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萍
[摘 要]“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变。
[关键词]“十二五”;消费率;宏观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思路;对策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长期以来,中国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外需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过高的外贸依赖度,导致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加剧,这种长期依靠外需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对中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转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应急措施,也是“十二五”时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开始向10 000美元过渡期间,恩格尔系数将明显下降,居民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快速转变,汽车、住房、投资(股票、房地产、黄金等资产型消费)等万元乃至数万元级的耐用(耐久)消费品和投资型消费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也将从数量型向更加注重高档次质量和品牌效应转变。我国2008年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9%,用于改善住、行条件和医疗、教育、通信、休闲等服务性的支出已占消费支出的50%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为43.7%。城乡居民消费都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均GDP有望超过5 000美元。
借鉴国际经验,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要求,“十二五”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是:继续以扩大汽车、住房消费为重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热点不断扩散,逐步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汽车、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费热潮,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适度鼓励投资型消费,把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扩大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住宅、汽车、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十二五“扩大农村消费的着眼点。
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反对奢侈、浪费型消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宏观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为促进消费、实行内需主导的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消费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行动转变。
二、对策建议
(一)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信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泉。“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因此,要把扩大消费的长期目标和短期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要在不断完善已出台就业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国家促进就业规划,并把农村劳动力纳入国家就业规划,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要把高校毕业生、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和复员军人作为“十二五”期间就业工作的重点,这类人员大多是80年代后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他们消费观念、消费意识超前,优先解决这部分人员就业,无疑将会提高消费能力。中央及地方在结构调整以及安排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时,要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要积极推动商务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鼓励自谋就业。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为此,“十二五”要制定并实施“阶段性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十一五”城乡居民平均增长为基数),使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争取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首先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大的调整。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本要素参与分配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不足的情况,分配政策应当向劳动者倾斜,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调节过高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一要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二要适度降低宏观税负,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三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可考虑将部分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红利”由国家统一用于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居民收入水平。适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特别消费税,遏止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调节高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促进高收入群体财富向现实购买力转化;四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者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其次要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完善储蓄、债券、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場,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稳定物价、规范资本市场等途径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发挥财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尽快使农民工市民化
从长期来看,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进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的根本出路。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到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而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就会有9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对消费将会形成有力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近2亿多农民工,其中1.6亿农民工跨省际流动,因此,应加快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改革户籍制度,尽快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问题,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改变其生活方式,这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促进消费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要在进—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的同时,要以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让更多的农民工在户籍所在地县城市民化,通过中小城镇的建设带动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水平。二要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配套推进安居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使进城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变以往身份一变了之的做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居民消费预期,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条件。其一要加快完善和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争取“十二五”期间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日前的10%左右提高到15%左右。同时,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机制。其二要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到“十二五”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农村地区,让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消除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尽快解决农民工保险账户可转移接续问题。其三要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四要落实二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畴,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其五要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提高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扶贫、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安全等)的投入比重,特别要加大财政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李中明.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