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如福,赵连彬
(辽宁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辽宁大石桥 115100)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西侧,辽河下游东岸。东与岫岩县接壤,南与盖州市相连,北与海城市毗邻,西南靠辽东湾,西北隔辽河与大洼县、辽河油田相望,属营口市管辖的行政区。地理坐标处于东经 122°07'~122°59',北纬 40°18'~ 40°56',面积 1 610 km2,其中山地 1 077 km2,平原 531 km2。由于本区地处郯庐断裂带上,西部为平原区,东部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区,植被不发育,切割强烈,加之人类活动频繁,尤其是矿山采掘业比较突出,使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产生了多种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发展规律,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石桥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灾害类型多样化。因重力作用、降水作用而形成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有边坡失稳、地面塌陷、地裂缝、咸水内侵等,具体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地区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石桥市东部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在有地下采矿的地区还存在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西部平原区主要发生咸水入侵和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市区以南地区还有砂土液化现象的发生。
2.1.1 地质环境
大石桥市东南部山区绝对标高一般在500~1 000 m,山系走向多受东西构造体系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控制,山势陡峻,多悬崖峭壁。山顶呈尖顶状、园顶状、山脊线呈锯齿状分布。多直坡,坡度在30°~60°。中等—强烈切割,切割深度200~350 m,个别达400 m,河流中上游侵蚀强烈,侵蚀岸多直立的峭壁,侵蚀三角面发育。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地层岩性主要由花岗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及混合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等组成。西北部平原一带,绝对标高一般低于5 m,平坦开阔,微向海倾斜。主要由灰黑色、灰绿色、浅灰色的粉质砂土、粉质粘土、粘土、粉砂等组成。
表1 大石桥市地质灾害灾情一览表
2.1.2 气象条件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中部西侧,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变化大,冬季平均气温-10℃,夏季平均气温25℃,年降雨量600~800 mm,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雨量达265~405 mm,占全年的50% ~60%,7月份稍大于8月份;见表2。
表2 多年平均降雨量统计表mm
降雨量从东南部向西北部依次递减十分明显,加之岩层褶皱强烈,裂隙发育,广为裸露,侵蚀切割强度大,大气降水渗入的补给强度东南部也强于西北部
2.1.3 地震
区内地震比较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性和强度。其特征基本上受北地震区的控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长带性,具有原地区重复发震的特点;地震的活动期与平静期交替起伏。据国家地质局出版的第四代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本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 s,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2.1 公路及建筑施工
区内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公路的修建和扩宽经常会有切坡现象,切坡破坏了山体原有的平衡状态,且基本上未采取防护措施,从而诱发了诸多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也是本区最为严重的灾害。如黄土岭镇三道沟南岸路边,位于公路南侧,为片麻岩顺向坡,坡高约3 m,坡顶部破碎、风化严重,坡底滑坡堆积物厚2~3 m,主要为碎石、粘土。该斜坡受降雨或施重极易崩落。山区厂矿和村庄的修建、扩建,都要傍山切坡来拓宽扩大平地面积,由于人工形成的边坡过陡,故此常发生一些小型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2.2.2 矿产开发
工作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多,开发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且易发生灾害的主要是菱镁石矿、滑石矿、硼石矿及煤矿的开采。其中菱镁石矿主要分布于工作区中部山区,由于多家个体企业以露天开采为主,因此山体破坏严重,满目苍痍,局部地区岩体近直立或已外倾,崩落石块随处可见,采矿弃石废渣等松散物随意堆积沟谷内,这些都为汛期泥石流、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有利条件。另外,矿山地下开采的采空区或岩溶区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裂隙缝灾害。
2.2.3 地下水的利用
工作区的西北部为下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平原面积约1 035.4 km2,咸水体约 300 km2,由于农田灌溉、生产需求、生活用水等活动,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地下水流场的改变,出现了咸水的内侵现象,通过本次调查走访,初步确定了咸水体的内侵界线,比1978年的咸水体内侵约1.8 km。
通过对大石桥市全区1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的调查,区内共有崩塌155处,滑坡25处,泥石流15处,地裂缝2处,地面塌陷10处。本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情况详见表3。
表3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一览表
根据现场调查,滑坡是本地区最为普遍的灾害类型,东部山区公路沿线滑坡极为发育且规模较大,雨季时有滑塌发生,严重威胁行人及车辆的安全。泥石流和采矿塌陷也是本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广、危害大,所造成的损失数以千万计,其潜在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崩塌虽在山区普遍发育,但对人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危害的并不大,主要是在公路沿线的高陡边坡和矿山露天采场的边坡,对交通安全和矿山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大石桥市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强了防灾减灾意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一些村庄和设施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下。地质灾害应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总方针指导下,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区或流域经济发达程度及地质灾害危害状况,依灾害轻重缓急开展综合治理。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重点经济发展区或人口密集地带实施综合治理工程,使地质灾害的治理能够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并长久地进行下去,最终实现保护人民生命。
4.1.1 全面规划、分区分批治理
本区地质灾害较严重,重点灾害种类突出,涉及范围广,因此应集中财力和人力对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或流域进行防治,这类地区包括:直接危害村镇、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重要的公路。
4.1.2 按灾害种类并突出重点灾种进行防治
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其形成机理、危害方式、防治方法与手段均不相同,各项治理应对症下药,因害设防,特别要抓住主要灾害种类,进行重点治理并带动次要灾害的防治,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改善环境条件,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状况向良性循环发展。
4.1.3 重在预防,加强主要灾种监测预报的研究
本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种类为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分布广、稳定性差的灾种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特点是暴发突然而迅猛,但频率偏低,不易预防。就单条泥石流沟而言,其暴发周期往往在十几-几十年一次,有的甚至超过百年。一些非泥石流沟谷则由于人为破坏已向泥石流沟性质演变。限于各方面条件,治理工作只能逐步分期分批进行,加强预报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应放在首位,主要包括:预测预报、规划建设中的避让、汛期的应急躲避及修建一些避防、排挡工程。在做好预防工作基础上,逐步在各小流域开展治理工作,变被动消极的预防为主动积极的预防。矿山地面塌陷是由人类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治理困难。为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应建立预防塌陷灾害综合监测站,对地面塌陷进行长期动态和综合分析研究。崩塌、滑坡患点具有规模小、范围小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居民区附近及矿山开采区,稳定性差的应做为近期治理灾害点,实行削方、减载等手段。建立与建全村、乡(镇)、市,完善、有效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完善救灾措施,增强各级政府灾害救援能力和灾害应急能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规划,各部门协调管理,使工作区内的地质灾害与隐患得到较系统地、全面地预防与治理,减少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减轻地质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地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
[1]辽宁省大石桥市及老边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R].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6-2.
[2]廖兴发.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世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