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气技术巨进与新挑战——访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

2011-06-23 09:09肖吉德
电气技术 2011年9期
关键词:电工电气发展

本刊记者 肖吉德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电气化的巨大进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在这个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电气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应用付出智慧和汗水,陆燕荪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3年底出生的陆燕荪自1954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热处理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电气设备制造的管理工作和企业战略管理,为中国电气技术的创新进步和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8月,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2011第六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主题为“电工装备‘十二五’规划解读”的论坛上,陆燕荪作了“电工行业实施‘十二五’规划之我见”的报告,引起了行业内人士对规模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国电气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深思。

2011年将是中国电气化发展史上相当关键的一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力装机国,中国的电气装备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时中国的电气设备行业正面临恶性竞争、基础创新力不足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论坛期间采访了陆燕荪先生。

电力先行成效辉煌

1949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为185万kW,发电量为43亿kW·h,分别位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2010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上升到96219万kW,发电量上升到42280亿kW·h,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519倍和982倍,与世界最大的电能开发和应用国美国只有微小的差距。按目前的发展速度,2011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能开发和应用国。中国电气化最近6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可说是人类电气化史上的一个巨大奇迹,陆燕荪的一生基本参与了这一过程,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陆燕荪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气技术的进步是非常巨大的。今天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力先行战略的实施。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推动,而大部分的终端能源都是电力。电力先行的战略思想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经济的发展有很多环节,电力是其中的基础。中国建造了如此多的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钢铁和水泥,作为高耗能行业的钢铁和水泥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电能。中国电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电力供应,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经济发展上不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能不够。印度目前十多亿人口只有2亿kW的电力装机容量。

中国电气技术的发展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建国后,苏联帮助中国电气技术进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向欧美这些先进的电气技术国家引进消化再创新。经过近60年后才有了今天这样水平,这个过程不容易。有些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两年的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和产业化可能需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今天,中国的电气工业产业链比较完善,基础配套行业成长比较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强。

《国家竞争优势》提出,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在中国的装备工业领域,电气工业成就突出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机械工业部的领导大多来自电工行业,这个领域的国家领导人也很多,能充分认识到电工行业强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如李鹏就对中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成立后,几位老同志也一直在推动电气工业的发展,其他行业没有这样明显的情形。沈阳变压器厂要卖给西门子时,老同志就给当时的曾培炎副总理写信,这要是在其他行业也许就卖了。

中国发电、输配电、低压电器产业的良好布局奠定了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电气民营企业发展得不错,如在低压电器和电线电缆领域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而在发电设备这样投资回报期长的领域,国有企业仍然是主体。

中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三大发电设备集团格局,以火电和水电为代表的中国发电设备行业在全球已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发电设备领域,以前是中国人为外国人打工,现在是外国人为中国打工。目前,火力发电设备国外企业已经不到中国和本土的企业竞争了,他们知道竞争不过,还有外国公司的产能也没有这么大。中国火电设备已经走向了全球,出口一年高达1000多万kW。

原来输配电也想建立三个集团,西电集团成功了,包括郑州电缆厂、许昌继电器厂、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和保定变压器厂等本想建中南输变电集团,但没成立就分散到了地方。在沈阳成立了东北输配电集团,由于内部原因最后解体了。变压器单个还是3大家。这些都是历史形成了这样的格局,未来在这个格局上再发展。保定变压器厂独立发展得不错,最后进了兵器集团。许继电气和平顶山本想联合起来,最后也没成。

规模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国电气工业还没有西门子、ABB和施耐德电气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这是历史形成的,和中国机械工业的体制有关系。中国制造业的体系受原来苏联的影响,前苏联的机械部是个大企业集团,有自己企业、设计院和研究所,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供应系统,比美国的通用电气都大得多。当时的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成立时包括了哈电集团、东方集团、西电集团、湘潭电机等大企业。后来这些大企业下放到地方去了。要是当时的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按原规模继续发展下来,可能就是今天的西门子了。

波澜壮阔电气人生

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波澜壮阔中国电气化大潮中,陆燕荪是真正的见证人,是中国几大电气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以实干家的身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陆燕荪1933年底出生于离上海不到100公里的浙江嘉兴,不到一年后的1934年10月,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1958年更名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在上海成立。1954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热处理专业毕业后,陆燕荪到哈尔滨锅炉厂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0年出任总工程师,1983年出任厂长。1984年,陆燕荪调任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总经理,1985年至1988年,先后担任国家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1989年至1994年担任国家机械电子部、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94年,先后担任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陆燕荪作为长期在机械系统工作的专家和领导,有着数十年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总揽全局的大将胸怀和潜心研究的成果积累,他总能高瞻远瞩地对中央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意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问题所在、及时准确地拿出解决方案。今天,年事已高的陆燕荪仍然经常深入行业、企业考察,以清晰的思路、超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国内外业界人士的称赞。

2003年深秋,陆燕荪得知西门子对沈阳变压器厂的收购谈判进入尾声,他敏锐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沈阳变压器厂是国内最大的变压器设计制造企业,西门子一旦成功收购,很可能垄断中围的变压器市场,对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电力设备国产化战略的实施。他立即写报告给国务院主管领导,直陈其战略意义和自己对其并购方案的意见。正是他的报告阻止了该并购,为沈阳变压器厂发展成为今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输变电龙头企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更好推动中国机械工业骨干企业的发展,陆燕荪在担任国家开发银行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组顾问期间,工作组完成了对机床、输变电、电工等行业重组方案的推进工作。帮助西电集团解决了发展资金的困难,使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试验、生产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推动许昌继电器厂、湘潭电机厂等的战略性融资,使这些企业如久旱逢甘雨,既解决了多年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也卸下沉重的政策性负担,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积累了尝试建立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性重组投资体制、实现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目标的可贵经验。

2005年3月,陆燕荪任新建立的三峡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组长。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检查组首先对三峡右岸电站国产设备70万kW8台水电机组及配套、输变电升压站及送电工程设备、金属结构中各种启闭机及电厂桥机等重大设备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了协调和处理,加强了对制造企业的检查和监督,并多次组织国家质量认证机构——华信技术检验公司对哈电、东电、西电、衡变及葫芦岛转轮加工厂等5个有关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查和评估,督促其落实质量整改措施,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了三峡工程重大设备的质量和工期,使三峡三期工程提前1年于2008年底全部完成。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一重、二重、鞍钢重机、大连重工、宁夏共享、哈电对水轮机上冠、下环、叶片等大型铸锻件自主攻关的成果,检查组组织国内专家于2008年8月编制完成了作为三峡地下电站水轮机铸件制造和验收依据的《三峡700MW级水轮机转轮不锈钢铸件技术规范》,还编制了《三峡700MW级水轮机活动导叶不钢铸件技术规范》。这些技术文件的编制,对国内大型水电铸件术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检查组经过近几年认真、扎实、有效的组织工作,已形成了一个能胜任制造大型水电机组关键铸锻件的国内企业团队,使2008年半年三峡地下电站6台水轮机大型铸锻件招标中,国内制造企业中份额达90%,解决了原先大型铸锻件供货的“瓶颈”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引进美国技术设计和制造的300MW和600MW火电机组。在和美国通用电气就技术引进谈判时,对方提出产品生产所用材料必须全部按照ASME标准要求采用美国钢号。这让时任哈尔滨锅炉厂总工程师的陆燕荪感到隐隐的忧虑,如果不能利用这一时机加快推进国产材料的应用,那不久的将来,这或许就将成为“卡脖子”的要害。陆燕荪提出要在考核机组的制造中尽量多地采用国产牌号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他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试验,并最终以确凿的数据说服了GE公司,使我国自第一台考核机组就开始采用自主研制的钢研102和12Cr1MoV等钢种,成就了国产材料在引进发电机组中应用首例的同时,也为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组织发展超超临界发电设备金属材料作出了超前准备。

自2002年以来,陆燕荪参与、指导了燃气轮机进行的3次打捆招标工作,完成60多台、总容量约2500万kW的大型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设备的招标。其间,他对哈尔滨、东方、上海和南京4家燃气轮机设备制造企业国产化、自主化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组织他们认真领会、正确执行国家发改委的文件精神,参加打捆招标团的会议,逐家了解燃气轮机和其他大型余热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国产化自主工作及其计划,指导燃气轮机、汽轮机叶片制造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关键设备的采购、主要零部件生产路线的配置、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等问题,帮助企业落实有关计划、解决相关问题。

陆燕荪十分重视标准工作,在他的指导、关心和直接参与下,电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组织制订了直流输变电正负500kV成套设备的国家标准体系(包括24项国标和一批行业标准),打破了外国对标准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制订了超临界火电技术标准,包括参数系列,叶片、水动力等主要标准和大型空冷汽轮机标准、百万伏输变电设备标准、核电标准等,并在标准工作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以来,他又提出建立风电分会、风电标准机构体系和检测试验室,开展认证工作。

长期的实践工作让陆燕荪认识到,对于中国电气制造业来说,制造工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优良工艺基础上,才能制造出精品,才能创造效益。在20世纪80年代,陆燕荪就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提出“以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为突破口,提高工艺水平,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打一场提高产品质量的硬仗”的口号。结合行业实际,陆燕荪大力深入推进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本内涵的“工艺突破口”工作,就一些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及装备、物流的合理性提出指导性建议。

陆燕荪作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的终身荣誉会长,总能在每年的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上提出一些新思路、新见解,指出当年行业工作的重点,提出全行业应以发电设备为龙头发展重大成套装备,以提高电力工业的整体水平。在今年8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2011第六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上,陆燕荪的“电工行业实施‘十二五’规划之我见”的报告又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发展思路。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和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孙昌基一同出席电气行业论坛

面向全球转型升级

快速崛起的中国电气工业已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装备工业,也是全球第一大电气制造国。陆燕荪为中国电气工业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更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感到无比担忧。以输配电为代表的行业恶性竞争、以风电为代表的产品质量问题、基础及共性技术开发能力的严重不足等问题让陆燕荪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强大深为担忧。于是,年迈的陆燕荪继续对行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电工行业实施‘十二五’规划之我见”的报告中,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陆燕荪指出,“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电气工业需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用转型升级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电气工业的转型升级特别重要。在“十二五”期间,电气工业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抑制重复建设扩张产能,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今天,中国电气市场的恶性竞争已经很明显,输变电比发电设备的恶性竞争更加明显。为抢占市场,有些小行业实际上进行着一种自杀行为,投标价格比所有原材料加起来还要低很多,企业活下去的惟一办法就是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这样继续下去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极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有的企业还在进行重复建设扩大产能,这需要各方面及时制止,希望不要再扩大产能,而应该进行整合提升制造水平。

转型就是要从速度效益型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实现质量效益型的途径是走工艺出精品、精品创品牌、品牌增效益、效益促发展的道路。首先要做出好产品,要拥有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到今天,工艺出精品的理念还没有深入到一些企业家的思想里去,这需要改变过来,新建的工厂应该是最现代化的。

升级的内涵很多,如用IT技术、通信技术提高技术含量,但目前中国电气企业的升级重点应该放在产品质量的升级上,这很容易理解,也是每个企业当前应该先做到的。技术水平上去了,但质量水平不够,是空的。以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为重点,从采购开始,到运行和维修。用全生命周期来衡量资产的价值是合适的,而不是现在所谓的最低价中标,或者以价格为主要中标因素。

行业升级的重点是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又分为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就是开发高端产品,支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如燃气轮机、核电、长距离输电用的产品等。分析中国电气工业的现状,特别要重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品的建设,这是中国电气工业目前不足的地方,对于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目前提出开发700度的超超临界机组,这不现实,材料问题很难解决。燃气轮机能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效率,而燃气轮机的高温部件材料及配套材料解决起来容易容易得多。电工行业的绝缘材料也是一个弱项,许多高端产品做不出来的瓶颈就是绝缘材料。变压器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基础材料支持变压器发展是不错的做法,千万不能再去投资建设新的变压器厂。过去有个不好的习惯,只重视主机,不重视基础元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目前应该集中资源到基础元器件和配套件,这对今后数十年中国电工行业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新近调研的新泰(辽宁)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电工铝铸件加工一个很好的例子,生产线很先进,规模很大,效益很好。生产绝缘子的南通神马又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产业结构调整也非常重要。多年来,中国电工行业形成了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中小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配套的合理结构体系,但仍有一些行业集中度相对落后,需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地区中小企业改造升级,提高高附加值产业链,同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温州的低压电器产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以正泰等为龙头进行升级发展,效果很好。最近调研了福建福安的中小电机企业集群,一个县城有80多家中小电机厂,全是手工劳动,慢慢也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趋向,一个企业建造了专业的冲压厂,效果很好,但需要学习温州低压电器发展的经验,进行产业集群的升级,对整个经济发展方式来个根本的转变。中国电工行业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这样的情况,需要在产业结构上做调整。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需要重建电气工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是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时代,有完整的行业创新体系,各研究所各司其职,搞统一设计,虽然缺乏个性化,但很好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科研院所转制为科研企业后,这套创新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可以说这让科技和经济结合更紧密,但另一方面共性的基础技术体系无人愿意干。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是建立创新产业的重要保障。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对产品创新、满足市场需求最敏感。但在研发的不同阶段,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产品工艺三个层次中,作为创新体系的产学研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同阶段的创新执行主体不一样。中国没有通用电气、西门子这样大的集团,对基础共性技术的开发,企业没有能力承担。中国电工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多,他们不可能建立研究开发体系,这套体系的重建需要国家的支持。“十二五”规划里有了一些体现,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但究竟如何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近期能够有所改善。

加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事关全局战略的高新技术研发,推动企业与转制研究院所合作研究关键共性技术,需要创新同盟,共同出资组织,共享成果,形成利益共同体。发挥已建立的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的力量,争取在新的机制下形成合力。现在有很多企业在宣传战略联盟,但当出现利益冲突时,任何联盟都不存在。

电气产品安全认证和各种环境下的产品形式实验要求有完善的检测和实验平台,按国际标准进行实验。对原有的检测认证体系也应作为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通过改造重组不断提升水平,进入国家认证体系。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国的风电产品质量实在令人堪忧。很多产品在出厂前没做必要的实验,简单地就装上去了,严重违反电工产品制造的基本原则。

今天的中国电气工业,需要掌握当今世界电气发展潮流的高端关键核心技术,并加速进行产业化。对于中国来说,清洁煤发电、燃气轮机、核电、新能源、长距离输电、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技术都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国需要下功夫创新并实现产业化。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大企业集团要加大研发力度,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电是最清洁的终端能源,也是社会文明的特征,电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未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空间很大。中国的电气企业需要走出国门,去和西门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在全球进行竞争。这是中国电工行业未来20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电气产品应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标准也应该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十二五”期间建议企业不要再建新厂扩大产能,再进行恶性竞争是死路一条,应利用已有的进行重组改造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国电气工业要打好基础,质量是基础,是发展的基础,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链的缺失部分弥补起来,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用电气、西门子、ABB、施耐德电气都是百年老店,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很强势。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电气综合解决领域顶尖企业,近期要培养出这样的企业难度也很大,但一定要努力,早日实现中国电气装备全世界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电工电气发展
八方电气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糊涂的维修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