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鑫,刘明真
摘要:对于任何创作风格的纪录片来说,真实必将是最基本的原则。在真实的基础上,创意型纪录片的选题、技巧、细节也是不可忽略的三个因素。本文以创意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为分析依据,阐明在创意型纪录片的创作中,选题应做到耐人寻味,拍摄技巧应为升华主题服务,细节应着重增加纪录片的感染力。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技巧;细节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54-01
纪录片的创作风格有两种,纪实型和创意型。创意型纪录片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创意意识。这种意识是于纪录片中蕴含进深邃的哲理意识;于纪录片中渗透进创作者强烈的情感意识;于纪录片中融入进独特的审美意识。创意型纪录片以理念、情趣和美感为创作目的,正是这种理、情、美的追求使创意型纪录片更应注重选题、技巧及细节的把握。
一、意味深长的选题
作为一名纪录片的创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拍什么”,“拍什么”即是纪录片的选题。美国几位电影学教授合编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对于纪录片的定义是:“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这个定义首先强调指出:一个足以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即选题的重要性。正如孙曾田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选题独具一格,相对于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张三、李四而言,中国东北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更吸引人,而最后的萨满映射出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这一主题更耐人寻味。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并无太多新、奇、特,为此作为创意型纪录片的作者来说,必须善于在平常生活中寻找触动,于一次情感触动进行创作,于一个崭新的视角进行创作。BBC的一个著名观点是:“最有影响的纪录片,是反应普通人经历的片子”,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认为:“真正的发现之旅,不是搜寻新风景,而是拥有新眼光”。创意型纪录片的作者更要细细感受生活、体味人生。
二、创意因技巧而生
选题解决的是“拍什么”的问题,而创意解决的就是 “怎么拍”的问题。创意即为意境的创造,是实现纪录片由表及里向着深邃情感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约翰.格里尔逊在《纪录片的第一原则》中认为,纪录片是“对真实素材作有创意的处理”,纪录片“是一把槌子而非一面镜子”。这正是在强调因拍摄技巧而生的创意对纪录片的重要性。纪录片的拍摄技巧涉及机位的选择、构图的安排、光线与色彩的应用及节奏的安排。《最后的山神》中具有大量拍摄技巧堪称精湛的镜头,如:孟金福给马尾扎红绳时,摄像师选择的是逆光,不太强烈的阳光在孟金福的左右晃动中忽隐忽现,我们能强烈的感觉到孟金福就在天地之间,天地之间一个鄂伦春族的萨满,本应自然、和谐的氛围,却因为是最后的而引发人的无限感伤,这种感伤正是编导所要表现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一种无奈情感。刻有山神的大树被砍伐了,构图中的大前景是砍伐过的树桩,角落里是孟金福弱小的身影,这种构图恰在诉说孟金福的无助,与被砍掉的山神一样他注定也要成为最后的。这些因技巧而生的创意使得这部纪录片由具体描写孟金福夫妇的生活升华到展示鄂伦春族最后萨满的内心,创意就在于能够利用拍摄技巧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重视细节的力量
创意型纪录片在理、情交融的展现过程中还应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而细节会催生美。正如《电影术语词典》中的定义:“纪录片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强调指出纪录片应具备感染力,同一般的影视作品一样,纪录片的感染力也必由细节引发。雕刻山神的大树被砍伐后,孟金福那孤独的剪影是一种美,美的让人伤心。雕刻在树上的山神也美,美得让人印象深刻,那是地道的民族的山神。那句解说也美,美得耐人寻味:对郭宝林一家来说山林就是山林,而对孟金福来说山林是有神灵的,下一代的无动于衷与上一代的最后守望在对比中生出凄美。古老的埙吹奏出的悠婉曲调也是一种美,那是最后的山神强烈却又悠悠然地表现出来的哀伤之美。成功的选题,精湛的技巧以及美的细节就构成了这部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可以说《最后的山神》是创意型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创意应该为纪录片增加理念、情趣和美感。
参考文献:
[1]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