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外籍教授短期建筑教学交流的比较★

2011-06-14 01:28薛佳薇
山西建筑 2011年35期
关键词:细部西村教授

薛佳薇

0 引言

各国文化背景不同,高校的建筑教育各具特色,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多样化是形成建筑多样化的一大因素。教学交流是大家重视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校际交流在拓宽知识面、学习取经达成共识的同时,还能通过一系列的内省取得教育特色的强化和教学层次的提高。笔者在学校教学环节中参与两位外籍教授来我学院的教学交流,主题、方向和内容各不相同,提供各自许多新颖的触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两位教授作为建筑教育者、作为建筑师的职业敏感和某些教育观念又是相通的。

1 背景

1.1 事件一:美国Tom Peters教授教学交流

美国利哈伊大学(Lehigh University)的访问学者Tom Peters教授5月前来我学院进行教学交流和考察,结合他的研究方向“建构”为主题进行一系列调研、讲座和设计教学,三个环节各自独立、共同穿插于为期一周的访问过程中。因为背景理论的一致性,整个一周都可以视为设计教学环节的扩展。教授致力于建构文化的研究,不仅关注建筑各部分的整体和谐,更深入研究各部分交接点的联系,重视细部的处理。对我们许多习以为常的情境,包括建筑的、生活的、文化的各类细节都作为触发灵感的来源,研究其内在的理性层面,学者独特的设计视角启发作者的许多相关思索,激活了我们观察和探索生活的专业眼光。

1.2 事件二:日本西村伸也教授教学交流

日本新泻大学西村伸也教授于6月来我学院进行为期6天的地域建筑调研交流,对闽南地区的厦门、泉州两地都作了实地考察,其间为我院师生进行两次讲座。西村教授从事的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西村先生调研泉州聚宝街手巾寮、蔡浅古厝群、开元寺、承天寺、厦门鼓浪屿别墅、中山路骑楼等传统建筑,先生以联系性的眼光将其对闽南传统建筑中的新知与疑问,对应到日本传统建筑当中,我们认为某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往往都被西村教授发掘出来,成为一处处闪光点,整个调研过程也是笔者难得的学习过程,对于先生求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受感触。

2 两位外教设计教学的侧重点

2.1 Tom Peters教授的“观察法”和“联想法”

正如Tom Peters教授讲座中提及“In one,the material and forces lie inside the form,and in the other,outside.Two very different worlds are connected only by association.”(一方面,材质与力学存在于形式当中;另一方面,材质与力学又通过形式表达出来。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只能通过联想取得联系)。其一,“观察法”强调观察表象之下的理性层面,力学、构造等的建构关系的剖析;其二,“联想法”扩散性思维,强调设计受观察和联想之启发。教授在外出调研过程当中,非常关注泉州民居的烟炙砖及崇武古城的石砌城墙中砖石的节理及其砌筑方式,教育学生要珍视并学习传统文化的宝藏。

Tom Peters教授开展的设计教学以我校的“旧二食堂周边环境的相关建构设计”为题,数十名教师和研究生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在这一被大家忽视或成见认为脏乱差的地方,教授首先带领参与者环顾基地(见图1),启发大家认真品味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哪怕只是很偶然的片断,以“观察法”分析发掘其中理性关系,用以激发设计灵感,用“联想法”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来源,从细微处入手进而整体化。学生们因为关注点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设计切入点,关注点各有:高耸的红砖烟囱;入口处的明沟与盖板组合;拱顶对空间的限定;石材节理等(见图2)。学生们各自观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经教授三次设计课改图及讲座知识的扩充和深入,大家渐将上述细部的观察和联想结合到整体中,落实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间许多推敲方案的过程草模及细节推敲图,体现建构的思想(见图3,图4)。

2.2 西村伸也教授“细部之背景、设计与反馈”

西村教授的交流主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传统建筑为背景,闽南传统建筑和日本传统建筑存在某些同构性,尤其是日本町屋和泉州手巾寮,教授横向联系,让我们不仅对建筑也对社会文化有了双向的了解。日本文化重视细部,先生常常小中见大,窥见真相。观念一“接地部分判断背景”:西村教授非常注意建筑(构件)接地方式,认为能以此对建筑的背景,包括文化的和环境的做出判断。例如,他注意到泉州西街宋宅的橱子垫脚砖块为特制的回字形,询问房主后方知只需在凹槽处注水就是防虫入橱的有效方式(见图5),这一细部体现主人生活品质细致周到,就如同该官式大厝建筑一般大气且精致;观念二“存在就是合理并非偶然”,例如泉州蔡潜古民居群中建筑砖墙中上部有几个缺口的砖洞,大家认为是年久产生的破损。西村先生认为一定有其作用,大家探讨后形成几种看法:用于建筑施工搭架或户主挂物等。先生环顾四周,围合石埕两侧的外墙上共4洞,应是露天部分搭棚之用,这一看法得到了户主的确认(见图6)。

第二部分的交流是关于设计教学,新泻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课题采取真题真做乃至实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中一个课程设计的对象是传统街坊中的町屋构件“雁木”,学生自行调研设计后形成大比例模型,街坊群众参与“学生作业的投标”,获得票数最多的中标学生其方案得以实施,全体学员优化该方案后,群策群力进行实体搭建;其他的设计课题中有意“为难”学生,例如日本建筑教学重视实地调研和资讯收集,有意选取远离校园的基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学生中产生区别,投入多的学生收获大,投入少的学生自取其果。

3 两位外教设计教学的共同点

3.1 细致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意识

充分活跃建筑设计者的眼睛,细致独到的观察力对于建筑学习乃至建筑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既有事实的尊重,如生活现状和历史传统的尊重,重视生活体验,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闪光点或者提出疑问,调动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出自身的看法,发现问题,为研究和设计开辟独特的视角。

3.2 从细部到整体的思考方式

重视细部,从细部入手是一种思考问题切入点的变化,寻找特有的突破口,而其目的是服务于整体的设计,或者说通过整体的控制而形成问题的深化。

3.3 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取实际环境中的课题,从提出设计概念入手,结合实地调研、民意调查等等措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能力,逐步深化完善成为可以实施或改善现况的项目。

3.4 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建筑艺术提升着建筑技术(结构、构造、物理、材料),使之不仅仅体现了工程理性,同时兼具了美感;建筑技术成就了建筑艺术,使之不断推陈出新,迈向更高峰。他们的设计课题都关注着实际建造问题而强调作品中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4 结语

两位教授的教学带来了新鲜空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动我们思考自身的设计思维及教学架构。取长补短,合理吸取他们设计及教学的思想精华整合到我们的具体实际当中,与之接轨,又维持我们自身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1]吴桂宁.走向理性与方法——一种针对设计启蒙的教学体系[J].华中建筑,1997(3):125.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猜你喜欢
细部西村教授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刘排教授简介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