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鱼池水质调控效果分析

2011-06-21 09:18杨春娟
山西水利 2011年10期
关键词:碳铵肥水底泥

杨春娟

(山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山西 太原 030002)

水产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方式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变,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裸藻大量发生,水环境持续恶化,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环境与水产动物生长有相互影响的连带关系。如果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变次数及改变幅度均处于可控范围,基本上不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产生制约作用,如果好的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地保持下去,水产动物的生长就会加快,体质就会增强,抵御病害的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反之,就会使水产动物长时间处于受应激状态,导致水产动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弱,这是当前养殖状况中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鉴于此,本试验根据养殖水体环境的物质循环理论,使用生物肥培藻旺,微生物制剂益生保水素、金品芽孢王及氧化型底质改良产品底净相结合,对精养鱼池水质调控处理进行试验,为山西精养鱼池水质调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精养鱼塘:太谷县5个精养鱼塘。

试验器材及药品:水质指标检测试剂盒、显微镜、培藻旺、益生保水素、金品芽孢王、增氧颗粒及底净。

1.2 试验条件

为了便于试验观察与记录,试验中选择5个池底面积均为0.67 hm2的精养鱼池,进水水源相同,放养密度、规格等一致,且都装有叶轮式增氧机等设备。

1.3 方法

1.3.1 各精养鱼池的选择及水质调控方案

池一:2010年的新池,基本无淤泥,水深1.5 m,2010年全年使用碳铵磷肥进行肥水,但未能达到施肥效果,致使花白鲢生长缓慢,因个体较小,未能岀塘。使用碳铵磷肥75 kg肥水10 d,水体清亮,水质较瘦。

池二:养鱼5年,淤泥深50 cm、水深1.5 m,使用碳铵磷肥50 kg肥水10 d,水体透明度15 cm,鱼在水面下10 cm左右游动缓慢,摄食不好。

池三:养鱼5年,淤泥深50 cm、水深1.5 m,使用碳铵磷肥50 kg肥水15 d,水体透明度15 cm,水体下风头发现有红黑蓝彩色带。

池四:养鱼10年,淤泥深80 cm、水深1.6 m,使用碳铵磷肥25 kg肥水10 d,水体浑浊,透明度7 cm,鱼摄食不好。

池五:养鱼10年,放苗前进行清塘处理,淤泥深15 cm,水深1.5 m,使用碳铵磷肥50 kg肥水10 d,水体透明度25 cm,鱼吃食正常。

2011年4月29日上午9点至10点分别对5个精养鱼池的各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水体进行镜检,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水质调控方案,分别为:池一:培藻旺+益生保水素各2袋肥水;池二:金品芽孢王+益生保水素各1袋调节水质;池三:上午使用碳铵磷肥25 kg肥水,下午进水2 h;池四:增氧颗粒+底净各2袋,金品芽孢王2袋+益生保水素1袋调节水质;池五:培藻旺+益生保水素各2袋肥水。

1.3.2 水质调控后检测

按照水质调控方案处理,3 d后进行1次水质检测并做记录,即在5月2日上午9点至10点分别对5个精养鱼池的水质指标如透明度、氨氮、亚硝酸盐、pH值进行检测及对水体进行镜检,并做记录;试验结束后,即5月8日上午9点至10点再次对各池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对水体进行镜检,并做记录。

2 试验结果

水体调节前水质指标检测及镜检:据4月29日检测,池一与池五草鱼吃食及活动情况正常;池二、三、四草鱼吃食不好,清晨发现有暗浮头现象,在下午均发现鱼类在水面下10 cm左右游动缓慢。

水体调节3 d后水质指标检测及镜检:据5月2日检测,池一及池五鱼类吃食旺盛,活动情况正常;池二与池四鱼类吃食活动情况恢复正常;池三自下午进水后,当晚11点巡塘时发现大批鱼在池边游,随即开动增氧机,直到第二天上午9点鱼仍在水表面上游动。

试验结束时,5月8日检测结果为:各池鱼类吃食及活动情况正常,各水体均需补肥,池三在饵料台附近水面发现有冒气泡现象。

3 结果分析

3.1 各池水质调控分析

池一与池五因水中缺乏藻类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肥水效果较差,培藻旺作为生物肥补充水体缺乏的微量元素,同时配合复合活菌益生保水素使用,起到促进肥水及调节水质的作用;池二与池四因池底淤泥较厚,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池水氨氮、亚盐指标偏高,鱼类游动缓慢,吃食不好,经水体调节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鱼类吃食及活动情况恢复正常;池三因使用碳铵磷肥,氨氮升高,同时在下午进水造成水体环境改变,致使藻类大量死亡发生转水,大量有机质分解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出现浮头与氨氮中毒现象。

3.2 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底泥是由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池底及死亡的生物体残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其对水质的影响为:一是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如池二、三、四因底泥太厚,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造成水体缺氧,出现暗浮头现象。二是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高2.6~3.3倍;甲烷气体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试验中池三在饵料台附近水面出现冒气泡现象,正是由于底泥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甲烷气体所致。

3.3 氨氮来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类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残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亚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试验中池二、池四的底泥较厚,池底缺氧严重,同时水体中有机杂质较多,故产生大量的有毒氨导致鱼体出现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等不正常反应;池三因使用碳铵磷肥,使氨氮指标升高,同时水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造成转水,水体中产生大量有机质,生成大量有毒氨且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出现氨中毒与浮头现象。

采用芽孢杆菌或复合菌种全池泼洒,以分解水中有机质,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氧、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从而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含量。

3.4 亚硝酸态氮及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亚硝酸态氮(NO2-N)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试验中池四底泥较厚,池底缺氧严重,且水体中有机杂质特别多,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使得水体溶氧含量偏低,硝化反应进行不完全,亚硝酸盐指标偏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活动。

3.5 溶解氧对鱼类的影响

池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于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少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有很大影响。当溶氧量5 mg/L以上时,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为4 mg/L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当溶氧量下降到1 mg/L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同时,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猜你喜欢
碳铵肥水底泥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果园春施碳铵效果好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上半年碳铵市场走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碳酸氢铵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