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传涛(山东省新泰市畜牧兽医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猪肉需求不断攀升,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市场大量需求下,规模化养猪场得以迅速发展。为有效地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养殖场开始大量引入猪种和改良品种,但随意增大饲养密度、大量添加抗生素和预防药物、活猪流通频繁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猪群整体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了猪群的健康,给养猪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水平,对猪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营养水平。营养物质在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一方面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通过在胃肠道、胸腺(幼畜阶段发挥作用)、脾脏、淋巴结和循环免疫细胞等各不同部位,以多种方式调节免疫功能,对维持机体最佳免疫状态起着重要作用。当日粮中的营养水平能够满足猪的营养需要时,猪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机体的性能处于最佳状态,猪体的免疫能力增强,能够抵抗外界病原的入侵。
研究表明,很多营养物质都与猪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无论是蛋白质的缺乏,还是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都会影响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尤其是仔猪阶段,因为初级淋巴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成熟是逐渐发生的,早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致命的。
2.疾病。动物机体自身抵抗力的高低可决定动物机体受病原微生物侵入后是否引起疾病的发生。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也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给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威胁我国养猪业的常见或多发病有繁殖和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副猪嗜血杆菌病、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弓形体病等,这些疾病常会导致猪的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受损,进而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另外,一些疫病的发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代谢,使动物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动物机体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力同时恶化,疾病感染率增加和生产性能降低等。
3.应激和环境。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普遍重视规模化猪场传染病的防治,忽视应激因素和饲养管理环境对猪群健康和抗病力的影响。不按时饲喂,突然变换日粮和饲养水平,饮水不足或临时断水,温湿度和密度的不适,通风不良、空气污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强噪声等以及运输、转栏、换料、用药、免疫接种等各种应激因素均可引起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猪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发病或加重病情。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引起动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一系列应答反应,造成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的低下,对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会引起猪只的死亡。
4.饲料霉变。霉变饲料对动物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霉变饲料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产生霉菌毒素的真菌主要有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霉菌等,但对养猪业危害最严重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素A、烟曲霉毒素、麦角碱和镰孢菌毒素等。有关报道称黄曲霉毒素可对试验动物的免疫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免疫器官发育受阻,主要影响细胞介导免疫反应,抑制T淋巴细胞对植物血凝素的响应,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少抗体和补体的产生。
5.药物滥用。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畜禽的主要传染病。此外,耐药菌株的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可能引发并发症,导致患畜死亡率升高,有的病原菌甚至由于耐药性的作用增强了致病性,导致疾病大规模流行,极大危害动物健康。有的猪场为防病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猪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另外,猪体内的大量药物残留,常会导致肝和肾等内脏器官损伤,影响正常的代谢,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影响。
6.免疫失败。在接种疫苗的猪群中,免疫应答强弱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但绝大多数猪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确保猪群不发病。但有时接种后还会出现某些猪发病的情况,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免疫失败是原因之一。目前,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有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猪品种来源繁多,免疫应答各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对同一疫苗的免疫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猪只甚至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2)疫苗使用不当。生产上使用的疫苗不是正规生物制品厂生产的,质量不合格或已过期失效。疫苗因运输、保存不当或疫苗取出后在免疫接种前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或取出时间过长、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影响疫苗的效价甚至失效。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的时机不当,对免疫的效果影响较大。如过早免疫接种,受母源抗体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过迟接种,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造成猪群发病。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3)母源抗体干扰。母源抗体对初生畜禽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畜禽的免疫效果,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在给畜禽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4)疫苗间干扰作用。将2种或2种以上无交叉反应的抗原同时接种,机体对其中一种抗原的抗体应答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这些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
除此之外,猪群营养状况、猪群中存在疾病等因素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1.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营养水平。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全进全出制,做好猪舍通风和防寒暑工作,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提供全价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杜绝饲喂霉变饲料,有效防止霉菌毒素、重金属、杀虫剂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猪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最好能阶段性地投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剂,以控制其他敏感病原体所引起的继发或并发性感染。定期对猪群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避免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饲料要合理搭配,营养要全面,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提高猪的免疫力。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阶段的猪营养需要是不一样的,饲喂中必须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乳猪、仔猪、中猪、大猪料,以及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料及公猪料,注意饲料的能量、纤维、氨基酸和蛋白质水平,制定适宜的饲喂策略提高母猪体质,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延长种猪的使用年限。
2.科学合理免疫。规模化猪场疫苗管理要严格,运输贮藏要按说明书要求进行,购苗时选择质量有保障的疫苗厂家,并做好记录。
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本猪场多发常见或传染病分布特点、疫苗类型、免疫效能和母源抗体水平等因素,这样才能使免疫程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规范免疫接种技术。根据免疫程序的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免疫接种工作。使用疫苗前要检查疫苗是否过期、瓶内是否真空、有无变质或霉变、有无异物等。接种前要对注射器、针头、镊子等器械进行清洗和煮沸消毒,并备足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使用疫苗时应按要求选择稀释方法、接种途径和剂量,并在规定时间内接种完毕;同时保证疫苗接种剂量和接种密度,接种活菌苗时应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投服抗菌药物。对哺乳仔猪、保育猪进行免疫接种时,应适当保定,尽量减少应激。免疫接种的时间应安排在猪群喂料以前空腹进行,免疫一头换一次针头,接种后2小时内要有人巡视检查,发现有过敏反应的猪只立即用抗过敏药物抢救。
避免母源抗体干扰。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通过免疫监测,依抗体水平来确定免疫时间。
3.科学用药。选择信誉度高、有知名度的兽药公司产品,到畜牧兽医监督管理站等正规地点购买兽药。使用兽药时要严格按照药物特性、作用机理、适应症作用用途、剂量、方法、疗程及禁忌来选择合理的药物,保证以合格的药物,合理的用药次数,充足的疗程,合理的配伍进行合理治疗,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4.积极保健。规模化猪场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猪场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用可靠的免疫方法,并随时进行免疫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
规模化猪场要针对疫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预防用药方案,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抗菌药物,特别是在母猪产仔前后、哺乳仔猪、仔猪培育阶段、育肥阶段喂服,能有效地预防猪群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