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明 王化旭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1135)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
刘建明 王化旭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1135)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及现代设备的操作技能,在生产和实践领域能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包括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大专知识层次、较高的思想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高技能人才的构成要素包括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素质技能及综合技能。高职院校应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途径和具体措施。
高技能人才;内涵;培养途径;构成要素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高技能型人才,要厘清概念,把握内涵,明确构成要素,探索培养途径。
所谓技能,是指为了顺利完成某项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一般需要通过训练获得。“高技能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而言的。我国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区别显而易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有着明确的界定:“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综上所述,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使命,基本上可以对“高技能人才”做出如下定义: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及现代设备的操作技能,在生产和实践领域能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难题,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其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任何一项技能的获得,都要有一定的理论铺垫。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学校的专业理论教学,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职院校应打破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而是从职业岗位入手分析,按岗位能力需要开设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岗位需求分解为相应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的设置应该富有一定的弹性,并具有“可教学可自学,可深学可浅学,可专修可免修”的特征。在时间的编排顺序上,可以先使学生会做,然后再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这样做。在教材选用上,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行业动态,而且要随着职业岗位的发展、行业规范的变化随时调整知识结构。如今的科技进步非常迅速,学校不可能过于频繁地更换教材,因此,应倡导大力开发校本教材、活页讲义,以便将最新的知识、技术、方法、工艺传授给学生。
高技能人才一般由高职院校培养,属于大专层次 高技能人才一般应具备大专文化层次。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分类法》,高等教育包括第5级和第6级教育,第5级教育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又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我国现行的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的即为5B类型,主要是指实用型教育,一般为高中起点经过2~3年的教育获得大专文凭,或初中起点经过5年的教育获得大专文凭。这样,既可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均衡发展,又可突出技能训练。
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相对的、综合化的概念。高职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意识。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立足社会,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 健全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高技能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将会面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较为复杂的技术难题或条件艰苦的环境,所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保障操作的充沛体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管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适应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并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体魄。
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技能人才以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见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能够触类旁通,将知识、经验迅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能够将工程图纸物化为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管理和指导,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自觉完成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动作技能 (主要是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及与工作任务相关的活动方式,在职业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不出现多余的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不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整个流程应该娴熟、合理、有效。其次,操作技能质量较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过程中,技术的运用依靠动觉反应即可完成,不需过多依赖视觉控制。就单项技能而言,通过技工教育和职工培训就能完成,但高职教育应该再上一个台阶,主要体现在熟练程度和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通上,应使高技能人才在面对实际操作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
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技能,是在智力动作形成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是概念与法则的实际应用,是动作技能的基础和升华,具有内潜性、观念性、简缩性等特点。要求学校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重视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能够将知识吸收、内化、迁移,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产生一种近于本能的反射效应,而不只是对动作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反复实践获得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也是高技能人才区别于普通工人的关键所在。
素质技能 “素质”本属于生理学范畴,现在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是指个人才智、能力与内在涵养,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技能是指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融入团队、善于合作、勇于表达的意识和才智能力的显现。作为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不能技术至上,而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技能和现代公民意识。因为新型工业化时代要求各行业之间、各工种之间必须密切合作,高技能人才必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合技能 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经受实践的检验。毕业生如果能够胜任高技能工作岗位,就说明具备了综合技能。综合技能是经过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素质技能的系统训练后,将三者加以融合,使其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具有1+1+1>3的功效。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设置各个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从学生跨入校门开始就要进行职业熏陶,如开设职业入门指导课,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来校做关于企业文化、能工巧匠事迹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现场、车间,感受工作氛围,开展单项技能训练、技能比武活动等。对中年级学生可进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的训练,开设一些模块课程,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技能高手担任兼职教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主要采取项目教学方式。对于将要顶岗实习的学生,要特别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可通过承接生产任务、模拟生产实训等方式训练其职业能力。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对低年级学生可进行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同时进行职业素质课程训练,在技能方面进行单向动作技能训练。对中年级学生可进行职业模块课程训练,同时进行任务课程训练,在技能方面进行职业素质养成课程训练。对高年级学生可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训练,还可以校办产业为平台,完成具体的生产任务或自主创业。具体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突出动作(操作)技能的培养
设定目标,指导入门 每一项动作技能培养目标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并且可望可及,以使学生对学业充满希望。技能目标可依据生产单位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规范精度要求进行设定。对每项技能应安排一定的入门指导,教会学生操作步骤及动作要领,培养学生自主训练,从而达到目标。如我校工程测量专业的《测量学》课程,原本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在新的教学方案中则被分解为若干个技能模块,其中水准测量的任务是:对闭合回路1km,有地形起伏,需9次倒站,进行图根点水准施测。教学目标是:根据生产单位一般熟练程度的操作人员的标准,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30分钟完成施测。对学生设定的能力目标是:满足精度要求,30分钟优秀,35分钟良好,40分钟合格。
图1 课程体系图
开放设施,自主训练 学校应教会学生学习和练习技能的方法。技能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勤奋练习获得。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设定目标,自由组合训练团队,自主安排练习时间,通过课余的自主训练实现目标。学校的实训场地应对学生开放,学生在实训课时觉得某项技能掌握得不太好,或对某台机器的操作不是很熟练,可以向实训基地提出申请,利用晚自习或者周末时间自己练习,从而提高操练水平。当然,这种做法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将工程测量专业的《测量学》课程分成若干个技能模块,从低年级开始,使学生逐步学会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的操作与使用、数字化成图技术等技能,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仪器室对学生开放,学生技能的获得以自主训练为主。
竞赛考核,动态评价 对学生动作(操作)技能的考核应倡导竞赛考核、动态评价。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按照能力培养路径,在新生进校后,每学期进行一次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认定学生的成绩,如果学生对取得的成绩不满意(如没有获得优秀等级),可以持续训练,可在下一学年申请参加低一年级的技能竞赛,如果竞赛成绩为优秀,则本项技能最终认定成绩为优秀。这样就彻底摒弃了一次考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使学生有盼头、有奔头,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达到优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三)以项目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以项目化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教学或专业课的理论部分,应进行模块化重组,使理论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教师在技能训练时应手把手地教学生,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训练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精度。当学生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陪学生一起反复操练。在实习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项目招标、实地考察,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产学结合,培养模式与毕业岗位对接
学校要建设好校内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三大平台,充分发挥三大平台的优势,提高其利用率。要建立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达到“办校进厂”的效果。要加强校企合作,可“引企入校”,在校园内建立工厂或生产车间。
工学结合的较高层次就是学生能够顶岗实习,直接承担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这要求学生到高年级时基本具备相应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容量和技能操作水平,具有一定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条件允许时,可为其配备师傅。每位师傅所带学生的数量视工作岗位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师傅既可以是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实训教师,也可以是企业外聘技术人员。当学校承接了具体生产任务时,可以签订合同,结成师徒对子,组建项目小组,对学生的理论、方法、实践等各个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参与完整的现场生产活动,从现场概况、施工方案分析和设计到现场生产活动实施,进行全方位训练,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通过产学结合,改革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真正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完美对接,能够使学生真正具备高技能特别是综合技能,完成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1]徐颂陶.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J].教育与职业,2007,(28):7.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
[3]张庆华.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与途径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9):31.
G710
A
1672-5727(2011)01-0134-03
刘建明(1979—),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教研室主任,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技能培养与校企合作。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苏联院办[2008]14号)
王化旭(1978—),男,江苏泗洪人,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讲师,教学科研处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双师”素质培养、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