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铁夫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132011)
2011年2月11日“春节记者走基层”专栏无疑是《江城日报》近期报道中的一个亮点。对比《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纸媒的同类报道,本报的这一组稿件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写作极具自己的特点,从报道的力度上来看亦更为强势。虽是上级宣传部门的命题作文,但读者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繁花似锦,而百花丛中最靓的一朵,笔者认为当属该专栏的编者按。
500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字作品,从篇幅上来看是短了点。事实上它确实嫌得短了些,在优美的文字之间徜徉不觉走到尽头,让人意犹未尽生出不少嗟叹;而作为一个编者按,它又着实长了不少,新闻理论上说,这个文体写作通常只需200字上下,甚至可以更短,只要能够切中要点,三言两语即可。不过若抛开心中的新闻体裁限制,尽在文字之间游走,又岂有长之嫌?文无定法,若是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套路码字,抑或在编辑画版时削足适履,本报岂不就少了这篇难得的文字精品了?
首先,这是一篇含金量高、负责任的作品。作者文连元不仅仅在自己的文字上能够做到精雕细刻,交给读者一件几近于完美的独立的文字作品,更重要的是对专栏其他文章做到了最好的兼顾,最终在专栏中准确实现了编者按的常规定位——给力的“火车头”。
从解释交待上来看,它做到了提纲挈领。一句话就把事儿说明白了:“这个春节,记者的脚步,从这座城市温暖到灾区,一直踏入灾民的心坎儿。”两句话道出个中原委:“记者回访灾区,就是为重温这种温暖。”“记者走近灾民,就是为见证这种温暖。”
从评论引申中品味,它做到了画龙点睛。“这,已不仅是落实各级宣传部要求的行动,而且是记者发自内心的‘暖春之旅’。”在本文所有的评论中,这句话是最不讲究“艺术”的,但读起来尤为让人感动,因为它讲得真实、讲得坦诚、讲到了读者心窝里。
其次,这是一篇逻辑清晰、背景充实的文字。读者很容易从作者的行文走笔间理出一个非常清晰的表达脉络:记者走基层→为什么要达成此行→此行的意义何在→对此行的综合评价。单纯阅读这个脉络,如看老树枯藤未免干涩,投入到整体文字之中,才发觉有汤有水汁液饱满。这,缘于作者对新闻背景的灵活运用。
“曾经,这种温暖灼热了灾民2010年的记忆——无论是洪水中擎起生命的那双温暖有力的大手,还是捐款箱前那带着体温的钞票,抑或来自八方的一床棉被、一双鞋、一件衣服焐热的身体……都流淌着温暖,一直流淌到灾民的心底。”这是作者对难忘记忆的历史片断的真情回放。
“如今,这种温暖红火了灾民2011年的春节——在政府给灾民免费建起的暖房子里,在用包保单位送来的面粉包出的饺子的腾腾热气里,在用各部门送来的肉、蛋、鱼做出的年夜宴里……都洋溢着温暖,一直洋溢到灾民的脸上。”这是作者对专栏其他文章表述事实的高度概括。
在运用这两个重要背景时,作者不是生硬地平铺直叙,均提前设有游丝牵引,从而融血肉于一体,亦凭空生出一些变化:文如人,该肥处让其丰满,宜瘦处让其苗条如一缕轻烟。
再者,这是一篇饱含深情、流露至情至性的文字。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却想劝夫子,当于其中再加一句:“至人喻于情。”“喻于情”,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影响着自己同时影响着自己所能影响的人的心灵生活。社会交往如此,为文亦如此,不同的是,“喻于情”地社交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喻于情”地为文的影响所至完全可以明示:作者本人与广大读者。据了解,文连元来自于基层,对基层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文字之中不自觉地便流露出至情至性:从“擎起生命的大手”到“带着体温的钞票”,从“来自八方的一床棉被、一双鞋、一件衣服焐热的身体”到“政府免费建起的暖房子”,从“热气腾腾的饺子”到“丰盛的年夜宴”,无不流淌着生活气息、爱与温暖。具体到为文而言,我一直认为深情的表达最好的载体是诗。回归本文,虽不见诗的样子,却又无处不见诗的影子:“曾经,这种温暖灼热了灾民2010年的记忆”,“如今,这种温暖红火了灾民2011年的春节”,“回归到基层和群众中间,新闻人的心,有了温暖的归属”,“从这个温暖的起点出发,新闻人的路,更加坚毅而扎实”。这,已经超越了常规编者按的习惯,而是内心难以压抑的直白抒情,是诗的抒情方式。它,让真情发酵,让深情膨胀,让人热血沸腾。如此为文,于作者于读者都是一种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