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
(广州市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0)
G105国道大石大桥扩建工程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横跨三支香水道(水面宽约280 m),连接洛溪岛和大石镇,往北通过洛溪大桥便是广州老城区,往南便是番禺、南沙等新区,是广州市南北向主要通道之一,同时还是广州亚运会配套工程。旧大石大桥始建于1984年,全长455.5 m,宽12.5 m,双向2车道。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持续增长,该桥已经成为严重的交通“瓶颈”(两侧道路基本已按双向8车道扩建完成)。对旧桥进行改、扩建已势在必行。该项目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60 km/h,设计荷载为公路-I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 g。因检测结果显示旧桥属于二类桥,业主采取了利用旧桥、扩建新桥的方案。因为旧桥的通航净空只有45 m×7 m(只满足Ⅵ级航道标准),设计通航水位为7.2 m(广州城建高程系统),且旧桥仍将长期利用。经专家论证并经航道主管部门同意,新大石大桥采用与旧桥相同的通航净空和设计通航水位。
(1)地形地貌特征。项目场地属滨海平原地貌,路线走向基本为南北向,沿线两边均已市政化。
(2)气象特征。项目所在地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气温受偏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
(3)水文。项目所在地河网交错,多自西北流向东南,项目区为珠江汊河。
(4)地层岩性。路线途经地区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me)、第四系冲积层(Q4al)、第四系残积层(Q4el),基岩为白垩纪泥质粉砂岩。
本次对旧大石大桥予以扩建,路段全长1.27 km。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新大石大桥主体工程、南北桥头引道工程、南北桥头交通节点改善工程、南北桥头人行系统改善工程、绿化工程(包括北岸公园)和照明工程等。
根据规划和场地条件,路线总体沿老路布置。根据交通量需要和桥头道路已按双向8车道拓宽完成的实际情况,本次桥梁扩建后也需达到双向8车道。设计方对桥梁单侧加宽和双侧加宽进行了比较。由于规划方案为单侧(东侧)加宽,且可为后期继续改造预留空间,最终采取了东侧加宽的方案。为了保证新、旧桥结构安全,方便日后对旧桥的维修和进一步改造,采取了新、旧桥完全分离的形式。上部结构间距0.9 m,桩基最小净距4.25 m。桥位总平面布置图见图1。
为了新、旧桥的协调和方便引道的衔接,新桥纵坡采用与旧桥相同的人字坡(3%和-3.3%)。
旧桥跨径组合是6×25 m+(43.75+62.5+43.75)m+6×25 m,其中引桥为简支T梁,主桥为T构加挂梁。在新桥设计中,对主桥进行了连续梁、连续刚构和下承式系杆拱等方案的比较,对引桥进行了现浇连续梁、预制小箱梁和顶推箱梁等方案比较。从受力特点、与旧桥的外观协调性、工期、造价和养护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最终主桥采用了连续梁方案,引桥采用了简支小箱梁(桥面连续)方案。为了适应桥下被交路和堤岸,新桥采用了与老桥相比略有变化的跨径组合,即:3×25 m+(25.6+24.4+25)m+(43.75+62.5+43.75)m+3×25 m+(25+23+25)m。绝大部分桥墩横向都能对齐,个别桥墩通过调整桥墩的交角,也能基本对齐,达到了视觉上的协调。
由于利用了旧桥2个车道,新、旧桥联合断面的中央分隔带和路拱相对于扩建部分是不对称的,而扩建部分总宽度达到30.8 m,宜分成左、右两幅。为了方便设计、施工、节约成本和工期,自然以两幅主体结构尽量对称为好。怎样将这对矛盾统一起来,这是该桥不同寻常的地方。通过深入研究,设计团队创作了一个巧妙的方案:新建部分的左、右两幅采用几乎完全对称的主体结构,仅将右幅墩顶和上部结构根据桥面设计横坡做微小弯折(实践证明施工时并不太麻烦),桥面系和中央分隔带根据整体车道分幅需要设置即可。这样,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主跨墩顶横断面如图2所示。
4.4.1结构尺寸
主桥(43.75+62.5+43.75)m连续箱梁的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双室变截面连续箱梁,半幅箱梁底板宽为11.2 m,顶板宽为15.4 m,外侧悬臂2.6 m,内侧悬臂1.0 m。左、右半幅的内侧悬臂通过1.2 m宽的现浇湿接缝连接,主梁梁高为3.5~1.8 m,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法施工,主要材料采用C50混凝土。
图1 桥位总平面布置图(单位:m)
图2 主跨墩顶横断面图(单位:cm)
中支点断面梁高3.5 m(高跨比为1/17.9),跨中及边跨支架现浇梁段梁高1.8 m(高跨比为1/34.7),梁高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规律从根部3.5 m变至跨中1.8 m。桥面板设置双向2%横坡,底板与顶板同坡,腹板铅垂。箱梁底板厚度亦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规律从根部45 cm变至跨中25 cm。全梁腹板厚度采用55 cm、35 cm两种,中间设过渡梁段。外侧悬臂端部厚度18 cm,内侧悬臂端部厚度35 cm,内外侧悬臂根部厚度均为60 cm,箱内顶板厚25 cm。
4.4.2预应力体系
主桥连续箱梁按A类部分预应力构件设计,采用双向预应力体系,即:纵向预应力和竖向预应力。
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标准强度fpk=1 860 MPa的Φs15.2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锚下张拉控制应力σcon=0.75fpk=1 395 MPa。钢束穿束管道采用预埋塑料波纹管成孔,采用真空压浆工艺灌浆。顶板束采用9Φs15.2钢绞线束及12Φs15.2钢绞线束;腹板束采用12Φs15.2钢绞线束;边跨与中跨的边腹板底板束均采用12Φs15.2钢绞线束,边跨及中跨的中腹板底板束均采用6Φs15.2钢绞线束。除边跨顶板接长束采用单端张拉外,其余钢束均采用两端张拉,因此要求在主桥边跨顶、底板钢束张拉完毕之后方可架设相邻引桥的预制箱梁。
竖向预应力钢筋布置于腹板,采用精轧螺纹粗钢筋,直径为25 mm,抗拉强度标准值fpk=785 MPa(σb≥980 MPa,屈服强度 σ0.2≥785 MPa),单根张拉力为347 kN,竖向管道采用内径50 mm的金属波纹管,在顶板上进行单端张拉,采用普通压浆工艺灌浆。
4.4.3主桥箱梁分段及施工顺序
该桥主墩为7#和8#墩,左右幅共计4个单T,每个单T以墩对称每边分为7段,墩顶上部10.5 m为0#梁段,重571 t,在搭设于承台上的托架上浇筑;1#~3#梁段长3 m,4#~7#梁段长4 m,采用挂篮悬浇,其中1#梁段最重,重达105.3 t;合龙段(8#梁段)长2 m,在吊架上施工;边跨支架现浇段长11.45 m,支架由在水中打入的钢管桩形成。
合龙顺序为:先合龙边跨,后合龙中跨,最后拆除边跨支架及主墩临时支撑,完成体系转换。
4.4.4结构计算
整体计算采用MIDAS2006有限元程序,划分为54个单元,共11个施工阶段。受篇幅所限,计算部分不再赘述。
4.4.5主墩临时支撑设计
每个主墩(半幅)采用8根D800 mm,壁厚8 mm的支撑钢管,内填C30混凝土,每根钢管内设两束5Φs15.2钢绞线,分别锚在承台内和0#梁段上,钢绞线张拉应力为1 302 MPa。
4.4.6挂篮设计与悬臂施工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施工单位采用了4对挂篮同时施工的方案。挂篮形式为三角挂篮。设计单个挂篮承载力为160 t,挂篮自身重量45 t(包括模板)。设计考虑冲击系数1.1,胀模系数1.05,施工荷载考虑200 kg/m2。挂篮主要由主桁架系统、悬吊系统、锚固系统、行走系统、底篮和模板系统组成。节段施工严格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且养护龄期达到5 d方可张拉预应力钢筋。一对梁段的施工周期一般为7~8 d。
主桥(43.75+62.5+43.75)m连续箱梁的下部结构主墩采用分离式空心墩,半幅墩身采用单箱双室截面,纵桥向宽3.4 m,横桥向墩顶宽11.2 m,墩身宽10.2 m。主墩承台厚度2.8 m,左、右半幅的承台相连成为整体;主墩基础采用群桩基础,一个主墩(左、右半幅合计)共设12根D150cm的桩基,沿路线分为两排。过渡墩分为左、右半幅,均采用三柱式墩,盖梁高1.6 m,宽1.85 m,墩柱直径D130cm,桩基直径D150cm,在墩柱间设置截面尺寸为1.2 m×1.0 m的系梁。主桥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按嵌岩桩设计。
引桥上部构造为跨径23 m、24.4 m、25 m及25.6 m的先简支、后桥面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采用预制吊装施工,梁高为1.40 m,每孔由10片小箱梁组成。
引桥桥墩分为左、右半幅,均采用双柱式墩,盖梁高1.6 m,宽1.70 m,墩柱直径D130cm,桩基直径D150cm。桥台也分为左、右半幅,均采用扶壁式桥台,并与路肩挡土墙相接。半幅桥台设置6根D120cm桩,沿路线纵向分为两排。
由于三支香水道通航等级较低,仅在主跨(第8跨)双向通航(通航净空45 m×7 m,相当于Ⅵ级航道标准),且新桥位于老桥下游,经方案比较和论证后,采用了在新桥主墩上设置附着式柔性防撞护舷的方案,安装位置为承台和墩身的通航孔侧和两端,护舷型号分别为拱形(H25×L150cm)和拱形(H25×L200cm)。
桥面雨水通过纵向管收集后引到两头桥下地面,经过隔油池(为了防止污染河水)并入市政雨水管后排入河中。因河水受潮汐影响,水位变化很大,经常发生倒灌现象,甚至淹至桥下被交路路面,本次设计特别在出水口处增加了拍门井,收到了防止倒灌的效果。
(1)分别从南北两岸向河中搭设钢便桥,留出通航孔,保证施工期间不影响通航。
(2)由于主墩左、右幅的承台是连成一个整体的,施工塔吊正好可以安装在承台中部的空隙处。
(3)为了争取工期,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为了确保新桥桩基施工不对老桥产生危害,采取了减小钻头提升高度、加长钢护筒、观测老桥变形等措施。
(4)主墩采用钢板桩围堰进行施工。
(5)由于新老桥间距较小,老桥施工时可能会遗留一些混凝土块在新桥范围,故施工前要注意摸查相关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免耽误工期。
(6)施工过程中宜沿老桥栏杆(靠新桥侧)设置围闭,确保施工和过往行人的安全。
经过约16个月的紧张施工,新大石大桥于2010年9月(广州亚运会开幕前2个月)顺利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