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林 张国栋 祝 靳 陶宜香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南京211800)
痔是肛肠科常见病,手术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术后肛门疼痛、伤口愈合时间长是肛肠外科医生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采用荆黄熏洗方便后熏洗坐浴对痔术后患者进行创面疼痛及愈合时间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0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200例,均符合2002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组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1]且无手术禁忌证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17~76岁,平均42.80岁;病程0.5~18年,平均11.80年;嵌顿痔8例,混合痔64例,环状混合痔19例,环状外痔9例。对照组100例,男性45例,女性 55例;年龄 18~75岁,平均 41.60 岁;病程 0.4~19年,平均12.10年;嵌顿痔9例,混合痔62例,环状混合痔18例,环状外痔1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术后第2日起每日早晚在肛肠科常规换药前30min各熏洗坐浴1次,每次10~15min,水温以40℃为宜。治疗组运用荆黄熏洗方坐浴,方药组成为荆芥 50g,防风 50g,大黄 50g,芒硝 50g,苦参 30g,川乌15g,草乌15g,川椒15g,五倍子20g,透骨草30。上药加水3000mL,浸泡15~20min后煎煮取药液 1500mL,待药液40℃左右时,先熏洗后坐浴。对照组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1.3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1d、3d、5d、7d每日清晨排便时及排便后的疼痛指数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获得每日清晨治疗前后的疼痛分值。具体方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直线,长度为10cm,两端分别标明有“0”和“10”的字样;“0”表示无痛,“10”表示想象中的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尺量出起点至终点的距离,以cm表示即为评分值,评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小于1为微痛,1~4为轻度疼痛,4~7 为中度疼痛,7~10 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疼痛指数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在术后3d、5d、7d疼痛指数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12.30±2.13)d,对照组为(15.23±4.11)d,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表1 两组术后疼痛指数比较 (分,±s)
表1 两组术后疼痛指数比较 (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
痔的发病率占人口总数的40%左右,占肛门直肠疾病构成比的89.25%[2]。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解除痔的症状较改变痔体大小更有意义,应视为治疗效果的标准。治疗时需遵循“先保守,后手术”及应重视“微创”的原则[3]。但对于嵌顿痔、混合痔、环状混合痔、环状外痔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方法术后肛门局部疼痛、创面愈合时间长是影响患者选择传统手术治疗的重要因素。西医学治疗存在费用高且毒副作用多,疼痛与愈合时间难于同时兼顾的问题。
中医学认为“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外科正宗》)。痔的主要成因为风燥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日久成痔。复因术后局部气血筋脉受损[4]。湿热、瘀血互结为其主要原因。笔者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的中医外治独具的治疗方法,以清热燥湿,化瘀止痛,收敛生肌为总则。据此,笔者综各家之长,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分析自拟了具有燥湿收敛,通络止痛,敛疮生机,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的荆黄熏洗方。方中荆芥、防风清散风热而胜湿,祛瘀消肿利血脉而止痛;二者配入熏洗药中,善治皮里膜外骨肉之风,行气血而通血脉;大黄外治取其逐瘀清热之功,热清则毒解炎症消散,瘀清则血活、肿清、痛止且改善了创面局部微循环,三者共为主药。辅以芒硝清热、散瘀,软坚消肿;与大黄合用为洗痔硝黄汤(《疡医大全》),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苦参清湿热、消肿毒;川乌、草乌通血脉而止痛疼,可为局部麻醉药,能用于正常皮肤,溃疡创面与黏膜部位[5]。五倍子散热毒、消痈肿,收湿敛疮;五倍子的鞣酸尚能使皮肤、黏膜溃疡等部位的组织蛋白凝固收敛,使血液凝固呈止血作用[6]。透骨草外洗用有引药透入经络、血脉而祛风、活血、止痛作用[7]。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生肌敛疮之功。通过中药熏洗温热物理作用与透皮吸收作用,降低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出血与渗出;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降低了局部神经末梢的能感性,从而促进局部炎症的消散,加快了黏膜上皮修复速度,而达止痛促愈合之效。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诊治暂行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699.
[2]王业皇,史仁杰.环状混合痔治疗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2007,13(6):406-409.
[3]陆德名,陆金根.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5.
[4]朱焜,张鑫麟.痔外洗1号方对混合痔术后创面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0:30(3):47-48.
[5]王广津,庄国康.疮疡外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49-256.
[6]金虎.现代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8-259.
[7]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