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重灸法合温中固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临床研究*

2011-06-13 10:16张志杰杨文革徐信山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7期
关键词: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张志杰 谢 胜 杨文革 徐信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院(广西柳州545001)

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上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应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手术切除等,但疗效均不理想,复发率较高,且副作用明显[1]。笔者观察循经重灸法联合温中固元汤治疗UC脾肾阳虚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8月住院UC患者60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符合以下条件:(1)病程迁延,有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可有腹痛,脐周或少腹部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等。(2)UC肠镜提示肠黏膜充血、水肿、粗糙呈颗粒状,连续性糜烂,或溃疡,并可见少量炎性息肉;病理检查有淋巴细胞浸润,隐窝脓肿。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3]制订,符合脾肾阳虚证表现:久泻久痢,腹痛喜温喜按,面色白,畏寒肢冷,腰酸腹胀,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和造血系统疾病者;2个月内已接受有关治疗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的检测者;有严重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病例通过SAS软件得出随机数字,按1∶1比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 20~68岁,平均 31.20岁;病程 6个月至21年,平均4.40年。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l~67岁,平均30.60岁;病程7个月至19年,平均4.70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基础治疗相同,包括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一切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且宜饮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治疗组加予循经重灸联合温中固元汤口服。循经重灸:选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及手阳明大肠经之手三里、合谷穴;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当患者感觉热时约10s取下艾柱,消毒重灸穴位。施灸后患者不宜进食海鲜、鸡、香菇等,保持施灸穴位干燥。用艾火直接灼烧所选穴位。每月2次。温中固元汤方:茯苓 40g,附子 15g(先煎),干姜 30g,炙甘草 15g,益智仁15g,菟丝子 15g,胡芦巴 10g,仙鹤草 25g,槐花 20g。 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予柳氮磺胺砒啶片1g口服,每日4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判断疗效,分别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判断远期疗效。

1.3 观察项目[2](1)腹泻:<每日 3 次,记 1分;每日3~5 次,记 2 分;>每日 5 次,记 3 分。 (2)黏液脓血便:少量黏液脓血,记1分;中等量黏液脓血,记2分;较多量黏液脓血或便鲜血,记3分。(3)腹痛:轻微、隐痛、偶发,记1分;中度腹痛,每日发作数次,记2分;重度,剧痛,反复发作,记3分。(4)里急后重:轻,便后消失,记1分;中等,便后略减轻,记2分;明显,便后不减,记3分。肠黏膜病变评分标准为(1)充血水肿: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2)糜烂:无,轻度,记1分;中度,可伴有出血,记2分;重度,触之有明显出血,记3分。(3)溃疡:或散在分布或无,数量<3个,周边轻度红肿,记1分;散在分布>3个,周边明显红肿,记2分;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周边显著红肿,记3分。

1.4 疗效标准[2]痊愈:积分为0分。显效:积分下降6分以上。有效:积分下降3分以上。无效:积分无下降或升高。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6.34±3.65 4.52±3.25△对照组 30 15.87±3.51 7.89±5.29△

2.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远期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UC病情顽固,病程长,且愈后常反复发作,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在病理上可见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肉眼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自1895年由SamuelWilks首先提出UC为非菌痢性结肠炎以来,产生了许多发病学说,至今病因不明[4]。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难治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5]。我国近年UC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愈来愈受到关注。西医对于UC多采用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但总体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本病属中医学 “泄泻”、“肠癖”、“痢疾”等范畴。病因与六淫侵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七情内伤及禀赋不足等有关。因此,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故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着本病的始终[6]。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脾虚不能运化,肾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以化湿,故泄泻不止,气滞血瘀为标实,贯穿于本病全过程[7]。循经重灸法是我们在经络理论指导下,引伸瘢痕灸疗法创新而来,运用艾火直接灼烧选配的重要穴位,因艾叶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提升正气的作用,重炙法循经取穴,使热沿经络循行传导,使体内温度相应得到提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流速加快,既能使脾肾得到濡养,又能祛除体内阴寒之邪[8],从而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脏腑和谐,经脉畅通,达到除病强身之目的;配合温中固元汤口肠,以茯苓为君,健脾渗湿以止泻,附子、干姜为臣,湿健脾肾,菟丝子补阳益气,胡芦巴温阳化湿,二药配伍,助附子、干姜以升阳气,驱寒湿,仙鹤草收敛止血,槐花凉血止血,二药合用,既可止血,又可防止附子、干姜温补太过;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上配伍,共奏温补脾肾、益气温阳、化湿止泻之功效。结合循经重灸法,以阳升湿散,气血调畅。综上所述,循经重炙法结合温中固元汤口服,具有温经散寒、补益脾肾、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可明显改善UC的临床症状,且经济、简便、安全,是UC有效的治疗方法。

[1]徐大毅.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2):6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7.

[3]邓铁涛.中医诊断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26.

[4]Marvin L,Corman,吕厚山,译.结肠与直肠外科学 [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4.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溃疡性结肠炎 [J].新医学,2005,36(2):110.

[6]施茵,吴焕淦,谭卫林,等.针药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Th细胞亚群的影响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44-546.

[7]郝微微.柳文,朱凌宇,等.健脾化湿汤联合中药清肠栓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41.

[8]罗卉,翁宇宏.针刺隔姜灸治疗泄泻(脾胃虚弱型)36例[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8):11-12.

猜你喜欢
脓血溃疡性结肠炎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