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综合节目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以下简称移动外场系统),是中央电视台应对大型节目制播的一项创新型应用和工程技术实践。移动外场系统是一个高标清兼容、全网络、全文件化一体的制播系统,为节目制播提供了信号收录、节目编辑、演播室文件化播出、前后场素材/节目交换以及媒资归档回迁等全功能的网络制播解决方案。
移动外场系统在成功分析总结央视多年外场节目转播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大量的定制研发,在确保节目生产全流程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上,凸显出了众多技术亮点和应用成果。这些亮点和成果不但确立了中央电视台在国内同行同类型应用中的领先地位,更使得其跻身于国际大型转播媒体的行列,并在国际赛事转播中大放异彩,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更及时、更准确的屏幕话语权。
2009年以前,中央电视台并没有专用的外场网络制播系统,而是在大型赛事转播前从台内各系统中抽调设备,组成临时系统奔赴前场,这就给设备的协调和系统的搭建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从2009年下半年起,随着央视新台址系统项目的进行,台技术部门决定以新台址混合制作岛1/3的比例,构建专用的移动外场网络制播系统,以满足频度日益增长的大型活动外场转播的需求。具体要求如下:移动外场系统以CCTV新址混合制作岛1/3比例固化系统应对大型赛事转播;在大型顶级赛事期间,另将混合岛部分系统拆分到赛会现场,在前场进行赛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赛事期间设备拆分既要保证前场系统正常运行,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混合岛设备。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转播,是移动外场系统的首次应用,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境外IBC部署全高清、全文件、全网络化的制播系统承担转播任务。在赛事转播期间,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极高,共完成了958小时的公共信号收录、126小时的素材上载、5小时精品包装片制作、114小时成品节目播出和164小时素材回传的制播任务。移动外场系统在转播系统框架设计、业务流程规划、设备移动方案、转播团队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外场系统转播的成功再次验证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艺系统的技术路线,也为系统的建设实施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全面、实时的前后场联动制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点,这是国际上首个利用超低延时视音频传输技术,将前后场的多项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案例,开创了赛事转播的全新模式。
2010年广州亚运会转播,是继温哥华冬奥会后,对移动外场系统的又一次检验。与冬奥会相比,广州亚运会的系统规模更大,是冬奥会规模的3倍。节目制作模式也更加复杂,从冬奥的纯高清制作变为了高标清混合制作。移动外场系统结合亚运会的转播特点和业务需求,进一步完成性能调改和功能完善,包括制作管理系统、B/S网管、草编、播调等多个系统的更替,收录、编辑、播出、RTMS传输等多个模块的性能优化。在广州亚运短短15天内,移动外场系统共完成素材收录3774H、ENG上载223 H,节目送播247 H,节目回传北京214 H,精品节目生产13 H,前后场文件交换230H。亚运转播期间整个系统15×24小时稳定工作,编辑工作站平均使用率超过13H/D,各个制播环节未出现任何技术故障,系统稳定性、灵活性以及易操作性赢得了节目部门高度认同。广电总局在IBC现场组织的科技创新奖鉴定会上,移动外场系统凭借可靠的运行稳定性、优异的制播性能以及诸多的创新功能点,获得了总局以及全国多个大型电视台领导的极高的评价。
移动外场系统具有规模大、全高清的特点,因此,传统的FC双网架构(FC + Ethernet),对于移动外场系统而言,存在网络架构复杂,网络带宽不高、现场实施不便等问题。因此,项目组通过严谨的技术论证和实际测试,率先在大型高清系统中采用全新的IP单网存储架构。
移动外场系统采用IP存储后,系统成为一个完全的单以太网架构。系统架设时无需熔接光纤,只需采用普通的超五类线双绞线,既降低了网络的复杂程度,又减少了架设难度。
移动外场系统的存储,还是一个节点分布式存储,每个节点(Engine)至少可以提供300MBps的混合读写带宽,节点式IP存储不仅让网络架构简单同时具有更好的系统在线扩展能力和安全级别。温哥华冬奥会采用2个节点ISIS,提供600MBps的网络存储带宽,广州亚运会系统规模是冬奥会的3倍,采用6个ISIS节点以1800MBps的存储吞吐能力支撑着外场制播系统,良好的扩展能力让系统稳固的适应不同体量的大型活动和赛事转播。因此,具有简洁网络架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可维性的IP存储大规模应用尚属首次,采用全新的多节点的级联方式,给系统稳定性和吞吐能力带来了全面的提升,极大的保障了外场系统的安全可靠。
移动外场系统从设计伊始就以打造具有高灵活性、高时效性、高稳定性、高前瞻性的综合大型节目网络制播系统为目标。该系统作为中央电视台新址项目的实践应用,以新址工艺建设的深化设计为依托,同时又在网络制播新理念、新架构、新技术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不仅继承了已有系统的成功经验,而且增加了大量的技术创新。系统中的诸多亮点,在国内同行中属首创,在国际同类型同规模应用中也属于领先地位。
移动外场系统具有技术要点包括:1.在线规模动态调整:系统根据不同大型活动的规模要求,可部署收录、草编、精编、配音、包装、审片、播出等百台以上的工作站点和服务器。可以与中央电视台台内的混合岛系统形成资源的统筹协调,实现在线扩充或核减,杜绝资源浪费;2.功能全:集采集、收录、制作、演播室播出、归档等全功能于一身;3.高可靠、高可用:网络存储构架安全可靠,性能优异。移动外场系统从系统架构简单、搭建便捷、扩展灵活、稳定可靠出发,选用纯IP单网络架构,系统中所有的收录、编辑、播出、归档、传输、管理模块都部署在这个IP网络之上;4.深耦合:系统的异构部署国产Sobey、进口Avid、EVS、Orad等品牌的设备;5.择其优势互补,有机的组合成一个全新的系统;6.高质量:全部采用可高清、可标清或混合高码流制作,让制作质量“所见即为所得”;7.高效率:从收录到播出采用“即采即编,即传即播”的技术理念,系统可全程文件化,有效确保赛事节目转播的时效性要求;8.远程协同联动:前后场素材联动,外场系统不是孤立存在,它与北京后场存在丰富的素材、元数据交互关系;前场的与高码率信号同步产生的低码率文件可以“全部”并“实时”送后场,后场低码流视音频文件可以“按需打点”送前场,后场编辑的低码率成果,可通过前场打包回传。如此可使前场和后场系统协同生产,更加灵活的完成节目制作等等。
图1 移动外场系统框架图
图2 冬奥工作场景实拍图
体育赛事转播需求日益增长,节目播出时间不断增加、制作手段更加复杂,对体育赛事节目的制播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以上需求,需要一套可以满足不同规模赛事转播任务,操作方便、灵活,方便快捷运输,搭建调整简单的系统。
移动外场制播系统的设计目标,是设计一套约混合岛1/3规模左右的外场系统(以下统称为1/3外场系统),能够应对重要综合性赛事转播任务;在顶级赛事转播期间,在1/3外场系统的基础上,追加部分设备组成前场系统,可以满足顶级赛事规模的节目制播需求。1/3外场系统由收录、演播室文件化播出以及包含常规编辑、深度制作在内的全系列后期制作系统等多种功能构成,能够完成完整的采、编、播一体化流程。流程满足赛事类节目现场直播、体育新闻、体育专题在演播室直播等需求,同时也能与在线包装系统和虚拟演播室系统配合完成赛事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1/3外场系统对外提供接口与后场混合岛联系,通过国际传输链路,在后场实现场记编目、异地远程素材浏览与节目编辑,并最终完成高码率素材的选择性回传,从而真正实现了前后方资源共享、高效制作,为体育赛事转播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