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忒”辨

2011-06-07 06:07杨卫和
关键词:英雄传现代汉语副词

杨卫和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太”、“忒”是近代汉语相当常用的两个程度副词,其用法及意义有同有异。一般的辞书只看出它们相同的一面,而没有仔细考察它们用法的差异,因而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太”释“忒”,不符合这两个词的实际运用情况;在古籍整理出版中,甚而有一律改“忒”为“太”的做法。不符合古籍整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弄清楚这两个词的源流、异同很有必要。

先列举几种权威辞书对“太”、“忒”的注释:

辞源:

太(三)过分。《苟子·非十二子》:“淫太而用之……是天下之所弃也。”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十三《新婚别》:“暮昏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忒(二)太,过甚。宋·杨万里《诚斋集》三七《题张垣夫腴庄图诗》之二:“不分腴庄最无赖,一时奄有忒伤廉。”

汉语大字典:

太⑤副词。1.表示程度过分,相当于“甚”。《广韵·泰韵》:“太,甚也。”《论语·雍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忒(一) ⑤tè副词。太;过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心部》:“忒之引甲为己甚,俗语用之。或曰大,他佐切,或曰太,或曰忒。俗语曰忒杀。”章炳麟《新方言·释词》:“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宋杨万里《题张垣夫腴庄园》:“不分腴庄最无赖,一时奄有忒伤廉”。金·董解六《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整整齐齐忒稔色”。《儒林外史》第五回:“论起来,这件事你汤老爷也忒孟浪了些。”

忒(二)tuī。方言。太,如:人忒多,风忒大。

辞海·语词分册:

太①过于。杜甫《新婚别》诗:“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忒②太;过甚。《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夫人忒虑过,小生空妄想。”

从行文上看,三部辞书都认为副词“忒”等于“太”:过于,过甚。然而,无论是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大量实例表明,“忒”不等于“太”,很多语境中不能互换,其意义也不是“过于,过甚”所能概括的。

“太”作程度副词起源很早,先秦典籍中已有用例,不过常写作“大”。《汉语大字典》所引《论语》一例,有的版本就作“大”。又《诗经》和《荀子》中也有例子,均作“大”:

1.彼谮人者,亦已大甚。(《诗经·小雅·苍伯》)

2.杀大早,朝大晚,非礼也。(《荀子·大略》)

这里的“太(大)”都可译为“过于”,也就是《现代汉语词典》所列“太”作副词时的第一种意义:a)表示程度过分。而该词典所列的“太”作副词时的另两种意义:b)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c)很(用于否定)。在整个古代汉语时期以及近代汉语中似乎并没有发展起来。我们考察《战国策》、《史记》、《世说新语》、《十六国春秋》等著作中“太”的用例,无一例外,如:

3.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战国策·秦一》)。

4.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5.(挚瞻)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来三十,己为万石,亦太蚤。”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己为太老。”(《世说新语·言语》)

6.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已太过。”(《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

虽然在元曲、《红楼梦》中有下面的例句:

7.据着居士这等阴骘太重,必然增福延寿也。(《元曲选·来生债》第一折)

8.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元曲选外编·裴度还带》第三折)

9.皆因你阴骘太重,今日转祸为福也。(《元曲选外编·裴度还带》第四折)

10.掷柳迁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元曲选外编·庄周梦》第二折)

11.奶奶说的太尽情了,我也乐了,再喝钟好酒。(《红楼梦》第十六回)

这些“太”似乎适用于《现代汉清词典》所列“太”作副词时的第二个意义,但是一则这种例子极为少见,在《元曲选》、《元曲选外编》中“太”的三十来个用例中唯此四例(例7、8、9语境完全一样),《红楼梦》的一百二十余个“太”的用例中唯此一例,有孤证之嫌;二则这些例子中的“太”与现代汉语里“太好了”“太美了”之类在表赞叹之意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而且《红楼梦》已属于现代汉语的范畴,所以恐怕还不能说在近代汉语里“太”已有了《现代汉语词典》所举的“太b”的义项。

有学者认为,“忒”这个程度副词从宋代开始用。确实,我们所找到的最早的例子只能追溯到北宋,但频率不高。金元以后直到明末,它得到广泛运用,其意义及用法主要有两项:

(一)表示程度过分,多用于不如意的事情。例如:

12.是人惊怪,冤我忒撋就。(宋·黄庭坚《归田乐引》)

13.奈东风忒冷,红绡单薄。(蒋捷词)

14.后人求之太深,说得忒夹细了。(《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15.忒昏沉,忒粗鲁,没掂三,没思虑,可来慕古。(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16.你则是忒现新,忒忘昏。(《元曲选一救风尘》第三折)

17.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西游记》第三回)

18.宝玉,你忒婆婆妈妈的了。(《红楼梦》第十一回)

这些例句中的“忒”有的表示程度过分,和“太”a)意义一样,可以互换,如例17、18;有的表示程度极高,而非过分,可译为“特别、格外”这一用法与“太”a)不同;它用于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而非赞叹,又与太b)不同,所以这些个“忒”不能与“太”互换,如例13、15、16。

(二)表示程度极高,用于赞叹,例如:

19.忒高才,经济地、战争场。(辛弃疾《稼轩长短句·最高楼·用韵答赵晋臣敷文》)

20.姐姐为人是稔色,张生做事忒通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21.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忒聪明,忒敬思,忒风流,忒浪子。(《元曲选·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22.真个忒英雄,果然多猛壮。(《西游记》第四十一回)

23.中军帐号令忒奇妙。( 清·李渔《四声猿》第十三出)

24.要提起人家大师傅来,忒好咧!( 清·文康《儿女英雄》雄第七回)

25.岂但识字,字儿忒深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这些例句中的“忒”除例24、25外,都应释为“特别、格外”,不可与“太”互换。而《儿女英雄传》出现得比《红楼梦》还晚,小说中的对话,已十分接近现代汉语,请注意这两例都带上了语气词,而现代汉语的“太” a)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句末常带语气词“了”,不带“了”一般不能单独成句。

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认为,“忒”是“太”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太”的音转而成的,也许是从“特”发展而来的。我们不同意“忒”由“太”音转而成,因为二者的读音及意义相差都比较大(依据《广韵》,太:他盖切,去泰透,月部;忒:他德切,入德透,职部,韵母及声调都不同),而极有可能是从“特发展而来的”。这有三方面的证据:(一)在近代汉语里,“忒”、“特”读音相同(《广韵》:特,徒得切,入德定,职部),(二)从古到今,这两个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可以互换:

24.此二花特芳香者,缘自胡国移至,不随水土而变,与夫橘北为枳异矣。(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25.恺之图写特妙。(《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巧异》注引《续晋阳秋》)

26.我将它特小看。(《元曲选外编·存孝打虎》第二折)

27.我们奶奶说: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红楼梦》第九十回)

28.连我也觉得特没劲。(王朔《永失我爱》)

29.这人忒没劲。(王朔 《我是狼》)

(三)自从程度副词“忒”用开之后,“特”在近代汉语中已趋于消亡。《元曲选》、《西游记》、《红楼梦》前八十回,《儿女英雄传》中一例未见,只在《元曲选外编》、(二例)《四声猿》(二例)、《红楼梦》后四十回(二例)等作品中出现过一些零星的例句,而在宋代以前它本来是相当常见的(《世说新语》中有六例,《十六国春秋》中有七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就是因为“忒”取代了“特”的意义和用法。证之以现代汉语北京话两个词的出现环境,更可以看出二者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代汉语的程度副词“忒”涵盖了“特”的用法及意义,又分担了“太”的一部分意义及用法(“太”、“忒”、“特”都表示程度高,本来就有重合的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近代汉语相当长的时间里,三个词的使用频率以“忒”最高,“太”次之,“特”最低,现将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中这三个词的出现次数作一个粗略统计列表如下,以便说明问题: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在金、元、明时期,“忒”的使用次数远远大于“太”和“特”,而到了清代,“太”的使用频率又超过了“忒”。(《儿女英雄传》是一个例外,这也许与作家的语言习惯有关,但既使如此,“太”与“忒”的比例也远远大于金、元、明时期的作品)。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太”、“忒”的比例已接近于10∶1,考虑到“忒”、“特”主要在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里使用,而曹雪芹的语言习得及成熟期(1至13岁前)都生活在南方,他不用“特”,使用“忒”的次数比高鹗及文康少得多,就很容易理解了。

太忒特 (金)董西厢 0120 (元)元曲选25158 0 元曲选外编12412 (明)西游记13560 四声猿2192 牡丹亭1200 燕子笺4110 (清)桃花扇1320 长生殿840 红楼梦第八十回112120 后四十回40142 儿女英雄传9100

(注:这个统计并非绝对准确,但不影响三者大的比例,另外,戏曲是曲文、宾的一起统计的,若分开统计,百分比会有不同,但大体情况未变。如在《元曲选》曲文中,“太”出现8次,“忒”出现115次;宾白中“太”出现17次,“忒”出现43次。)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清)文康.儿女英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6](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英雄传现代汉语副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射貂英雄传
张志民作品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吕梁要再续“英雄传”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