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光耀,张志君,沙 喜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上海201800)
陈旧性肛裂表现为肛管裂口溃疡,不易愈合,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剧烈,又称为肛管慢性溃疡。我们用特型小针刀(直径只有1.1mm、斜刃刀)治疗陈旧性肛裂可有效减轻术后出血、疼痛,缓解高肛管静息压(ARP)等,现报告如下。
共76例,均为2010年7月~2011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男16例,女22例;年龄16~74岁,平均(36.8±1.5)岁;病程1 ~13 年,平均(7.7±2.1)年;术前肛管静息压(20.4 ±1.94)kPa。对照组男 19例,女19例;年龄17~75岁,平均(35.9±1.8)岁;病程1~16年,平均(8.4 ±2.5)年;术前肛管静息压(21.3 ±1.65)kPa。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术前术前肛管静息压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采用特型小针刀对侧切术。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静麻下肛内指诊并适度扩肛,感觉到肛管皮下环状纤维索带阻碍进一步扩张。左手食指伸入肛内摸清齿线及内括约肌下端,在左手食指引导下,右手持特型小针刀在截石位5点距肛缘2cm处刺入,刀刃与肛门呈平行状,针刀于皮下进入括约肌间沟后缓慢进刀至齿线处,旋转针刀90°刀刃向内,切割数刀以松解内括约肌痉挛纤维索带,左手食指有明显松弛感为度,注意切勿刺破肛管皮肤黏膜,以免造成感染。内括约肌下缘松解后,左手食指有明显松弛感,并可在切口处触及“∧”形凹陷,此时即可退出针刀,用3-0丝线缝合该处,再于截石位7点用特型小针刀向外松解外括约肌皮下部,术后压迫止血3~5min。再次扩肛以容纳3~4指。
对照组:采用按照侧方内括约肌切开术。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静麻下肛内指诊并适度扩肛,感觉到肛管皮下环状纤维索带阻碍进一步扩张。于截石位5点或7点距肛缘3cm处作放射状切口,弯血管钳钝性分离并挑切外括约肌皮下部,顺向肛门切断内括约肌痉挛纤维索带。再次扩肛以容纳3~4指,创面开放,彻底止血。
治愈:症状消失,裂口愈合。好转:症状改善,裂口或创面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裂口无变化。
统计数据用SPSS13.0软件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两组疗效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术后症状、ARP总分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术后症状、ARP总分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出血(分) 疼痛(分) 肛门失禁(分) ARP(kPa) 平均住院时间(d)治疗组 3.92±1.31△ 4.39±1.08△ 4.97±1.15 11.8±2.22△ 7.63±1.76△对照组 6.55 ±1.27 6.12 ±1.16 6.51 ±1.53 14.6 ±3.28 10.13 ±1.48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上皮过度伸展造成的肛门上皮纵行全层裂开,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溃疡的病症[1]。干粗硬的粪便通过时产生的扩张牵拉导致肛门截石位6点及12点两处肛管括约肌出现裂口。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得知肛裂患者肛管静息压高于正常人。
特型小针刀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优点及注意事项为:①切口选择。即将切口选择在截石位5、7点,形成一对侧切口,开放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疗效优于肛裂切除加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且愈合时间明显缩短。②双层切断。即一侧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另一侧用特型小针刀向外松解外括约肌皮下部,目的一是松解降低肛管压力;二是尽量保留原肛管皮肤的连续
性,三是有效避免术后肛门锁眼畸形的发生。③内括约肌切开长度的掌控。摸到括约肌间沟,用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应掌握内括约肌近端切开高度不要超过肛裂高度,如掌控不好会影响术后愈合和肛门失禁发生率,但切断肌肉不够完全,则易出血。杨建芳等[2]采用小针刀治疗慢性肛裂,取得良好的效果。④闭式缝合。目的一是止血、二是防止假性愈合、避免二次手术。⑤两次扩肛。术前为适度扩肛,术闭后扩肛则以容纳3~4指为度,顺序不可颠倒,目的是保护大部分肌纤维的完整性、减少肛裂再次发生。
[1]张东铭.盆底与肛肠病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96.
[2]杨建芳,王燕君,常淑娴.小针刀加美蓝注射治疗陈旧性肛裂852例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