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据调查大约10%的人曾患或现患消化性溃疡,占消化系统疾病的38%。消化性溃疡为胃酸侵袭作用增强、胃黏膜防御机能减退和幽门螺杆菌(HP)协同损害作用的结果[1]。由于其病程迁延,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质子泵抑制剂(PPI)广泛应用于临床消化性溃疡,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现就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诊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40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其中男142例,女98例,年龄24~79岁,平均46.2岁。病程1~15年,平均6.5年。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2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用药不同分为A组60例,B组60例,C组60例,D组60例,各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治疗前均未服用抑酸剂、抗生素及铋剂,肝、肾功能正常;口服克拉霉素0.5 g,2次/d和呋喃唑酮0.1 g,3次/d。A组应用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口服;B组应用泮托拉唑钠40 mg/次,2次/d口服;C组应用口服雷贝拉唑钠20 mg/次,2次/d口服;D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20 mg/次,2次/d口服。连续应用15 d为1个疗程。
1.2.3 观察内容 临床疗效: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2]。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由活动期转为瘢痕期或消失,Hp检测呈阴性(-)。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下可见溃疡面积缩小I>75%,Hp检测(-)。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下可见溃疡面积缩小≥50%,Hp检测(-)或(+)。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见恶化者。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HP根除指14C呼气试验HP检查为阴性。不良反应:观察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皮疹、腹痛、气胀、嗜睡、荨麻疹、失眠、便秘等并发症。
各组病例均顺利完成1个疗程治疗,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观察各组病例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观察内容(n,%)
随着对胃壁细胞分泌功能及胃黏膜防御功能的深入研究,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已取得了从传统的抗酸解痉到抑制胃壁细胞的胃酸分泌功能和增强胃壁细胞防御功能的突破性进展。1998年上市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匀H2受体拮抗剂更强大,更持久。PPI日益成为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吻合口溃疡和卓原艾综合征等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胃酸分泌最后一步是壁细胞分泌膜内质子泵驱动细胞H+与小管内K+交换,质子泵即H+-K+-ATP酶。H+-K+-ATP酶位于壁细胞的光面管泡及泌酸小管膜上,其分子由α、β二个亚单位聚合而成,能嵌入到壁细胞膜中,与K+交换而主动将细胞内H+泵出到分泌小管腔内。质子泵抑制剂是在苯并咪唑亚磺酰甲基比啶的基础上进行不同修饰而形成的衍生物,吸收入血后,进入到壁细胞分泌小管腔内,与H+结合质子化后不能再反弥散人细胞膜而局部聚集,分解为活性形式-次磺酰胺而发挥作用,这些活性产物与H+-K+-ATP酶-亚单位上的半胱氨酸残基(Cys)中的疏基共价结合形成二硫键,不可逆地使酶失活,起到降低胃酸分泌作用[3]。
质子泵抑制剂抗Hp的作用机理:直接杀菌作用,PPI可抑制Hp细胞壁ATP酶活性而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发探直接的抗Hp作用;PPI通过提高胃内pH而抑制Hp的尿素酶分泌,破坏了细菌的生长环境;提高胃内抗生素浓度。质子泵抑制剂保黏膜作用机理[4]:通过抗Hp作用从而逆转Hp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Hp感染能引起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即氧自由基而造成组织损伤,而一些PPI可直接和中性粒细胞结合,抑制其释放氧自由基产物;增加胃黏膜的氯合作用及二氯化碳的排泌作用来保护胃黏膜受到损伤。
雷贝拉唑是苯并咪唑衍生物家族的最新成员,但在吡啶环和苯并咪唑环上进行不同基团取代,构成PPI前药。前药在pH4时水解形成PPI。其起效及解除症状的速度均较第1代质子泵抑制剂快;埃索美拉唑是第1种单一同分异构体PPI,给药后迅速吸收,1~2 h即可达血药峰值。抑制作用较OME大60%,持续抑酸作用时间更长[5]。
[1]芮庄生,甘结友.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70-271.
[2]泮托拉唑临床协作组.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华消化杂志,2006,28(8):544.
[3]周斌,金慧萍,迟丹怡.质子泵抑制剂概述.中国药业,2004,13(5):77-80.
[4]厥伟明.老年消化性溃疡98例临床分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7):446.
[5]许国铭,钟捷.质子泵抑制剂-基础与临床.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