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强,刘 杰
(广东医学院附属西乡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加强对其监测、报告和分析评价,对临床安全用药和防治药品不良反应具有积极作用。现对我院2008年至2009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至2009年由医药护人员报送的院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27份,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327 份报告中,患者男 176 例(53.82%),女 151 例(46.18%),男女之比为1∶0.86;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8天。年龄分布见表1。
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191例(58.41%),其次为口服 114 例 (34.86%),肌内注射9例(2.75%),外用11 例(3.36%),静脉注射2例(0.61%)。
共涉及药品91种,详见表2。其中病例数排前10位的药品中有抗感染药7种,中药制剂 3种,总数为113 例,占 34.56%。具体情况见表3。抗感染药物具体种类及构成比见表4。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327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多个系统或器官,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详见表5。药品不良反应引发严重不良反应35例(10.70%),死亡1例。详见表6。
表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表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排序前10位的药品
表5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由表1可见,由于我院地处深圳西部,患者以企业员工为主,且以妇产科和外科患者居多,因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年龄以14~40岁段分布最多,这反映了我院所处地理位置的人口特点。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327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以静脉给药方式最多。其原因除了与药物直接相关以外,还可能与患者自身体质、生理状态和用药习惯有关。注射剂成分复杂、纯度不高、所含微粒超标、给药速度过快、输液配伍不当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能口服的尽量避免注射给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1]。
由表2至表4可见,药品不良反应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居多,其中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这与目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头孢菌素药物密切相关。同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另一个原因,包括不合理用药及配伍、药物剂量偏大、用药时间过长、滴注时间过快等。提示医护人员应规范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疗程,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不合理用药。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仅次于抗菌药物,也不容忽视。由于中药注射剂为纯中药制剂,其成分较复杂,溶液中某些大分子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直接进入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高致敏原而引起变态反应。另外,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等形成的杂质均能引发过敏反应。因此,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及安全性应更多关注,在临床使用时单独使用,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表6 引起严重ADR可疑药物及临床表现
由表5可见,药品不良反应所致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ADR的发生多集中于过敏反应和药效学反应[2]。327例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一般为主,严重较少,且多数停药后好转或可用药物治愈。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皮疹、发热、寒战、发绀、头晕和水肿等,死亡1例。报告显示,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中72.22%是抗菌药物,应对此高度重视。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院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规范性文件,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加强管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及用药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要意义的认识,尽可能避药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陈晓宁.药物不良反应264例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9):1 006.
[2]陈 超,郭代红,刘皈阳,等.解放军总医院1 933例药品不良反应描述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