人在类似领域做过尝试。因而该领域的研究除对指导当今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加深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和变迁、制定区域旅游资源规划战略等具有较大价值外,在旅游史、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创新研究方法和思路、拓展研究内容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资料,检索其关于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的记载,统计分析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所有旅游资源,以探讨唐代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请识者正之。

2 资料与数据

2.1 《文渊阁四库全书》与两《唐书》列传人物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①见百度百科:四库全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3.htm,2010.12.25.,是研究唐代旅游最重要的资料库,其收录的唐代诗文集、笔记传奇、个人文集、基本史书等众多史料均涉及唐代旅游资源。

两《唐书》(新《唐书》和旧《唐书》)列传人物近2000人(史念海,1998),统计他们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主要考虑:

第一,列传人物是唐代最主要、最好游的旅游者群体。首先,唐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多为有钱、有闲和有“动机”的中上层阶级,以各级官宦和名人为主的列传人物,大多属于这一阶层。其次,三年届满轮换制度,促使列传人物成为唐代社会流动性最强的群体之一,“仕宦类商贾,终日常东西”(《御定全唐诗》卷694《孙合·句》),“于是倏来忽往,蓬转萍流,近则累月仍迁,远则逾年必徙,将厅事为逆旅,以下车为传舍”(《唐会要》卷68《河南尹·刺史上》)。而不许“任本贯州县官及本贯邻县官”(《册府元龟》卷630《铨选部·条制第二》)的制度使这种流动性更富旅游色彩。再次,列传人物具有特殊的旅游便利因素和旅游动机。唐代官员调动,大多能使用官方驿传设施,赴任时间上也多无苛刻的限制。加之他们多能文善诗,不仅有流连途中山水的绝佳机会,也有借景抒怀(如迁贬聚散的悲喜与感悟等)的内在需求。如郑纟因不顾耽误公事,特地返回五六里,欣赏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的胜槩(《太平广记》卷170《知人二·郑纟因》)。最后,列传人物多能享受政府对旅游的“鼓励和刺激”政策。如重要节日的“专项旅游补贴”②如“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节日,宜任文武百僚,选胜地追赏为乐,每节宰相及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军,每厢共赐钱五百贯文,金吾、英武、威远诸卫将军,共赐钱二百贯文,客省奏事共赐钱一百贯文,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例程”。见:[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本纪第十三·德宗下》。,平常的休假也“例得寻胜地燕乐,谓之旬假,每月有之。……有司供设,或径赐金钱给费”(《唐音癸签》卷27《谈丛三》)。

第二,统计样本足够大,涉及旅游资源足够多。前期计有1105个旅游资源(点)分布在全国近160个府州,后期近200个府州有1935个旅游资源(点),可以基本涵盖唐代旅游资源。而通过对辛文房《唐才子传》、曹寅等《御定全唐诗》未入传人物进行考察、统计和比对,他们所游览的旅游资源(点),绝大多数包含在表1所统计的旅游资源范围之内。

因此,列传人物游玩的旅游资源(点)能较好地反映唐代旅游资源的整体状况。

2.2 唐代旅游资源概况

经合并、筛选等必要的处理,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点)共计2769处,均是“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2003.。现据其类型和地域分布分别列于表1和表2。

表1 唐代旅游资源分类统计表(单位:处)

表1中,唐代自然旅游资源共1064处,其中地文景观563处,水域风光487处,生物景观14处。人文旅游资源1887处,其中遗址遗迹103处,建筑与设施1770处,人文活动14处。其他难以归类者89处。

表2显示,唐代旅游资源不均衡地分布于各道:关内道520处,河南道402处,河东道127处,河北道63处,山南道301处,淮南道78处,江南道935处,陇右道35处,剑南道200处,岭南道108处,共计2769处。

表2 唐代各类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单位:处)

3 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

3.1 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主体较为鲜明

从《桂林风土记》、《吴兴地记》、《括地志》、《元和郡县志》等对旅游资源的罗列看,唐人划分旅游资源结构的意识尚浅,但套用国标GB/T 18972-2003来看,唐代旅游资源结构较为完善。表1和图1显示,唐代旅游资源无D类(天象与气候景观)和G类(旅游商品)。对于前者,唐代旅游者是不乏关注的,仅《御定全唐诗》中就有不少关于雾、雪、雷、电、霓虹、蜃景的诗文。同时,唐代丝绸、瓷器、茶叶等的贸易流通比较频繁,其中就包含旅游商品,此观点已为众多学者接受。《太平广记》也有数处胡人购买珠宝后回国的记载①如卷34《神仙三十四·崔炜》:“(胡人买到宝物后)遽泛舶归大食去”。又卷402《宝三·青泥珠》:“胡得珠,纳腿肉中,还西国”;《宝三·径寸珠》:“(波斯人购得径寸珠)以刀破臂腋,藏其内,便还本国”。见:[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姚合也曾游玩太湖时购买太湖石②[唐]姚合《买太湖石》:“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奇哉卖石翁……”。见:[清]曹寅等编修:《御定全唐诗》卷499。。唐代存在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是肯定的。

图1中,建筑和设施类旅游资源(F)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占旅游资源总量的半数以上。地文景观(A)和水域风光(B)也具有一定的数量。综合自然旅游地(AA)是唐代最主要的地文景观,河段(BA)、天然湖泊与池沼(BB)共占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总量的八成以上,综合人文旅游地(FA)、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C)类旅游资源约占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八成,上述五者构成了唐代旅游资源的主体,共占全部旅游资源数的75.1%。

图1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图

3.2 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优势,地位还在提升

唐代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全部旅游资源的比例分别为35.0%和62.1%。前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比约为3∶5,唐后期,人文旅游资源总量已超过自然旅游资源的两倍,其中,增量最大的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交通建筑、综合人文旅游地类旅游资源,均属人文旅游资源;而数量减少者,如谷地型旅游地、观光游憩河段、湖区和海域、沼泽与湿地等均是自然旅游资源。从时间发展看,唐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3.3 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据表1,唐代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类旅游资源的数量均超过400处,远远多于其他类旅游资源,共占唐代旅游资源总量的42.2%。其次,唐代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园林游憩区域、观光游憩河段、港口渡口与码头、栈道等旅游资源也较丰富。唐代旅游者对佛塔寺观和楼台亭阁的偏好,较为恒定而强烈。前期最受旅游者青睐的旅游资源依次是:山岳型旅游地、佛塔寺观和楼阁亭台,后期依次是佛塔寺观、楼阁亭台和山岳型旅游地。

唐代佛塔寺观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佛宇道观“多游览者”(《唐语林》卷7《补遗》)、“游览者罕不经历”(《剧谈录》卷下《慈恩寺牡丹》),慈恩寺更是“每岁春秋游者,道路相属”(《关中胜迹图志》卷7《古迹祠宇》)。其旅游住宿和接待功能也很突出,“州县公私,多借寺观居止”(《全唐文》卷46《李豫·禁断公私借寺观居止诏》,页508)、“众僧房堂,诸俗受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僧像致敬篇第二十》)①见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EB/OL].大藏经在线阅读网(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8&Page=11),2010.12.11.,“佛寺宿会”还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张弓,1997),如白居易“山寺每游多寄宿”,黄滔“寻幽频宿寺”等。

置亭以观景是唐代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如李渤在桂林开发南溪山、隐山等,均有置亭的做法;元晦更将置亭作为开发山岳旅游资源的必需,如叠彩山之流杯亭,于越山之越亭,宝积山之岩光亭,堪称“筑凿之盛”。而从唐代“风土志”的记载来看,亭与山是同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宗教色彩的台阁也颇能吸引游客,白居易记游天宫阁道:“无限游人遥怪我,缘何最老最先来”(《御定全唐诗》卷457《白居易·早春独登天宫阁》)。

崇山理念和山水信仰流行于唐代社会,许多旅游景点也建立在山中或因山就势,《吴兴地记》更以三县六山一湖作为纲目。而唐代山水诗画的繁荣,源于旅游者,尤其是诗人画家山水意识的变化,“草木已盛,且江嶂若画,赏盈前途,自然屏间坐游,镜里行到,霞月千里,足供文章之用哉!”(《全唐文》卷349《李白·早夏于江将军叔宅与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页3537),山水正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3.4 各道旅游资源结构相似,但丰富性不同

表2显示,唐代各道旅游资源结构大致如前文所述,但就类型完整性和丰富性而言,岭南道旅游资源最单一,缺乏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和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其次是陇右道、河东道和河北道,均无生物景观和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山南道则缺乏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关内道、河南道、淮南道、剑南道和江南道旅游资源最全面。

关内道旅游资源丰富,但近四分之三的旅游资源属建筑与设施类,且八成以上的旅游资源分布于京兆府。京兆地区开发程度较高,长安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成了该道旅游资源偏重于人造景观和过分集中的状况。因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发达,洛阳的政治和交通地位特殊,河南道旅游资源也以人文景观为主,结构较为合理,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居全国前列。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重心南移至东南地区②经济重心指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财富较其他地区多的地区。参见赵德馨.我们想写一部怎样的《中国经济通史》[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3):74-84.唐代的经济史具有过渡性质是明显的。天宝时期唐朝国力最盛,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参见曹尔琴.唐代经济重心的转移[G]∥《历史地理》编委会.历史地理:第二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147-155.,财富的聚集、便利的交通和相对安定的环境等,使江南道,尤其是今江浙一带各类旅游资源均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唐后期,江南道旅游资源数量位居诸道之首,而近半数分布于吴越地区③本文吴越地区含润州、越州、苏州、湖州、杭州、常州、宣州、扬州(淮南)等州。下同。统计显示,除扬州外,吴越地区其他七州旅游资源总量占江南道旅游资源总量的46.2%。。因历史时期受外族骚扰和方镇割据的影响较为严重,河东道、河北道和陇右道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均较为有限。剑南道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唐后期受吐蕃、南诏以及割据斗争的影响,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遭到严重破坏。岭南道旅游资源直到唐末才得到较为有效的开发利用。

4 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

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见图2。

图2 唐代旅游资源分布图

4.1 旅游资源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等

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体现出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资源禀赋的依赖性。统计显示,拥有超过50处旅游资源(点)的州府,均为唐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的州府,如两京、润州(浙西治)、越州(浙东治)、苏州(江南东道治)、襄州(山南东道治)、荆州(荆南治)、成都(剑南治)、江州和宣州(旅游资源禀赋优越)等。其他旅游资源较多的州府,也多为政治中心或旅游资源优越地区,如华州、蒲州、梓州、兴元、鄂州、岳州、永州、扬州、常州、湖州、杭州等(见图2)。

4.2 旅游资源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唐代旅游资源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多有便捷交通,如桂州、梓州、徐州和长江沿线。唐代桂州是沟通长安、广州和安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北出中原的唯一捷径(陈伟明,1987)。梓州更有“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御定全唐诗》卷694《杜甫·奉使崔都水翁下峡》)的景象。由利州经阆州、梓州达成都的交通也很便捷(严耕望,1986)。徐州则有古汴河和泗水,联系宋州、泗州和楚州十分便捷。唐代长江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众多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被其串联。全国近九成的旅游资源分布在上述交通线上,其中最要者六:①封禅线。即由长安出发,经华、虢、河南、郑、汴等州府至兖州一线。②长安入蜀线。即由长安,经兴元、利、剑、绵、汉等州府到益州一线。③长安南下桂州线。即由长安经商、邓、襄、荆、岳、潭、衡、永等州至桂州。④ 京杭运河线。由汴州至扬州,经润、常、苏、湖等州至杭州,再分别前往越州和衢州。⑤长江沿线。由益州顺江而下,经夔、荆、岳、鄂、江等州至润州。⑥ 大庾岭线。即通过江南运河,由杭州沿浙江、余水、赣水(经睦、衢、信、饶、洪、吉、虔等州),上大庾岭沿浈水至韶州,再顺北江至广州。前三条旅游资源线与唐代主要陆路交通线重合,后三条则与主要水路交通线重合(见图2)。

4.3 旅游资源在基本经济区的集聚分布

图2中,A、B两个细虚框阴影部分为唐代基本经济区①冀朝鼎提出的“基本经济区”概念,类似“经济重心”概念,“如果撇开外族入侵、农民起义……,那么,关于领土扩张连同经济与政治重心的改变问题,就成了一个关于基本经济区转移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设施较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对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地区。见:冀朝鼎,著.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原序,9-10.,C、D为唐代次等基本经济区(冀朝鼎,朱诗鳌,1981)。两京地区、吴越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②本文长江中游地区含襄、隋、安、郢、峡、荆、复、沔、朗、澧、岳、鄂、黄、蕲、江、洪等州。下同。是唐代最稳定的旅游资源集聚区,大致都分布在基本经济区内;益州及其东北地区与基本经济区有一定出入,但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唐后期更聚集于成都地区,也可看作旅游资源集聚区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永州、道州和桂州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旅游资源集聚区,但显然与基本经济区存在一定的联系。

4.4 旅游资源的内陆集中分布

图2及统计显示,唐代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内陆两大区域:京畿道和都畿道、山南道中南部和江南道北部,这两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数约占全国旅游资源总数的60%。而京畿道、河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山南道等内陆五道的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的比例更是高达80.7%,河东道、河北道的旅游资源也多分布于本道南方内陆地区,边疆地区旅游资源数量非常有限。总体上,唐代已形成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如图2中五个粗虚框1、2、3、4、5所示)和两大旅游资源带。

①两京地区的旅游资源富集,主要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其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②吴越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则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最值称道的是其旅游资源禀赋,所谓“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梁文纪》卷9《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登览宴游之地,不可胜计”(《永乐大典(残卷)》卷2538《雪斋》)③解缙,姚广孝,邹辑.永乐大典(残卷)[EB/OL].http:∥www.guoxue123.com/other/yldd/yldd1/031.htm.2010.7.13.,且扬、润、常、苏、湖、杭、越、宣等州旅游资源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其旅游资源以建筑设施类为主,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也较丰富。③长江中游地区交通便捷,加之峻峭秀丽、山川如画①仅杜甫就有众多描写两湖独特的地理风情和迷人的山川景物的诗文,如《宿花石戍》云:“岸疏开辟水,木杂今古树。地蒸南风盛,春热西日暮。……系舟盘藤轮,策杖古樵路。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又如“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涨沙霾草树”、“野树侵江阔”、“湖阔兼云雾”、“鄂渚分云树”、“乾坤日夜浮”等,均能反映其原始、峻峭、秀丽、如画等。参见孙亭玉,彭艳芳.论杜甫两湖诗的内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87.,所谓“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御定全唐诗》卷233《杜甫·祠南夕望》),且多临观之美(《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13《新修滕王阁记》),成为唐代又一旅游资源富集区。该区以水域风光、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为主。④成都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偏隅一方,历史底蕴深厚,且俗尚嬉游,溺于逸乐②如“蜀中百姓富庶,夹江皆创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又如“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动至连月”。分别见:《蜀梼杌》卷下、《宋史》卷89《地理志》,四库全书本。,唐代更是“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扬不足以侔其半”(《全唐文》卷744《卢求·成都记序》,页7702),旅游资源较为富集,但唐后期受政治军事影响较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呈萎缩态势。该区以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为主,有一定量的水域风光和地文景观。⑤永桂地区旅游资源富集,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旅游资源禀赋,该地区地文景观最多,其次为建筑与设施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两大旅游资源带即封禅线旅游资源带和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带。封禅线旅游资源带指从长安至兖州的交通沿线地带,其旅游资源结构和分布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不仅有众多政治和宗教名山,如华山、嵩山、泰山等,更有许多皇家汤泉园林,如华清宫、蓝田大兴汤院、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虢州蒙泉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等。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也反映了政治因素对此带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带的形成主要缘于长江的交通功能及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唐代长江及其支流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唐国史补》卷下),“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元和郡县志》卷5《关内道五》)。因此,唐代众多旅人不计远近,绕道旅行(史念海,1994),韦庄从长安入蜀、戴叔伦广陵送赵主簿自蜀归绛州均是如此。受流水切割作用,长江上游形成典型的峡江风光。巫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西陵峡“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水经注》卷34《江水》)。长江中下游除有巨湖灵岳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如江南三大名楼、二林寺等。总体上,此带旅游资源丰富,中上游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出三峡后,越往下游,人文旅游资源越丰富。

5 结论

第一,唐代旅游资源结构完善。总体上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随着时间推移,唐代旅游者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偏好越来越强烈。综合自然旅游地、河段是唐代最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则以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为主。

第二,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其次是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园林游憩区域、观光游憩河段、港口渡口与码头、栈道等旅游资源。

第三,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和旅游资源禀赋特别优越的州府,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

第四,唐代已形成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桂地区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

第五,唐代已形成两大旅游资源带。封禅线旅游资源带的形成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占据绝对优势。长江流域旅游资源带的形成主要受交通及旅游资源禀赋因素影响,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1] 陈伟明.唐五代岭南道交通路线述略[J].学术研究,1987(1):53-58.

[2]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上海:中华书局,1987:10.

[3] 龚胜生.中国宋代以前矿泉的地理分布及其开发利用[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4):343-352.

[4] 何镗,慎蒙.名山胜记[Z].明崇祯十二年(1639)刻本.

[5]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

[6] 竞鸿,陆力.全唐诗佳句类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5.

[7] 李小波.唐宋时期三峡地区的志记、咏记、游记与历史旅游景观的研究[J].中国地方志,2004(10):60-63.

[8] 任唤麟,龚胜生,周军.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以《三才图会·地理》与《名山胜记》为数据来源[J].地理研究,2011(3):477-485.

[9] 任唤麟.明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3-116.

[10] 史念海.两《唐书》列传人物本贯的地理分布[G]∥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3-467.

[11] 史念海.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4):1-33.

[12] 魏向东,朱梅.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人文地理,2008(6):118-123.

[13]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M].台北:坤记印刷有限公司,1986:1166-1168.

[14]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19-1021.

[15]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227-238.

[16] 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M].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8.

猜你喜欢
旅游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我们一起“云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