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文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 154002)
草食动物散放饲养和繁殖
裴 文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 154002)
草食动物散放饲养,目前在全国各地动物园较为普遍。由于各地动物园所处地域不同,散养环境条件不同,在散养效果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在草食动物的饲养方式上,坚持了散放散养,充分利用散放区丰富的植被资源,为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奠定了基础。草食动物散放区经过3年的运营,在动物的饲养、繁殖、抗病能力、展出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目的。
草食动物散放区坐落在公园南侧,南北长300 m,东西宽200 m,占地面积6万m2。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植被丰富,草地覆盖率90%以上。树木主要以落叶松人工林为主,树龄在40余年左右,共1 458棵,其它树种有糖槭、榆树、柳树等792棵。地被草种主要是稗草,以及少量的蓟、藜、三叶草、车前子、蒲公英等杂草。在散放区中部有一天然池塘,面积近60 m2,水源来自于地下,水质良好,可供动物饮用和水浴,而且冬季冻层薄,不影响动物冬季饮水的需要。池塘还在散放区内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溪流,沿着散放区内的地势由东向西流出园外,这也是该池塘冬季冰层薄和确保水质优良的主要原因。草食动物散放区整体外围采用的是直径16 mm铁筋围成的通透式护栏,高2.5 m。散放区内动物舍和运动场围栏均采用木质结构,另有两处茅草舍。动物舍主要用于散放区内特定动物的圈养和发情期内富有攻击性雄鹿,以及外引草食动物临时隔离圈养使用。散放区内动物舍的造型新颖独特,在设计上打破常规,运用了与野生环境条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散放区内游客行走路径选用的是大理石碎块和卵石铺设的小道,宽2 m,长980 m,整个游览路径呈环形。散放区设主门一个,并设有二道门作为缓冲,另一个门设在东侧,作为工作用门,均为木质结构。为烘托散放区的散放效果,分别在不同的位置设置大型玻璃钢雕塑长颈鹿、袋鼠、斑马等作品。
水源山公园成立之初,草食动物大部分由外地引进。
表1 散放区动物种类和饲养方式
散放区内动物饲养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以豆粕、玉米面、麦麸混合精料为主,并配给胡萝卜、白菜等。草料供给为豆荚,为保证动物对豆荚的需要,公园每年秋季都要大量储备。
精料常年供给,蔬菜类饲料的供给主要随季节的变化适当调整。混合精料的适口性比较好,而未采用颗粒饲料,在这方面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尝试。由于区内动物的散放饲养,对人工提供饲料的自由采食,以及散放区内丰富的草源和鲜绿树叶的供给,为动物提供了天然的饲料补充,确保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全面需求。动物对于草料、豆荚的摄取主要在冬春两季,夏秋两季相对要少一些。
表2 散放区内动物饲料
散放区内除圈养动物外,共设有6个投食点。动物在投喂时间内会习惯性地到固定投食点去采食精料和蔬菜。动物饮水主要以池塘水源为主,同时饲养员按时到散放区内6个固定饮水槽内送水。另外,在饲养方式上,由于骆驼、矮马特别喜欢抢食精料、蔬菜,鹿群不敢靠前,影响了采食,所以对骆驼、矮马采用圈养单独供料。
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草食动物采取散放的方式进行饲养,达到既能让动物较舒适地生存,又能让游人有置身大自然的感受。圈养草食动物常年无青绿饲料,只能提供羊草、苜蓿等青干草饲料,水分少,粗纤维多,营养不均衡,而且苜蓿的青干草饲料可食部分只有50%~70%,这样增加了饲料成本;散放情况下,动物可以自由采食青草,青草口感好,水分含量高,能量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这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使得动物营养均衡。
圈养情况下,由于运动量不足,动物体能差,一般1只公鹿和2只母鹿混养,1年最多繁殖2只鹿。散放情况下,动物活动空间大,运动量增加,使心、肺等器官以及循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动物体能,延长繁殖年限;运动还会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性欲,1只公鹿可与多只母鹿进行交配,提高了繁殖率。
圈养情况下,由于空间小,打扫卫生时会对鹿群产生惊扰,怀孕母鹿和刚出生的小鹿为自保会发生乱跑乱撞情况,导致流产或死亡,而散放情况下发生此类情况的机率很小。
长期舍饲的动物缺乏运动、体弱或肥胖、缺乏青绿饲料及矿物质,这样极易引起原发性阵缩减弱,发生产力性难产。还会致使产后子宫收缩无力、胎衣不下,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发情延迟及不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散放情况下,动物体能好,难产机率小,一般无死胎、弱胎,幼子较健康,成活率高。我园2009年开始将4对梅花鹿和2对马鹿分别进行圈养,其余的4只雄性梅花鹿、6只雌性梅花鹿和2对马鹿继续散放。第2年,圈养梅花鹿繁殖4只(其中有1只为死胎)、成活3只,繁殖率为100%、成活率为75%;散放梅花鹿繁殖6只、成活6只,繁殖率、成活率均为100%。圈养马鹿繁殖1只、成活1只,繁殖率为50%、成活率为100%;散放马鹿繁殖2只、成活2只,繁殖率成活率均为100%。这证明了动物散放饲养可以提高繁殖率和成活率。
草食动物的蹄对保持动物体形至关重要。散放情况下,地面粗糙,有碎石,可供其磨蹄。圈养情况下,鹿蹄会长长,必须经常修蹄,修蹄时需要麻醉保定,加以修整,麻醉会对动物机体造成伤害,影响繁殖。
开园初期,散放区内的动物全部采用散放饲养。引进动物的种类不同,个体差异较大,但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喜食青绿树叶和青草。同时,对散放区内树皮大量啃食,而且这些动物对植被资源和树木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造成一定区域内的草地退化,特别赶上旱季,草地退化程度尤其严重。原因有两个,一是散放区内的动物喜欢结群活动,比较集中,专门在一定范围内啃食青草,特别是体型较大的鹿,采食量大,有时连根拔起,对草地的破坏非常严重;二是体型较高大的鹿喜欢啃食树皮,造成树皮环剥,导
致树木枯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在散放区内由东到西设置隔离网,将散放区一分为二,将个体较大的鹿调整到南部较大的区域活动。该区域内的树木主要为阔叶树和少量的落叶松,树干全部外包高为2 m的铁皮。隔离网北侧主要是黇鹿和少量个体较小的或温顺的梅花鹿,对植被和树木没有破坏性。第二,经常性地在散放区内播撒草籽,以修补草地退化部分。但是有一点,鹿群隔离饲养要考虑好鹿的雌雄搭配,不要因此而影响鹿的繁殖。尽管我们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散放区内鹿的繁殖量如果过大,就会引起过度啃食,势必会造成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说,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草食动物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多余的鹿要定期输出,对外交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散放区内的植物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长期加以利用。
要根据公园的自身条件,选择植被丰富的区域,要求尽可能地与野生环境条件相似,以突出草食动物散放的特点。选址还要考虑周边情况,尽量选择僻静、远离闹市区、菜市场的地方建设。因为闹市区特别是菜市场经营使用的塑料方便袋很容易随风刮进散放区内被鹿吃掉,引起反刍障碍,造成死亡。
草食动物散放区引进的动物大部分是由圈养条件下进入散放饲养的,动物对散放饲养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动物引进后且不可盲目提早开园,否则容易造成动物惊吓、奔跑、冲撞死亡。要控制游人量,让动物逐渐适应。
动物发情期内饲养员要加强自身保护意识,注意躲避发情的雄鹿的攻击,要保证二人以上操作。动物散放饲养还存在一个不利因素,就是动物在发情期内存在近亲交配和异种交配的现象,容易造成动物品种退化。如果隔离单独饲养,一是圈舍数量不够、操作困难外,另外也失去了散放饲养的意义。此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S856
B
1005-2739(2011)06-0034-03
2011-08-17
裴文(1966-),男,本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