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存
李德生和绝大多数开国少将一样,一开始和毛泽东没有什么直接接触。他曾经和笔者说过,和毛泽东第一次面对面说话,是在196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李德生作为安徽省的负责人列席了这次大会。
周恩来在会上宣布分组名单,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打断了,问:“哪个叫李德生?”
周恩来介绍:“李德生同志是安徽的省革委会主任,十二军军长。”他向李德生招手:“德生同志,请你站起来。”
李德生已站了起来,向毛泽东敬礼。
毛泽东仔细打量着李德生,笑着说:“不认识你呀,你这个同志。”
在此之前,李德生在大会上也见过毛泽东,但还属于“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的层面。
毛泽东接着又问:“你是哪个地方人啊?”
李德生回答:“我是河南省新县人。”
周恩来插话说:“跟许世友同志是一个县的吧?红四方面军的老家。”
许世友接过去说:“德生同志和我是一个县的。”
毛泽东又问:“李德生同志今年多少岁?”
李德生回答:“52岁。”
毛泽东为什么问李德生多少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后来毛泽东对他的重用,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正在考虑领导干部的“老、中、青”结合问题。
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看安徽的事情办得不错。我们不是通报了他那个整芜湖吗?芜湖整得不错嘛!那个芜湖问题可复杂了。”他转过头来问李德生:“你们是怎么搞的呀?”
李德生没想到毛泽东会在这样的场合向自己提问,他想了一下回答说:“就是大造舆论!”
在特别安静的会场里,李德生回答的这六个字,显得特别响亮。人们都在倾听,想听听他如何继续回答毛泽东的问话。谁知李德生却回答完毕,站在那里。
会场的气氛有些异样。可能是有人觉得,李德生的回答太简单了,有人笑了。
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对这样的回答表示满意,他接过话题说:“是啊,就是要造舆论,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几十年来,就是靠造舆论。不然的话,怎么能拉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搞那么多的队伍。不做群众工作,你没有群众,也就没有军队,没有党,没有无产阶级政权。”
从毛泽东的问话看,我们感觉到,他知道李德生这个人,但还对不上号。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让毛泽东知道了李德生呢?
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不可能知道,未满14岁的李德生参加了红军,从传令兵干起,成为了师交通队的一名班长,还担任了师机关和交通队党支部书记职务。也不可能知道,他家有三位亲属为革命牺牲。
长征途中,毛泽东也不可能知道,李德生曾经被错误处理,是在没有党籍的情况下,经受住了长征的特殊考验,跟着队伍三次穿过草地。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在一二九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在一二九师打的几个硬仗、恶仗中,李德生都有不俗的表现。在响堂铺伏击战中,李德生带领通信连、特务连当“蛇头”,负责堵击日军的运输队,以赢得时间,形成对敌包围圈。在正太路的咽喉狮垴山,李德生带领官兵与日军拼刺刀,“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了敌人”。他还带领团预备队,迂回斜插到敌背后,取得了全连无一人伤亡,配合全团歼敌两个中队大部,缴获2挺机枪、30多支步枪的战绩。在关家垴大战中,李德生带领部队坚守无险可守的阵地,用刺刀、大刀和敌人拼杀,血战到深夜,完成了任务……
毛泽东可能看到过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的新闻《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和配发的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但不可能想到这是三十团团长李德生穿上破棉袄,扎上羊肚毛巾,背上柳条筐,化装成菜农,一行7人进城侦察,在城内地下党配合下,掌握了敌情,随后抽调了82人组成突击队,挥舞着大刀搞奇袭,一举歼灭马坊守敌。
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带领部队一路鏖战,从上党、邯郸、大杨湖等战役战斗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攻克襄阳,飞越长江天堑,进军大西南……他也走上了旅长、师长的指挥岗位,成为刘邓手下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将。毛泽东应该知道,有这样一位战将在执行中央军委赋予二野的战略任务,但仍然不能说毛泽东认识了李德生。
毛泽东当然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作战。但他不一定清楚,在上甘岭作战的后半段,是由李德生统一指挥的。李德生领着队伍上去后,经过调查研究,着重解决了五个问题:一是弹药运输的问题。李德生将运输人员50米分一段,由几个人负责,沿途挖猫耳洞和掩体,利用炮火间隙送弹药,效果很好。二是解决吃饭的问题。打破连队供应伙食方式,在后方掩体里由团统一组织伙食供应,不分昼夜,往前线输送食物,保证官兵有效恢复体力。三是解决野战工事问题。工事基本被炸毁,到处一片虚土,一脚踩下去有膝盖深,没法挖工事。李德生要了1000多个麻袋,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接着,由预备队加紧挖坑道,修战壕,让一线部队积蓄体力作战。并提出挖一米坚石坑道立一次三等功,激励了部队。四是解决通信问题。作战最激烈时,通信线路不知被炸断多少次,接线兵上去一个牺牲一个。李德生要求部队,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上去拉一根新线,并立即用堑壕埋线,这样一路推进一路埋线,保证了指挥通信畅通。五是解决如何用兵。上甘岭面积狭小,敌人炮火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固守阵地,怎么办?九十一团提出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作战方式,借助金城防御战的经验,打坑道战、阵地战。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既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又可以很好地对付敌人的进攻。阵地上只留少量人员,避开敌人炮火的猛烈袭击,等大批敌人拥上阵地时,我军炮火、机枪、手雷又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解决了这五大问题,十二军坚守住了上甘岭,实现了“把敌人消灭在最前沿不准它前进一步”的目的。
毛泽东也一定知道,20世纪60年代在全军广泛推行的郭兴福教学法。他曾经看到了叶剑英给中央军委的报告,称:“郭兴福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毛泽东认可后,郭兴福教学法很快在全军推开。其实,郭兴福这个典型,从发现到形成经验,李德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起初,李德生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采取事先不通知,对部队搞突击检查的办法,让战士翻山越岭之后搞实战性的射击,最先进的连队才打了个“及格”。李德生很着急。他找来这个团二连副连长郭兴福,问:“在深山密林里,刮着狂风,下着暴雨,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向导,你们连能不能夜行百里?”郭答:“根据现在的训练水平,不行。”再问:“在各种距离上,在有效射程内,不论出现什么目标,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举枪就把敌人消灭掉?”郭答:“还是不行!”又问:“在一二百米内,在猛烈的敌火下,你们连的战士能不能勇猛地冲上去?敢不敢同敌人拼刺刀肉搏,最后消灭敌人?”郭答:“不行!”李德生说:“你说的是实话,你要记住: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每一个战士都练出真本领。”
为落实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一定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军队”的指示,李德生带工作组在二连扎了下来,郭兴福教学法由此起步。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训练,郭兴福和他所带的班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较成型的做法。
1961年10月,《军训通讯》出了一期增刊,专门介绍郭兴福教学法,紧紧抓住“一切从实战出发这个首要前提”,扩大发行到连队,予以推广。叶剑英看了增刊后,对郭兴福教学法高度关注。1963年底,在江苏镇江召开了有各大军区、军事院校领导干部参加的现场会。叶剑英于12月24日观看了郭兴福单兵进攻战术作业表演。看完后,叶剑英连声说:“大开眼界!大开脑筋!这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回到北京,就给军委写了报告。
当年我们采访李德生将军时,他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自己在安徽制止武斗,搞革命的大联合,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1967年7月29日,李德生乘专机抵京,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召见。周恩来首先介绍了安徽“文革”开始后的基本情况,说安徽武斗很厉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虽然中央对安徽制定了“九条”、“五条”两个档,但是武斗还是不断升级,党中央决定李德生所在的军立即开赴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并强调这是毛主席亲自决定的。
李德生领命进入安徽后,对立的两派群众组织表示欢迎毛主席派军队来安徽执行“三支两军”工作,但又都有各自的想法,都想得到部队的支持,借助部队的力量压倒对方。
8月8日,李德生刚到安徽的第二天,蕴酿了许久的一场武斗就在合肥市爆发了。李德生立刻带领几十名机关干部和三个连队赶到武斗现场。他们高举着《毛主席语录》,插入武斗的两派中间,组成人墙制止武斗,用高音喇叭宣传政策,冒着被殴打和袭击的危险,辛苦了一夜才平息了一场无谓的流血事件。
接着,李德生想方设法制止武斗。他带领部队通过“卧轨”、“卧路”,然后深入做两派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让全军各级领导都要到两派的各级据点去谈话做工作,并明确表态,严格按照中央“九条”、“五条”两个档办事,对群众组织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绝不手软,绝不含糊。由于李德生做到实事求是,很快稳住了安徽的局面。
9月5日,毛泽东批发了“九五”命令,强调任何人,任何派别不许抢夺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任何组织不准将武器、弹药、装备发给任何组织任何人。已经抢夺的上述物品,一律封存,限期归还。违反此命令者以违犯国法论处。对再有抢枪行为者,部队经劝阻无效时可自卫反击。
军管会迅速将“九五”命令翻印张贴,部队和群众组织都出动宣传车,从早到晚流动广播。部队派出大批武器收缴分队,两天下来就收缴各类枪支3万支、火炮290门以及大量的弹药。并将操纵武斗的头头抓捕,在军管会关押控制起来。安徽收缴武器,制止武斗的情况,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刊发,毛泽东于9月13日批转全国。
正当安徽绝大多数地区形势迅速好转时,1968年6月26日,芜湖却发生了造反派冲击驻地军队的事情,打伤解放军官兵200多人,打死1人,一周内抢走800多支枪,10万发子弹、炮弹,34辆汽车,1套机密海图。驻芜湖某师发来急电,该怎么办?
李德生接到电报后,首先严令部队,绝不准向群众开枪,争取主动。之后,他带着革委会的少数同志和两派的头头赶赴芜湖解决问题。其中一派要求李德生亲自接见他们,而且只要他一个人来,不允许任何人同行。很多同志被这个条件激怒了,也有的同志认为这是个阴谋,要是把人扣下了怎么办?
为了解决问题,李德生毅然“单刀赴会”。他只身一人,踩着造反派从碉堡里放下来的梯子,走进了他们的总部。造反派没想到李德生敢来。李德生能来,造反派的气焰一下子被压下去了。李德生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并做了工作。临行前,他们都说:“我们听李军长的!”第二天,造反派就开始交枪,芜湖问题打开了口子。
事后调查发现,芜湖事件是由几个人在幕后操纵的,他们策动两派共同行动,是有步骤有计划的。第一步,把枪抢光,解除部队武装;第二步,抢砸汽车,使部队失去机动能力;第三步,破坏通信设备,使部队失去联络和指挥工具;最后,把部队赶出芜湖,推翻新建立的革委会,使芜湖陷入无政府状态。6月30日,安徽省革委会召开紧急常委扩大会,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部队负责人,各组织群众代表参加,李德生在会上揭露了芜湖事件的真相,发起政治攻势,声讨这一事件。
7月2日,安徽全省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声讨芜湖事件运动。然后又从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铜陵五个地区,抽调大批军队、地方人员,组成军、干、群宣传队,到芜湖纠正当地错误做法。接着又在省报接连发表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派性的社论,《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进行了转载和转播。这些措施立即产生了巨大威力,芜湖的形势迅速改观。
1973年,李德生(右一)陪同毛泽东会见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阮友寿。
趁着安徽全省局面稳定,李德生开始大力抓经济。先是狠抓了干部解放工作,在“文革”期间被打倒和靠边站的干部,省里权限内的基本都解放出来,放到经济工作岗位上组织农业生产。接着,重点抓了合肥铁厂、马鞍山钢铁厂、铜陵铜矿、安徽纺织厂、安庆石油化工厂等大型企业的生产。从1969年起,安徽经济逐年呈上升趋势,每年增加10%左右。
1969年4月,李德生作为安徽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共九大。不久,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在宣布选举结果时,李德生再次被毛泽东“点名”。当念到李德生的名字时,毛泽东说:“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周恩来示意李德生站起来,还让他脱下帽子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又问:“你多大年纪了?”
李德生回答:“53岁。”
毛泽东重复了几遍:53岁,53岁……
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德生在安徽接到周恩来的电话:“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工作。”
李德生感到太突然了,他说:“总理啊,我长期在军队工作,经验不多,水平不高,比较适合在下面工作。建议中央考虑,我是不是仍然在安徽工作好一些。”
周恩来说:“这是中央决定了的。请你安排一下工作,尽快到北京来。”接着,周恩来又叮咛一句:“来之前,给中央办公厅打个电话,他们会安排飞机去接你。”
7月28日,李德生赶到北京。下午3点,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李德生:“德生同志,毛主席、党中央决定你到中央来工作。从现在起,你将参加中央政治局的活动,除了党的工作以外,还有军队和政府的工作。现在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你主要是在军委工作呢,还是主要在国务院工作?”
李德生干工作喜欢找有挑战性的,听周恩来说,仗十年也打不起来,而在安徽抓经济工作刚刚开始,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表示:“我在部队时间长了,愿意干地方的事。”
大概周恩来没有想到李德生会这样回答,稍停一下,说:“中央已经决定了,你除了参加政治局活动外,还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活动,同时仍然兼着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和野战军的职务。”
周恩来向李德生介绍了中央政治局活动的特点和参加活动的要求,介绍了国务院业务组和军委办事组的有关情况和工作,鼓励他大胆工作。
周恩来还以他惯有的细致问了李德生带了几个工作人员来北京,什么时候搬家。李德生向周恩来提出:“我从安徽来的时候很仓促,很多事情没有具体交代,整个工作也要部署一下,可不可以回去几天?”周恩来说:“准你一个月的假,回去安排一下,事情办完了,很快就回来。”
李德生安排好安徽的工作回到北京后不久,周恩来通知他,毛主席要接见。于是,李德生跟随周恩来到了中南海。
毛泽东穿着睡衣正在看书,周恩来向他报告:“主席,德生同志来了。”毛泽东放下手里的书,和李德生握手,笑着说:李——德——生,李德生,我也叫李德生(得胜)啊。
几个人都笑了。转战陕北时,毛泽东曾经化名李得胜,用湖南话说,“李德生”和“李得胜”是相同的——这也是后来人们传说的,李德生受到毛泽东关注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示意他们坐下。这时,李德生的心情有些紧张,毛泽东似乎觉察到了这一点。他随手拿起周恩来放在桌子上的老花镜戴了一下,问李德生:“你是不是也要戴眼镜了呀?”
这一问,让李德生心情放松了下来,自然地说:“看书的时候,也要戴花镜了。”
毛泽东接着说:“你是十二军的,是南京军区的。可是我了解你,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至于通过谁了解的,毛泽东没有说,李德生也不知道。
紧接着,毛泽东开始了“颇具毛泽东特色”的谈话,表面看海阔天空,实际上含有深意。
慢慢地,话题转到了现实。
“安徽现在形势如何?”毛泽东问。
李德生汇报:“现在正在贯彻九大团结、胜利的精神,巩固大联合、三结合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准备更好地抓革命、促生产,抓紧改变革命老区和皖北农村的贫困面貌。”
毛泽东问:“你们准备怎么抓?”
李德生说:“现在老区和农业地区比较穷,生产的东西运不出来,工业品运不进去。我们打算在大别山修一条公路,在皖北地区修一条铁路。”
毛泽东很感兴趣,说:“是啊,如果群众没有饭吃,就要起来造反呢。”
接着,毛泽东开始问李德生的读书情况。李德生回答:“主席,我文化程度不高,除了学文化,就是读一些军事理论方面的书。”
毛泽东说:“你打了好多仗,但是光读军事书籍不行,还应该读点历史、文艺、科技方面的书。你看过《红楼梦》吧?”
李德生回答:“看过,只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从头到尾完整地看一遍。”
毛泽东叮嘱:“要读《红楼梦》,要把它当历史读。我是读了五遍才能开讲的。”
接着,毛泽东又提出,《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看。“《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我喜欢看这本书。看一遍不行,要看五遍。”
之后,周恩来谈对李德生的工作安排,明确他“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李德生说:“总理,我感到职务太多,担子太重,担心干不下来,安徽省和南京军区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免掉?”
毛泽东把手一挥说:“不要免,一个也不要免。南京的不要免,安徽的也不要免。”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们不能妄加猜测。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有深意的。
周恩来鼓励说:“德生同志,就按主席的指示,大胆地工作。”
毛泽东具体指示说:“你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此后,李德生就按照这三个“三分之一”,开始了他的一段特殊政治生活。
1971年9月12日下午,毛泽东结束南巡,返回北京。专列到达丰台时,他下令停车,要中央办公厅通知李德生、纪登奎、吴德、吴忠到火车上谈话。
毛泽东在火车上对李德生、纪登奎、吴德、吴忠等人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人多、枪多代替不了正确路线。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会丢掉。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毛泽东打着手势解释说:“什么是纲?你们会打鱼吗?纲就是网上那根绳子,目就是渔网上一个个的眼。你们讲的那个目,三天也讲不完。今天是讲纲。我们中国党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
毛泽东在讲了历史上的一些情况后说:“我们党五十年的经验,中国人不喜欢分裂。”
毛泽东说:“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五个常委隐瞒了三个,一点气都不透。来了个突然袭击,出简报煽风点火。这样搞总是有个目的嘛。地下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天才’。”
毛泽东说:“我那个文章(指《我的一点意见》)是找了一些人谈话,作了一点调查研究,是第九天才写的。天才问题是理论问题,他们搞唯心论。我并不是不要说天才,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靠集体智慧。”
毛泽东接着说:“我同林彪同志谈过,他有些话说得不妥嘛。你说欧洲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天才,不符合事实嘛!马克思、恩格斯是同时代的人。到列宁、斯大林一百年都不到。怎么说几百年出一个呢?中国有陈胜、吴广、洪秀全、孙中山,怎么能说几千年出一个天才?”
毛泽东说:“什么‘顶峰’啦,‘一句顶一万句’啦,你说过头了嘛。一句话就是一句话,怎么能顶一万句。不设国家主席,我不当国家主席,我讲了六次,一次就算是讲了一句,是六万句,他们都不听,半句也不顶,等于零。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和领导的,林亲自指挥的,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嘛。什么‘大树特树’,名曰树我,不知树谁人,说穿了是树他自己。”
毛泽东说:“干部大多数是好的,犯了错误要批评,做好工作要表扬,但不能吹捧。二十几岁的人捧为天才,这没有好处。犯错误的人允许改正错误。发表声明是容易的,无非是写在纸上,讲在口头上,问题在于实践他的申明,改正错误。这些人最没有勇气,收场那么快。为什么那股妖风只刮三天,就不刮了?你有理为什么收回?说明他们心虚。”
毛泽东说:“我那里有石头,抓起来就打。在庐山陈伯达搞的那个骗了不少人的资料(指《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是一块石头。三十八军报告是一块石头。以后又有刘子厚的检讨,还有军委开了那么长的会根本不批陈,我加了批语,这是甩石头。”
毛泽东说庐山的事还没有完结,黑手不止陈伯达一个,还有黑手。并直接对李德生说:“他们在庐山搞的那个材料,你向他们要,一年要三次,‘你们那个宝贝(指《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为什么不给我’,看他们怎么说。”
庐山会议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斗争。一方是陈伯达和军委办事组的人,另一方是张春桥、江青等人,特别是分组讨论时发生了吴法宪和张春桥大吵的局面。当时李德生不在这个组,军委办事组的人都看到了陈伯达整理的《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唯独没有给李德生。
在庐山的时候,毛泽东就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当时就对李德生说:“你向他们要呀!一次不给再要一次。”当然,这是毛泽东的政治幽默。
……
最后,毛泽东单独给李德生交代了一项任务,从驻河北的某军调一个师到南口——作为战将的李德生隐约感到,毛泽东已经估计到可能“有变”,要防止发生大的变故,这对李德生是莫大的信任。
李德生驱车回到军区,立即布置调动部队。匆匆吃了几口饭,就赶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周恩来主持的讨论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
会议开到晚上10点多,突然,工作人员把周恩来请了出去。政治局的人都在那里等。午夜12点,周恩来把李德生叫到电话间,说林彪要乘飞机跑,要李德生立即到空军指挥室坐镇。
李德生立即赶到空军,担任值班的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副参谋长白云接他进了作战值班室。李德生立刻将在天安门参加国庆阅兵排练的空军参谋长梁璞找来,空军政委王辉球也赶来了。这时,标图板上显示256号三叉戟飞机正在向北飞行,已经过了承德,到了内蒙古上空。李德生立即向周恩来报告。
周恩来要与空军作战室的调度员讲话,要求用无线电呼叫256号飞机。调度员说飞机上能听到呼叫,但不回答。周恩来说:“那就请你向256号飞机发出呼号,希望他们飞回来,不论在北京东郊机场或西郊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到机场去接。”
这时,梁璞认为飞机情况异常,说:“第一,飞的不是国际航线;第二,方向往北,马上要出国境到蒙古了;第三,飞的是低空。”
李德生请示要不要拦截。周恩来说吴法宪也请示过,毛主席说,林彪是我们党的副主席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要阻拦,让他飞吧。周恩来还说,林彪是党中央副主席,把他打下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之后,周恩来又让李德生查清256号飞机起飞时带了多少油。李德生经过调查和计算后,向周恩来作了汇告,并断定这架飞机飞不到乌兰巴托。
接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下了禁空令,派陆军进驻全国所有的军用、民用机场,任何飞机不得起飞。
这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把电话打到空军作战值班室,对李德生说:“李德生同志,你一定要好好保卫党中央、毛主席。”
凌晨3时15分,沙河机场报告起飞了一架直升机,正向张家口飞去。李德生后来才知道是周宇驰出示了林彪的手令,调度室只好让直升机上天。
李德生立刻让梁璞命令起飞8架歼-6飞机拦截直升机,直升机在怀柔县迫降。周宇驰杀死飞行员陈修文后自杀。同逃的李伟信朝天开枪,没有自杀,被民兵擒获。
这时,周恩来向各大军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领导打电话通报情况,讲得含蓄而清楚。
9月14日下午2点,周恩来接到驻蒙使馆发来的电报,让秘书念,当听到256号三叉戟飞机于13日凌晨2时30分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机上8男1女全部死亡时,连声说:“啊,摔死了!摔死了!”
9月15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同政治局成员举杯庆贺。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清除了党、军队、人民的一大祸害。并当场宣布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暂时不参加政治局的活动,集中精力检查自己的问题,揭发、交代林彪的罪行。
李德生带领工作组又查获了大量的材料,案件有了重大发现,发现了一个本子里面恶毒攻击毛泽东、准备发动政变的内容。李德生赶紧派人提审知情人李伟信,李伟信说明这就是《“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于新野在1971年3月下旬在上海拟定的政变纲领。李德生把原件和李伟信的交代材料很快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转呈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认为收集到的林彪罪行材料中,这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件,要求立即“印发给政治局各同志阅”。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对毛泽东的选人用人应当怎样评价,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但从现在披露的材料看,他的确在考虑事业由什么样的人接续下去。他在南巡谈话中曾经说过要用李德生、纪登奎、华国锋这样的人。
1973年春,在筹备召开中共十大时,政治局开会讨论提名党的主席、副主席人选。
毛泽东说:“主席谁来当啊?”
政治局委员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主席来当。”
毛泽东说:“小平同志说,有的老同志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以当顾问。我看可以组织一个中央顾问委员会,我来当主席。但我还是要管的,不仅‘顾’,而且‘问’。”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毛泽东的这个提议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们纷纷发言,不赞成毛泽东的这个提议。毛泽东说:“你们都不赞成,我只好还做主席,鞠躬尽瘁。”
毛泽东又说:“谁来当副主席?”
周恩来详细汇报了政治局开会酝酿的情况,毛泽东听完,伸出手指头说:“我看,恩来算一个,洪文算一个。”周恩来汇报说,有人对王洪文有些看法,毛泽东说:“他当过农民,当过兵,还当过工人,算个儿童团,不能看不起儿童团。”
毛泽东继续往下说:“康老(指康生)算一个,剑英算一个。”
毛泽东沉思了一下说:“我看,现在的候选人里面,有老的,有青的,还没有中的!我们不是讲老、中、青三结合吗?我们也应当老、中、青三结合啊!”
按照那个时候的说法,40岁以下为青年,40岁以上、60岁以下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毛泽东、周恩来、康生、叶剑英都属于老年了,王洪文属于青年。
毛泽东的话,让在场的很多人有了想法,比如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
这时,毛泽东又开口说:“这个‘中’,我的意见是从军队里面选。”这实际上就把江青、张春桥等人排除在外了。
周恩来发言说:“同意主席的意见,建议李德生同志作为一位候选人。他是军队的,年龄五十七岁。”
毛泽东说:“可以。”
在场的李德生没有一点精神准备。他赶紧站起来说:“我不合适。资历和水平、能力都不够。”
毛泽东看着李德生。李德生有点紧张,说:“从我们党内来说,李先念同志可以作为党的副主席人选。”
李先念就坐在李德生旁边,他拉拉李德生说,主席都表态了,你不要再说了。
8月30日,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