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摘要:近十年来,民生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迅猛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庸俗化、破碎化等问题。民生新闻如何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厦门和广州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为例,探索如何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注入人文情怀以及其对电视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人文情怀;地方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91-02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民生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遍地开花,但是,伴随着自身的迅猛成长,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也逐步呈现,出现了新闻内容过度琐碎、新闻品质过度庸俗化、新闻形式过于单一、栏目风格日趋雷同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才能改变现状,寻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广东、福建等地的地方电视媒体,在不断尝试中找到了注入人文情怀这一突破口。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策划、选题、制作技巧等方方面面,增加人文关怀、人文气质、人文色彩,为电视民生新闻未来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一、人文情怀的基础:“国计”结合“民生”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出现的视点庸俗、意义肤浅、舆论失衡等问题,不难看出有一个共性——格局太小,局限在“小民生”的“怪圈”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而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注入人文情怀的关键,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要“关注严肃命题下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与情感”,真正将“国计”与“民生”联系起来。在大的舆论生态环境下,要对民生新闻报道有所突破,各地方电视台在积极探索中,尝试点面结合的方针,从只报道一些琐碎小事的局限中走出来,把民生新闻与大的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让电视民生新闻从鸡毛蒜皮、杀人放火等琐碎、动态报道中走出来,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比如,近期的新闻热点,银行卡收费问题,如果仅仅是官方发布的内容,只是政府出了几项规定严格禁止银行乱收费的项目。但是,这样的金融事件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州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就紧紧抓住这一选题,连续做了一个跟踪报道,将“国计”与“民生”联系起来,尝试将民生新闻由“小民生”扩大到“大民生”。
2010年7月11日广州电视台推出《今日报道:银行小收费名目多 市民模糊盼规范》,调查当前广州各银行卡收费现状调查和市民盼望银行卡收费规范化的期盼;2010年8月6日再推出《银监会整顿银行收费 市民盼规范标准》,在报道银监会整顿银行收费动作的同时,从银行和市民两方面,探讨对银行现阶段收费各自的看法;2010年8月11日再推出《银行7项服务若不收费 市民至少省35元》,将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共同起草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真正“落地”,不仅落实到广州本地,而且还通过算账、对比等形式,落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将“国家大事”与“百姓生活”结合起来。其实,在日常的报道中,只要电视民生新闻的制作者有一种人文情怀,试着放宽眼界、关心一些大事,比如,国家出台的关于货币政策、医疗改革、交通、就业等关乎民生的重大题材,都可以纳入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更关键的是,如何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用画面语言、文字语言相配合,用老百姓看得明白、听得懂的方式,展现这些看似深奥的政治经济大问题。比如,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所调整这样的大事,可以从一个市民理财方式变化这样的小角度入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做大电视民生新闻的格局。
二、扩大人文关怀范围
从本质上来讲,电视民生新闻所关注的就是人的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特别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社会结构不断分化、日益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要在以往的报道范围之外,关注城市中新出现的人群、关注城市环境本身,在这些民生内容的报道中融入人文情怀,从而提高整个节目的品质和深度。
(一)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在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情感方面,已经做得卓有成效,但是在一些城市中新出现人群,还没有引起电视民生新闻的足够重视。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的分化不仅表现在经济利益的分化上,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知识和话语权的缺失上,这些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弱势群体”,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也应该要关注到这个群体。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也开始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底层人员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比如,在2010年的暑假期间,各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员工子女的生活状态,就引起了各地方台的重视。在暑假期间,广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G4出动》,主动策划了邀请外来员工子女观看爱丽丝梦游仙境音乐剧的活动,总共邀请了500名外来员工和他们的子女。通过近一个多月的报名之后,栏目选择有代表性的外来员工子女推出人物特写系列报道。这些孩子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的、有的从没看过电影、有的画画很美、有的家务事做得特别好……这些坚强懂事惹人怜爱的孩子形象,出现在电视新闻中,不仅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外来员工子女暑假生活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外来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教育、生活等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厦门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特区新闻广场》,在这个暑假也积极关注外来员工子女问题。主要通过两个手段实现:其一,推出了“外来员工子女暑期生活”系列报道,《身边隐患多外来员工子弟暑期溺亡事故频发》、《七成外来员工子女在街头过暑期》、《外来员工子女如何过好暑假?社会资源利用美中不足》、《在社区整合多方资源 让外来员工子女在“家门口”过好暑假》。这组系列报道从关注外来员工子女暑期安全出发,再覆盖到外来员工子女暑期生活现状以及社会资源支撑等方面,全面、深入地描绘出城市中越来越庞大的外来员工子女的暑期生活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搭建爱心平台,创建“晨露爱心车队”,发动社会各界的爱心车主,邀请各基层社区的外来员工子女参观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动漫爱心之旅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客观报道者,而是更加积极、深刻地介入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以上各地方台的探索都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应该要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广泛传播社会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责任,注意反映不同阶层群众和利益群体的意见、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传播服务,缩小各阶层在知识、信息之间的差距。
(二)增加对所在城市的人文关怀
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除了关注人的问题之外,对于所在的城市、所处的环境,都应该给予适度的关注。因为人的命运与城市、环境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和情感是融在城市和环境当中的,电视民生新闻应该要记录、关注城市发展的变化,并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
厦门电视台《特区新闻广场》,2010年6月推出的“鹭江号”搬迁的系列报道。“鹭江号”这艘接待船接待过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国内外多位贵宾,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它的命运折射出厦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命运。这艘接待船的这次搬迁,要用福建省唯一的特种大型车辆拖着,在城市当中穿行14公里,沿途树木剪枝、交通灯变向、海沧大桥引桥隔离带临时拆除。新闻报道从“鹭江号”的这次搬迁入手,推出了《“鹭江号”游艇今夜将整船搬迁至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现场直播报道,并配合推出《“鹭江号”陆上行舟14公里 今天凌晨运抵特区纪念馆》、《新闻链接:鹭江号前世今生》、《特写:“鹭江号”老船长为“老伙伴”送行》、《“鹭江号”开始修缮 力求恢复历史原貌》系列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鹭江号”曾经辉煌的历史重新呈现并记录下来,其实也就是将厦门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历史记录下来,让城市的人文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
广州电视台《广视新闻》最近推出了《寻找羊城失落的老戏院》的新闻报道,对广州城内多处老戏院进行了报道,从现状和历史两方面入手,让这些承载了许多“老广州”回忆的老戏院再次鲜活起来,不仅记录和重现了广州老戏院的发展历程,而且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承载广州人文历史的老戏院的命运。各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受众主要是当地观众,如果在民生新闻当中,增加一些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将能增加观众对城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同时也让民生新闻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不再轻飘飘地局限于各种动态新闻的报道中。
三、平民视角+本土风格=人文情怀的技巧
如果人文情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如此重要,除了在选题、关注范围之外,怎样才能在日常的民生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关怀呢?各地方台目前的探索经验显示,在民生电视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记者在采写编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人文情怀真正落到实处。
(一)采写中的平民视角
电视民生新闻很多时候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在反映这些问题的时候,记者的角度一定不能是居高临下的,而应该是在民本意识的基础上,以平民的视角来报道有关民生新闻。厦门电视台《特区新闻广场》在报道快速公交BRT上下班时候,人多拥挤的现状时,推出了一组报道《BRT下班高峰实在挤!》、《链接:运力紧张是主因 正积极申购新车》、《上下班高峰期:BRT启动大客流预案》。采访中,记者没有只停留于旁观的角度,而是采取体验式报道的方式,真正在站台候车、在人流中上车、在车厢内乘车、穿越人群下车等方式,生动地展示出BRT上下班高峰期的拥挤程度,通过整个过程的展现,让公共交通高峰期存在的问题通过电视镜头,得以直观、生动的展现,非常有说服力,而且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树立本土化风格
观众收看电视节目都有趋近性心理,对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关心,要为民生新闻注入人文情怀,新闻报道中叙述风格本土化尤为关键。这里所说的本土化并非是指只报地方人、地方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本土的精神文化气质和独特地域文化气息。广州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G4出动》曾报道过,一家北京路上的牛尾汤老店搬迁到新址的新闻,这家老店的搬迁吸引了大量老饕客,通过他们回忆牛尾汤的古法制作、口感味道变化等信息,描绘出广州从古至今流传悠久的美食文化和记忆。这条民生新闻不仅是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信息,更是传达了一种意境,那锅文火慢炖出的牛尾汤其实蕴藏着广州人独特的精神生活气质。实事求是地讲,目前电视民生新闻仍是各地电视台收视率比较高的栏目,但是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特别是都市报、网络媒体上社会、民生新闻快速、深度的呈现,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面积、市场份额都呈现下滑趋势。面对新时期的诸多挑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能否突破目前发展中的瓶颈,改变传统民生新闻的思维定势,在民生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补足民生新闻目前存在的“短板”,是电视民生新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