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传伟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
徐传伟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222006)
水针;穴,足三里;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为“哕”,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长时间呃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危害,妨碍谈话、进食、呼吸、睡眠。笔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报道如下。
符合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1]的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和胃复安组,每组30例。氯丙嗪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9)岁;平均病程(59±15)d。胃复安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9)岁;平均病程(61±1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取双侧足三里穴,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 mL注射器及5号针头抽吸氯丙嗪注射液50 mg,直刺穴位,快速进针于皮下,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时,经回抽无回血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1 mL。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屏住呼吸片刻,后分次缓缓呼出,反复数次。每天1次, 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注射液采用胃复安注射液20 mg,取穴、操作、疗程同氯丙嗪组。
治愈 呃逆消失,愈后2星期无复发。
有效 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愈2星期内偶有复发。
无效 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结果显示,氯丙嗪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胃复安组比较(<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氯丙嗪组治疗顽固性呃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胃复安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胃复安组比较1)<0.05
中医学认为呃逆为胃气上升、气机紊乱而成,胃虚、膈热、肾气虚损、阴火上冲等原因皆可引发呃逆。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足三里,五行属土,土载万物,是健脾胃、补益强身的主穴。针刺足三里具有健脾和中、止呕降逆的功能。同时现代医学证实,针刺信息可直接到达脊髓、脑干直至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并由此中转与内脏各器官的联系[2]。但针刺后临床止逆持续时间较短。
氯丙嗪为临床上常用镇静解痉药,具有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及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而胃复安能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应区和脑干的网状结构,使呕吐中枢受抑制,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因而有中枢性止呃逆作用;另外胃复安还有促进胃运动功能,加强胃内容物排空,利于胃内压降低,减轻对横膈的刺激,有利于胃功能的调节,减少胃传向中枢的不良刺激。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腧穴的功效与药物的作用结合。药物注射穴位后,对穴位可产生一个较长的持续的物理刺激,增强并延续针刺和药物的效能,起到针、药、穴的协同作用。本文两组患者均采用穴位注射足三里,但氯丙嗪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胃复安组,提示氯丙嗪注射足三里对顽固性呃逆有显著效果。
[1] 严艳.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4, 8(19):3887.
[2] 王玉珍.山莨蓉碱穴位注射治疗肺癌引起的顽固性呃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10):763.
2011-04-25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697
1005-0957(2011)10-0697-01
徐传伟(1982 - ),男,医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