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奕萱
摘要:大众传媒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大众传媒环境则是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的又一个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境。如今,“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词。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它对青少年的引导和塑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力。电视这一媒体迅猛发展和急速扩张的影响力,使得“看电视”俨然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电视传播媒体;电视暴力;青少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057-03
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敏感时期,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在逐步形成,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尚且没有十分理智的认知。“无论在美洲、欧洲还是亚洲,年轻一代都已经对媒体产生了明显的依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弗洛克鲁兹)电视作为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新兴传播媒介,其发展异常迅速,在我国13亿人口中,电视和有线电视观众人数占有极大的比重。在这一庞大群体当中,青少年受众所占比重相当可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看电视的高峰期,而现代人看电视的习惯,有的甚至在孩提时代便已养成。如今,“电视机前的一代”已不再是新鲜词。现在的孩子们多数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童年的。电视已经成为青少年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
重视电视传媒在青少年受知过程中的作用,其根本在于要认识到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电视暴力是造成这一负面影响的重要一环。
一、“暴力”与“电视暴力”
“暴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隐含着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十分微妙的象征性意义。有关研究中将其解释为“运用肢体或工具,以对生物(一般指人或动物)或物体构成肉体上的痛苦、伤害或损害为目的的威胁或行为”。“电视暴力”被界定为“以电视的方式对这种威胁或行为过程的公开描述”。
近些年来,由于商业化运作手段的进一步深入,其影响也在逐步加重,电视节目中存在的色情和暴力情节与日俱增。据统计,近十多年来在中国有将近八成的影视剧当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暴力镜头,如打斗、血腥等等。而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偏好大多以刺激性剧情为主,其中功夫类动作片最受欢迎,而动画片、卡通片中的暴力镜头也越来越出现的习以为常。
就“喜欢的节目类型”和“喜欢的电视剧类型”对一部分青少年做的调查结果如下:
从收视内容上看,电视连续剧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动画、卡通片(见表1)。而最受欢迎的三种电视剧类型依次是:武打片(34.0%)、古装片(21.7%)、战争片(16.7%)(见表2)。
二、暴力情节屡现,麻痹青少年的认知标准
早在100多年前,“近代犯罪学之父”切萨雷•龙勃雷梭就谈到传媒对犯罪的影响,解释这中间的“恶性循环规律”时他做了这样的描述:报刊对犯罪的报道扩大了它们的发行量,而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又使更多的人进行犯罪模仿,导致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原本属于媒介任务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的这一解释同样也适用于电视。
如今的电视荧屏中,随意可见充斥着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暴力内容和信息。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青少年尚且有限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在虚构剧情和真实情节之间分辨的能力不够成熟,而屏幕当中那些对暴力和犯罪细节的详尽刻画描述,加上大肆渲染、夸张和虚构手段已达到增强可看性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和构建。长期观看暴力节目的青少年某种程度上会对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受害者产生麻木心理,以至于对社会暴力现象视而不见,可接受的暴力程度逐日递增,导致青少年的同情心和感受他人伤痛的能力逐渐丧失。
同时,电视暴力镜头的屡现也容易带给青少年一个极其错误的幻觉:他们认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借助暴力手段来解决,而之后又往往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产生一定的“暴力崇拜”。“暴力崇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暴力的恐惧上升,从而产生冷漠的心态,增加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度,使得其社会道德意识淡漠、极端个人中心主义盛行,严重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和暴力犯罪。
曾经有一期法制类节目对一家少管所中的未成年“少年犯”做了一次调查,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采访。调查当中,对于“你最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这一问题,相当一部分人给出的答案是《古惑仔》。这部一度带领香港影业重振旗鼓的系列影视作品,可以说成为许多少年犯罪者的“启蒙”之作。许多暴力犯罪的孩子告诉记者,《古惑仔》的主演“陈浩南”(郑伊健饰演)曾经一度是他们的偶像,他们欣赏陈浩南的哥们义气,肯为兄弟大打出手,不畏强敌的男子气概。其中一个孩子当时还被周围“一帮兄弟”尊称为“浩南哥”,其原因是他“出手狠,不听话就武力解决,那些人自然害怕”。这些走上歧途的青少年,许多人在走上犯罪道路时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因为“陈浩南”让他们天真的以为,即使“打死了人,一样能做老大,被人尊敬”。
因此,暴力节目所传达的对社会、人生、生命、不平等等一系列的态度和价值观渗入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电视暴力带来错误价值观
电视暴力不仅意味着一种行为,同时也包含了一种畸型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往往具有反社会倾向。电视在呈现暴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其中的价值观,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长此以往,“暴力价值判断”心理也会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渗透到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和个人品质中并且定型定性,使他们尚未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以显示自身力量”的错误观念中。尤其要指出的是,电视暴力使得一些青少年变得冷漠、麻木不仁,这也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社会、对鲜活生命的漠视与残酷。他们对“生命”这个词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不知道何为尊重生命,反之漠视生命的意义,贬低生命的价值,使得暴力和死亡成为“好玩的”、虚构的事。
大众传播媒介在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为了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的目的,选择十分详细的报道犯罪经过和犯罪细节,此时,“具有暴力犯罪倾向者会对其中的攻击性情节、手段、作案工具和作案技术特别敏感,以至印象深刻的留下特别记忆,并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重复这类情节。”有调查表明,约40%的青少年实施暴力的方法是通过媒介报道的犯罪新闻中得到的。
暴力文化所传递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对生命感觉的逃避,是对不可逆生命过程的否定,时间呈现出某种停滞的麻醉感,时间感觉已经不复存在,生命本身在这里无所谓开始、展开、完成,生命意识因此而消解。就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永远是‘后来……后来……,可以任意终止,可以任意增加,可长可短,可激烈可平缓,一切视需要而定。”
四、发挥电视传播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功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研究者关注到大众媒介广泛的传播力量为以往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青少年行为规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众传媒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挑战之一,视听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压缩着传统教育的空间。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九成以上的青少年每天都要观看1~4小时电视。如今青少年所看所听之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而是在大量的社会传播媒介中获取知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挑战之二,信息量的增加,使传统教育的力度渐显薄弱。随着科技手段的多样化和大众传媒工具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息传递速度之快、传递数量之多,可谓达到了人类信息传递历史上又一新的高度。
事实上,中西方的很多学者一直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得出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结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且较为一致的结论是:媒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人而异的。诸如一位英国学者曾经打比方说,如果问电影对孩子的影响好还是不好,就等于问打针对孩子好还是不好。打针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得了什么病、病到何种程度、甚至是孩子的年龄有多大、需要多大的剂量。所以任何媒介的影响都与孩子的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相联。媒介的影响是媒介传播和青少年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至少有八个因素影响着媒介对他们的作用,它们分别是:性别、年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居住地、父母影响、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之中,或者是家庭关系并不和睦的环境当中,往往更加喜欢观看暴力片,而比较排斥表现家庭成员相互关爱、表现温情的影片。选择观看暴力片,也可以说是从影片中寻求共鸣,从而获取心灵的慰藉。若是一个在学校并不十分受老师重视的孩子,也更有可能在电子游戏里去获得满足感,通过游戏中的成功来换取他人的赞赏。正如那些误入歧途的少年,一半以上的人都有着不完整的童年生活或是残缺的父母之爱。因此,我们应该多从媒体与受众互动的角度着眼,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以发挥电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如今,电视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所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之余,将大把时间用在与媒体相伴当中,逐渐迷失在良莠不齐的信息和观念里,失去正确的方向,丧失了正常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失去了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求欲望。我们除了有清醒的认识,更应做出深刻的反思。
显然,电视媒体必须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导方向,电视传媒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电视作品的推出和电视内容的设置都应基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这一标准。电视传播应更多的倡导行业自律、提升文化品位、体现人文关怀,而非只看商业价值。面对青少年价值观受到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积极的考虑该如何有效的扬长避短、转劣为优,尽可能地保护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受影响,为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保驾护航。
另外,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教育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家庭是青少年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同时也是他们接受电视传播的主要场所。电视与青少年的互动关系在家庭中显示的最为充分,家庭教育也就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环节。有观察表明:即使儿童经常接受同一内容的信息,不同的儿童所受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显然,父母作为青少年的启蒙老师,应该随时监督和指导孩子,教导它们如何正确的选择媒体和接收信息。电视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和青少年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 龙耕.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探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 罗明,胡运芳.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 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
[7] 王世勇.电视信息传播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J].阴山学刊,2000(2).
[8] 李艳平,马冠生.看电视对儿童少年认知及行为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2).
[9] 曾凡林等.观看电视暴力队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
[10] 张令振.儿童与电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 廖梦君.现代传媒的价值取向[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 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5] 杨长征.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1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 (加)克里夫•贝克著.詹万生等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8] 陈家华,麦箴时,陈芳怡.中国儿童喜欢和相信电视广告吗?[J].新闻与传媒研究,2002(4).
[19] 严静.大众传媒下透视花季校园暴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20]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1] 高亮.略论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