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1-07-04 02:12:16
对外经贸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西部业绩差异

王 晶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来看都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却具有不均衡性,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阶梯状发展态势,而且这种态势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FDI大量涌入我国。自2002年以来,我国大陆在吸引外资方面一直紧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加上香港和澳门我国则稳居世界第一。然而,FDI在我国的分布同样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格局,这与区域经济增长状况的格局非常相似。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FDI的不均衡分布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一、东、中、西三大地区利用FDI业绩的差异

考虑到不同地区省级行政单位数量的差异以及一定行政区划在规模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仅用吸收FDI的绝对数量来衡量该地区吸收FDI的状况是不够科学的,因此我们引入FDI业绩指数来衡量一个地区吸收FDI的状况。

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开始使用FDI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来衡量一国吸收FDI的现实状况。UNCTAD对FDI业绩指数的定义为:一段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值大于1,表示该国FDI的流入量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全球GDP的规模要大,也就是使用外资水平较高;反之,若指数值小于1,则表示该国使用外资水平较低;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国使用外资处于世界一般水平。业绩指数的数学公式可以表达为:

式中INDi表示第i个国家的FDI业绩指数,FDIi表示某国吸引FDI的量,FDIw表示全球FDI流入量,GDPi表示某国的GDP总量,GDPW表示全球GDP总量。下面将(1)式变形得到(2)式:

虽然公式(2)与公式(1)是通过恒等变形得到的,并且计算结果一致,但含义却发生了变化。公式(2)可以理解为某国单位GDP吸收的FDI与全球单位GDP吸收的FDI的比值,即某国吸收FDI的相对规模与全球吸收FDI的相对规模的比值。这样很容易理解FDI与GDP之间的关系,与本文的研究对象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且,公式(2)可以很容易地引申到一个国家内部,即可以测算一个国家各地区的FDI业绩指数,从而用FDI业绩指数来衡量和比较各地区利用FDI的状况。这就为本文衡量东、中、西三大地区的FDI业绩提供了衡量方法。当然,在衡量东、中、西三大地区的FDI业绩时,FDIi和GDPi分别指某一地区的FDI和GDP,而FDIw和GDPw则指我国整体的FDI和GDP。利用公式(2)计算的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FDI业绩指数如表1。

表1 东、中、西三大地区FDI业绩指数(1984—2008年)

1996 1.62 0.39 0.141997 1.55 0.43 0.201998 1.50 0.38 0.291999 1.50 0.38 0.262000 1.48 0.36 0.262001 1.48 0.36 0.242002 1.45 0.39 0.222003 1.40 0.45 0.182004 1.38 0.45 0.162005 1.15 0.26 0.152006 1.27 0.22 0.172007 1.25 0.26 0.242008 1.15 0.27 0.32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FDI的业绩指数一直大于1,即其吸引的FDI规模在全国所占规模较大,业绩比较突出,并且在1984年达到1.94,虽然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FDI业绩指数逐渐下降,但一直在1.1以上;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业绩指数都一直小于1,说明业绩比较差,中西部地区的FDI业绩指数一直在0.5以下波动,1985—1994年,中部地区的FDI业绩指数比西部地区的FDI业绩指数小,1995—2007年中部地区的FDI业绩指数大于西部的FDI业绩指数。此外,表1中的数据也说明,东部地区单位GDP吸引的FDI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总之,FDI在我国分布不平衡,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即东部最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并且流入东部地区的FDI量大于流入中西部的总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FDI流入与地区间GDP差异的关系。如果假定FDI在东、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效率相同,即单位FDI的流入导致的GDP增加额相同,FDI在我国的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如果地区之间FDI促进GDP效率存在差异,严格说东部地区的FDI效率更高的话,那么地区间引进FDI业绩的差异会在更大程度上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失衡。已有的研究表明,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效率不同。显然,东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显然优越于中西部地区,因而FDI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贡献。

二、FDI在东中西三地区的效率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模型的建立

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本文着重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来研究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假定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特性,地区投入包括资本K和劳动L,则地区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式(3):

事实上,(1)式中的地区生产总值可以用GDP来表示,而因为资本投入包括国内投资I和FDI,上式可以转换成式(4):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可能产生异方差现象,我们将(4)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式(5):

这就是我们下面估计的模型。其中,C是模型的截距,u 为统计误差,a、b、d 分别是 L、I、FDI增长对 GDP 增长的估计弹性。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计量统计的方法,选取1985—2008年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1985年以前我国吸收的FDI比较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吸收的FDI比较少,因此把1985年以前的数据排除在外避免了出现较大误差。三大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劳动投入是根据《国家统计年鉴》中各省的数据求和。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劳动投入采用各省区年底从业人员的总数。实际利用外资的数据则分为两个部分,2002年以前的数据根据每年《国家统计年鉴》中各省的数据求和,2003—2008年之间的数据则来自中国投资指南网公布的三大区域每年实际利用FDI的数据。

(三)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利用东、中、西部的数据在Eviews 5.0软件中对模型(3)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东中西三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模型估计结果

结果表明,在1985—2008年间,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模型的R2均在99%以上,这说明四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是比较高的,GDP与FDI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F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这三个模型在变量选择上均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意义。东部地区LnFDI的系数是0.102018,T检验值4.23996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它表明FDI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0.102018,即东部地区FDI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将增长0.1020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 LnFDI的系数是 0.024812,其 T检验值1.5123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即中部地区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02024812个百分点。这明显小于东部的弹性系数值,东部地区FDI推动GDP的效率明显大于中部地区。与前两者相比,西部地区的LnFDI的弹性系数不仅更小而且是负值,这表明西部地区的FDI在整体上不仅对经济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起到了副作用。对此可以有很多较为合理的解释,其中为引进外资而给予的过于优惠的措施和为较少的外资提供的低使用率的配套设施是最更要的理由。总的来看,FDI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推动GDP增长的效率也是由东向西呈递减的趋势。因此,FDI不仅在存量上而且在效率上都加大了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FDI流入数量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分布,以及FDI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差异,共同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可以认为FDI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当然,资本总是投向利润最高的地区即投资环境优越的地区,这必然导致FDI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并有加剧这种不平衡的趋势。客观上,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有着优越的区位因素和基础设施,所以东部地区仍是FDI的首选地。但是从改善地区之间经济失衡的角度出发,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这不仅能够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总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外商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效率。FDI的在区域间分布不均匀是由于区域间FDI的吸引能力的差异造成的,FDI在区域间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区域对FDI的利用能力的差异和FDI在区域间的扩散能力的差异造成的。为此,应着重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软硬件环境来增强中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能力,引导FDI流向中西部地区;通过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改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环境来提高FDI的溢出效应,提高单位FDI中西部地区在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硬件环境。中西部的绝对位置虽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劣势。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及天然气输气管道干线建设,同时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投入到基础设施的财力有限。为弥补公共投资的不足,应降低公共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还可采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利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产业园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发展集聚经济,利用产业集聚区来吸引外资,通过外资的“示范效应”和“跟随效应”,实现外资在产业园区的集聚。

2.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软环境,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已有研究表明,软环境对外资的吸引作用逐渐增强。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完成由“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优惠政策由“特惠”向“普惠”转变,给予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以平等的市场身份参与公平竞争。完善中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区域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为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金融、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差异是FDI扩散效应发生的前提条件,特别是与外资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外资企业的扩散效果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此,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以提高FDI外溢效应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甚为重要。首先,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素质较低,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其次,充分重视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环境。加快完善用人制度,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人员流动的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还应该加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为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中西部地区创业开辟广阔的空间。第三,提高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增加R&D投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4.推进中西部地区金融业改革,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应为FDI技术外溢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多方位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垄断地位。支持和鼓励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强金融业的对内开放,放宽民间金融进入的门槛,建立区域民营银行,为中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引进新的力量,加强金融业的竞争,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次,加快成立科技开发银行,提高与FDI企业前后向关联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FDI外溢效应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为各类企业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提供融资便利,从而扩大FDI的产业关联效应及技术创新效应。

[1]武剑.FDI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27-35.

[2]魏后凯.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6.

[3]沈桂龙,于蕾.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9):62-70.

[4]李杏,施国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42-47.

[5]赖明勇等.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95-105.

猜你喜欢
中西部业绩差异
相似与差异
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 21:01:37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1:46
一图读懂业绩说明会
朗盛第二季度业绩平稳 保持正轨
上海建材(2019年5期)2019-12-30 06:30:00
主要业绩
找句子差异
三生业绩跨越的背后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 09:13:57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