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2011-06-14 02:29
科技传播 2011年10期
关键词:基地基础学科

5月23日,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北京共同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这是继1989年、2000年后,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性基础研究工作大会,会议将全面总结我国基础研究10年来取得的成绩,并研究部署未来工作思路。

回眸这10年,我国基础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亮点频现。

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增长。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经费快速增长,分别从2000年的12.84亿元、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3.7亿元、40亿元,均增加7倍;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2010年为30亿元,每个实验室每年平均经费1000万元。

学科研究体系更加完备。我国稳步推进基础学科发展,积极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步,重点资助物理、数学、信息、生命等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形成了较为合理、多层次的科研和学科布局;各学科整体水平进步较大,学术影响全面提升,部分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等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骨干基地,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从海外吸引了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

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国际科学论文的数量强劲增长,论文质量持续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如高温超导、量子通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彰显了我国的科研实力。

基础研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我国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各项重大工程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可靠基础;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制造科学的前瞻性研究所取得的大批成果,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能源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深海、深地、深空的认识不断深化,为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在第三次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本报隆重推出中国基础研究工作10周年特别策划,回顾1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科技计划部署、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梳理和总结成功经验、重大成果以及国际合作进展,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基地基础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不等式”基础巩固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整式”基础巩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的基地我的连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