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2011-06-14 00:46:06唐大晅曹征金章安郭维琴
环球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高脂血症原发性证候

唐大晅 曹征 金章安 郭维琴

高脂血症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病、肥胖、脂肪肝等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至今对该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对28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尝试运用因子分析和典则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例病例资料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隆福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7家医院。28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125例,女性155例,男女比例为1∶1.24;年龄最小30岁,最大79岁,平均60.69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1个月,平均3.22年。有58例患者直系亲属有高脂血症病史,占总数的20.71%。无明确合并疾病病史记载者62例,合并冠心病者117例,心肌梗死者14例,心力衰竭者20例,高血压病者179例,中风者58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者7例。280例患者中高胆固醇血症68例,占24.29%;高甘油三酯血症102例,占36.43%;混合型高脂血症105例,占37.50%;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5例,占1.79%。高脂血症相关危险因素肥胖(体重指数>25)者158例,吸烟者66例,静息为主生活方式者187例,喜食油荤者144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脂血症患者。

2 方法

2.1 信息采集方法

收集1992~2002年有关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脂血症的有关文献,对高脂血症症状的出现率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常见的四诊信息,并参考文献[2]以及专家意见制定原发性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调查量表,供临床现场调查使用。在7所医院派专人逐一询问、检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情况,收集辨证信息。所有的症状均进行赋值量化,症状无者为0,有者为1~3。采用Excel软件建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的相关数据库。

2.2 统计方法

运用SAS 9.1.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和典则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指标的初步筛选

参考文献[3]对280份资料中的四诊信息进行直接计算概率,将四诊信息中低于10%阳性率的指标剔除,得到有意义的四诊信息变量54个。

3.2 公因子的提取

将54个原发性高脂血症常见四诊信息用计算机默认的特征根值(eigen value)进行因子分析运算,当计算机默认的特征根值=1.0时,可以得出17个公因子,结合临床,这17个公因子不能得到满意解释。故取特征根值=1.46(累积贡献率>50%),用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出10个公因子(F)如下:

F1:面红、五心烦热、口苦、口干咽燥、便秘、心烦不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无苔和脉数;

F2: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后腹胀、食少纳呆、失眠、舌淡胖或有齿痕;

F3: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喜太息、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溲赤、苔黄、脉滑、脉弦;

F4: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脉络瘀血、舌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和脉涩;

F5:面肢浮肿、肢麻沉重、肢麻或偏瘫、膝软;

F6:耳鸣、腰酸、健忘、脉沉、脉细;

F7:气短、胸闷、心悸、脉虚;

F8:自汗、口淡不渴、头痛、畏寒肢冷、舌淡;

F9:便溏、苔白;

F10:形体肥胖、眩晕、头重如裹、呕恶痰涎、苔腻;

根据中医理论、对文献的研究及郭维琴教授的经验,参考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上述10个公因子所包含的症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F1与阴虚火旺证类似,即类阴虚火旺证;F2与脾气虚证类似,即类脾气虚证;F3与肝郁气滞证,兼有郁热类似,即类肝郁气滞兼有郁热证;F4与血瘀证类似,即类血瘀证;F5所包含的几个症状据证候诊断标准不太好归类,郭维琴教授分析这几个症状认为面肢浮肿和膝软与肾虚有关,而肢麻沉重、肢麻或偏瘫与痰瘀互结有关,据经验考虑与肾虚、痰瘀互结证类似,即类肾虚、痰瘀互结证;F6与肾气亏虚证类似,即类肾气亏虚证;F7与心气虚证类似,即类心气虚证;F8与阳虚证类似,即类阳虚证;F9症状少,不是很好归类,但便溏与脾虚关系较大,结合临床,郭维琴教授认为可与F2合并,二者统属类脾气虚证;F10与痰浊阻遏证类似,即类痰浊阻遏证。

3.3 类证候的分布

280例中类阴虚火旺证12例,占4.29%;类脾气虚证39例,占13.93%;类肝郁气滞兼有郁热证20例,占7.14%;类血瘀证20例,占7.14%;类肾虚、痰瘀互结证26例,占9.29%;类肾气亏虚证52例,占18.57%;类心气虚证54例,占19.29%;类阳虚证13例,占4.64%;类痰浊阻遏证44例,占15.71%。

表1 类证候的分布(n=280)

3.4 实验室指标、体重指数和年龄与公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

在本研究中,选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共6个实验室指标(上述指标均为高脂血症常用的实验室指标)以及体重指数(BMI)、年龄,以典则相关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与10个公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实验室指标与10个公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与F5、体重指数与F10的相关性最大,且均呈正相关。

4 讨论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公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公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公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直接观测的、有共性的)。对比中医理论,四诊信息可以看作变量。四诊信息是可以测量的(用分级量化表),而证候则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它隐藏在四诊信息背后。要寻找中医四诊信息背后的支配它们的公因子,就要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为此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原发性高脂血症四诊信息中的相关部分提取为支配这些信息的公因子,最终得出的9个分类与中医理论的证候是相似的,因此暂命名为类证候。研究显示类心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大,为19.29%;其次是类肾气亏虚证,占18.57%;类痰浊阻遏证和类脾气虚证占的比例也较大,分别为15.71%和13.93%;而类阴虚火旺证所占比例最小,为4.29%,其次是类阳虚证,占4.64%。其中涉及脾虚、肾虚、痰浊、瘀血的类证候总计占64.64%。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那么脉道的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的功能。高脂血症以“血浊”为病,血浊不能畅流敷布,这就必将影响心主血脉功能,日久必然会耗伤心气。本次研究中出现类心气虚证,其所占比例最大,说明了血脉与心关系的密切,与中医理论是相符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亦是血浊为病必将影响心主血脉功能的有力佐证,与本次研究结果暗合。

文献研究表明肝脾肾诸脏功能失调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而痰凝、瘀血既是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它们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互为患,滞留脉络,引起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4-11]。本研究得到的类证候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与痰浊、瘀血,这与中医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是相符的,提示因子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典则相关分析对多个自变量(年龄、BMI、实验室指标)和多个因变量(类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年龄与类肾虚、痰瘀互结证,体重指数与类痰浊阻遏证均呈正相关。结合专业知识可以作出如下推论:患者的年龄越大,则类肾虚、痰瘀互结证越重,亦即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虚、痰、瘀将成为患者病机的关键,提示在治疗时要将补虚与消痰化瘀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患者的体重指数越大,则类痰浊阻

遏证越重。《丹溪心法·中风篇》指出:“肥白人多湿”,《丹溪心法·惊悸怔忡篇》又云:“肥人属痰”,张介宾也认为:“肥人多湿多滞”,均说明了肥胖与痰湿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而且更进一步说明了肥胖的程度与痰浊阻遏的程度密切相关,越是肥胖则痰浊阻遏越重。本研究中6个实验室指标和10个公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文献报道[12-18]不一致,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量不够大有关,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对其进行关注。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5-89.

[3] 朱佳,吴刚,王德钧,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4,25(3):23-26.

[4] 张暋,梁东辉,李小敏,等.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9-12.

[5] 郑贵力.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学术思想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8-51.

[6] 龚一萍,宋国平.试论脏腑功能失调与高脂血症形成的相关性[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8):7-8.

[7] 高红勤,沈逸辛,钱建明.补肾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结合杂志,2001,21(3):217-218.

[8] 佟丽娟.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治疗[J].中医药学刊,2002,20(2):244.

[9] 龚一萍.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23-24.

[10] 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等.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9-51.

[11] 魏登科,宗宝英,宋秀华.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J].中医药研究,1997,13(6):22-23.

[12] 徐济民,蔡沛源,李龙官,等.痰浊型冠心病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265.

[13] 韦湘林.135例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及舌脉象分析[J].新中医,1996,28(1):8.

[14] 周文泉.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1992,33(8):52.

[15] 庄德成,卞善述,钱卫东,等.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9):18-20.

[16] 屠浩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6):470-471.

[17] 静文英.321例心脑血管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1993,(2):1.

[18] 袁肇凯,简亚平,黄献平,等.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血脂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3):1-4.

猜你喜欢
高脂血症原发性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长爪沙鼠高脂血症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