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解读为突破口努力开拓时政新闻报道新高地

2011-06-11 00:50□詹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1期
关键词:虎丘晚报时政

□詹 刚

(姑苏晚报,江苏 苏州 215006)

(作者系江苏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姑苏晚报》总编辑)

时政报道一直是都市类报纸的一个报道难题,既要宣传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又要让读者爱看想看时政新闻,有时确实是两难。面对这样的困境,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或是简单了事,仅为应付;或是照本宣科,为报而报;更有甚者,干脆淡化、放弃报道。久而久之,这样的时政报道当然不可能有吸引力,甚至让广大读者误以为时政报道都是官样文章,都是大话空话,没什么好看的。对都市类报纸而言,时政新闻不是可报可不报的,它恰恰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大富矿”,关键在于我们要研究从什么角度去报道,用什么方式去报道。这几年,《姑苏晚报》在开拓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在晚报上专门开设了“要闻解读”与“新闻CT”两个栏目,进行了尝试。我们的做法概括地讲,就是从民生的视角,用解读的方法,来开拓时政报道新路径,以此把时政新闻说清楚,说通俗,说鲜活,让广大民众觉得时政新闻有内涵、有看头,还能派上用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操作方面,我们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明确定位,用民生的视角来解读时政新闻

客观地讲,也不是每一条时政新闻都可以做解读报道的,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判断、如何选择的问题。这几年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归纳总结出来这样三个基本原则,即根据晚报的定位,坚持用民生的视角来审视每条时政新闻,以此来确定是否解读。具体来讲,就是一看时政新闻是否是事关全局大局的大政方针;二看时政新闻涉及的内容是否与广大民众利益紧密相连;三看时政新闻的内容是否是当下社会的热点和民众的关注点。根据这三个原则,最后来决定时政新闻是否需要解读。另外从民生视角也力求在文字表达上通俗易懂,新鲜活泼,这包括从语境表述到新闻标题制作等各个方面。

比如2010年,新任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上任后,在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上,他代表市委提出了苏州下一步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用蒋书记的话来讲就是要用“三区三城”的总体要求总揽全局,并成为苏州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采取系列解读的形式,从六个方面,一一进行由浅至深地解读,讲出它的特点,讲出它与广大民众生活的关联点,使“三区三城”的奋斗目标家喻户晓,并能了解其中的内容,增强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力量。还比如2010年6月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古城区桃花坞综合整治工程,之所以称为综合整治,是因为它既涉及这一地区文化旅游项目的打造和展示,又涉及改善居住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由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主线,从“改善生活、文化重生、非遗展示”三个方面,相继推出了《桃花坞的艰难守望》等四大篇幅的时政报道,进行民生解读。让广大民众了解桃花坞历史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及综合整治后这里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给广大民众带来哪些实惠等等。从报道的效果来看是比较好的,目前整个工程实施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

策划在先,做好每一次解读的前期准备

如果说晚报时政新闻的解读与其他报道还有什么不同的话,我们的体会是:它特别需要策划在先,准备在前。因此,当确定需要解读的新闻后,通常要召集有关人员进行具体策划,根据内容,理出解读思路,确定报道的重点、角度、方式等。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解读时政新闻,我们都会提前两到三天,甚至更长时间,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对相关情况提前做好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比如2011年7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近年来很少有过的3000人参加的全市作风效能建设推进大会。本报经过分析、策划,最后确定报道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向广大民众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市委、市政府要抓机关单位的作风效能了,而且态度鲜明,决心大,动真格;二是让广大民众全面了解当前作风效能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也便于大家做好监督;三是让广大民众了解这次整改的方法、步骤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分别采写了《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等重点解读报道,并在报纸上以整版的篇幅,加粗的字体,鲜明的色块予以体现。

不拘一格,寻求最合适的解读方式

我们的解读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梳理提炼法、释疑解惑法、独到见解法、专家解读法、组合链接法、图表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内容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一句话说,哪种方式合适就用哪种,不做硬性规定。

对一些重要的会议报道,我们采用梳理提炼法。以往对这类会议的报道,我们要么太简单,三言两语就算了事,要么全盘实录,基本上把会议上的材料全部复制到版面上,看上去很全面,其实是长篇大论却不着边际,让人看了稀里糊涂,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而现在我们则比较注重对会议内容进行梳理,理清思路,确立重点,然后提炼观点,用关键词概括出来,让广大民众一目了然。

释疑解惑法,顾名思义,主要是根据群众对一些新出台的政策等方面可能会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比如2010年3月,市政府作出决策,要对虎丘地区进行综合改造。消息一传开,绝大多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民众拍手称好,但也确有一些民众由于涉及其利益调整和得失产生一些情绪。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的时政解读就把重点放在政策解读、消除误解上,并着重围绕“虎丘地区现存哪些问题需要得到改变”、“虎丘地区作为城市名片缺失些什么”等方面展开解读,记者深入虎丘地区,倾听居民、游客及当地政府、文史专家等声音,最终采写了《读者来信:不要让天堂留存遗憾》、《真的该擦亮虎丘这张“城市名片”了》等解读式报道,多层面、多视角地让虎丘地区改造工程,不仅深入民心,而且也得到了民众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独到见解法,就是要求我们的记者对新闻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知,而且既独特又深刻,让读者见其功力和水平。比如2010年我市平江路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姑苏晚报》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针对历史街区建设的共性与难点,特别是抓住了历史街区修复中最普遍、最突出、最艰难的四大问题,即“文与商”、“快与慢”、“新与旧”、“动与静”的矛盾,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了解与准备,最终写出了《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何以成为中国经典》的系列报道,全面深刻、通俗易懂地诠释了它的全过程,后来平江路老街区赴京推介时,特意将四篇解读报道赠送给《中国文化报》以及文化部的文化重量级专家时,他们称,这类报道很多,但从这样的视角去解读,层层剖析则十分少见。

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时政新闻,我们则请专家学者来帮助解读。2011年以来,我们特地建立起了一个涵盖苏州各大专院校、各部门、各行业的“晚报专家库”,人数达到100多位,为我所用,为解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2010年房地产经济政策做了重大调整,无论是二套房首付提高到四成,还是4月份“国十条”出台,都需要及时对其做出权威公正的解读。为此我们专门请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前来解读,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还比如7月中旬,苏州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姑苏晚报》便以全球变暖为大背景,以专家解读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刊发了《苏州还可以开出几张清凉处方》,由苏州三位专家分别从城市规划、绿化、建筑等角度,为苏州开出了几张“清凉处方”。由于解读贴切、生动、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好评。

组合链接法,主要用来解读那些带有丰富背景和相关关联信息的时政新闻。如201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气候异常已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做好这一时政新闻,我们不仅着重分析了这些气候异常的宏观原因,而且还介绍苏州如何应对的具体举措,此外,还进行了相应的链接,如有名词解释“什么是蝴蝶效应”,还有20年来苏州平均气温反映,还有2009年以来苏州极端天气的有关报道。通过这样的组合链接法,整体报道显得有声有色。

除此之外,对一些需要突出数字、形象的时政新闻,则用直截了当的绘图绘表来表达。我们感到,在多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报纸作为一种平面媒体,对绘图、图表的依赖越来越强,有人把它称作“读图时代”。以前我们对时政新闻主要以文字为主,但有时太多的文字不如一张图表来的直观、清晰和到位。因此,我们对一些时政新闻,专门请美编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图表、曲线图等,用图解方式解读时政新闻。如2010年7月1日,在报道京沪高铁开通这一重大时政新闻时,我们更是突出“图解”,本报除了配发由苏州火车站提供的资料图片、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等外,我们还配发了由美编绘制的沪宁铁路百年来历次提速图,由此将历年提速的情况表现得清晰而形象。

猜你喜欢
虎丘晚报时政
苏州虎丘街道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圣诞夜》晚报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虎丘赶采“谷雨茶”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