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中音乐的功能美学——浅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作用

2011-05-31 07:46肖翔
电影评介 2011年17期
关键词:造型影视旋律

影视艺术兼具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性,它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它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表现力。影视艺术作为近代新兴的艺术门类,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

自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的诞生,影视作品进入了有声片时代。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从声源角度进行分类,可将影视声音分为:语言、音响、音乐等三个部分。这三者与画面结合,同样具有造型作用,即声音的造型美,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物质形态,为影视作品增强真实性、表意性和表情性。

格塔式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第一位全面探讨电影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Balázs Béla)在其著作《电影美学》中指出:在艺术里,只有当它发现并展示了我们的眼睛或耳朵迄未看到或未听到过的某些东西时,这才算是一桩创举……独具风格的真正的有声片不会仅仅满足于让观众听到人物的对白,它也不会仅止于利用声音来表现事件。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

那么,声音也就在影视作品中占有了艺术创作的地位,而不仅仅作为画面的附属品而存在。影视艺术是视觉艺术,更是视听的艺术。

二、影视声音中的音乐

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诠释的纽带。一首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对整个影片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会由多首音乐相衬,以更好地衬托出其所需要表现的内容。在艺术领域,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展现形象,具有直观性;而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也恰恰因为其较画面而言的抽象性,反而能对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进行阐释。

(一)音乐塑造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当其以无源音乐存在时,往往强烈地表现出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创作者的音乐意识与画面叙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有力的音乐叙事风格,阐释影片主旨。

在电影《我的长征》中,曲作者张千一创作的“跟着走”主题旋律,在片中多次进行演绎。

1、“遵义会议”片段

由弦乐演奏主旋律,画面表现遵义会议外景,两个红军小战士的交谈。此段音乐情绪主要渲染了革命开始的艰难历程。

2、“娄山关大捷”片段

在娄山关大捷之后,由弦乐组加长笛演奏主旋律,长笛明亮的音色与弦乐组柔和而宽广的音色配合,表现出战后的宁静与安详,乐器的增加也似预示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

3、“红军过雪山草地”片段

此段情景以一组快速的画面展现了红军经过雪山的艰难场面,由谭晶演唱主旋律。画面与音乐配合展现出红军的英勇不屈,而主旋律在此以人声的形式进行表现是对红军精神的一种讴歌和放大,是对红军精神的肯定。

4、“遵义会议遗址”片段与片尾

在遵义会议遗址,老年王瑞重温故地,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红蜡烛,由弦乐组加长笛演奏出悠扬的主旋律与画面结合让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之前全片表现的一幕幕故事情节。之后,音乐一直贯穿至片尾字幕,给观众以无尽的遐想和深思。

主题音乐分4次在全片贯穿,与剧情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本片音乐的主体结构,不论是音乐风格还是音乐情绪上,都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塑造出红军战士的坚强性格以及红军精神的世代延续。

(二)音乐塑造时代

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音乐作为时代中的存在,也在创作中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一部好的影视艺术作品,其音乐的时代性要与影片相吻合,同时还需要与影片放映的时代接轨。

在电影《老井》中,就有一场戏是一群知识青年在寒冷的冬季的井边跳迪斯科的场景。虽然本场戏的主旨是表现孙旺泉、孙旺财和赵巧英之间的矛盾,但是伴随着人群的舞动,不难听出从录音机中传出的音乐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与影片表现的时代相吻合,乐曲的配器也符合影片上映时代的风格。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录音师对此段音乐的处理,从剧情和画面上看应该是一段有源音乐,因为画面上出现了声源发声体——录音机,但是从影片中音乐的音色和音乐的电平调整来看,完全是一段无源音乐的感觉。笔者认为此处的音乐构思很好,但其制作应该算是一处败笔。

(三)音乐塑造地域

与音乐的时代性一样,音乐的地域性也很鲜明。就音乐本身来说,中国北方的梆子,南方的丝竹,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旋律和乐器,都具有和当地的山水、当地的人一样的灵性。

1、在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刘小春在江南小镇的家乡比赛赢得去北京的机会,昏暗的灯光下,父子收拾行囊。此段画面加入了琵琶演奏的旋律,让江南小镇的气息扑面而来。

2、在电影《我的长征》中,红军经过彝区时,出现了多段彝族风格的音乐旋律,与片中的表现情景相融合。

(四)音乐塑造自然

音乐是影视艺术作品的声音中最不准确、最不具体的表现形式,音乐无法模仿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却富于感染力,能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其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在故事情感中渲染气氛,深化情感。

在1985年CCTV播出的大型系列专题片《话说长江》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主旋律《长江之歌》在曲作者王世光的笔下,创造出了后浪推前浪的气势,圆号的加入吹奏出长江宽广辽阔的情怀。在看似简单的旋律线条中,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音乐塑造人物

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作品中,音乐描写、塑造最多的应该是人们丰富的内心活动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发生着必然和非必然的联系,音乐在此当然也能表达出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电影《老井》中通过同一段音乐多次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进行了阐释。在片中存在着如下的人物关系(图1):

(图1)

赵巧英和孙旺泉互相暧昧,喜凤喜欢孙旺泉并后来结婚,孙旺财喜欢赵巧英但没有修成正果在一次下井中被砸死。旋律以一段民歌主题发展而来,主要用于表现孙旺泉与赵巧英之间的人物关系。在片中几乎所有两人出镜的场景都会出现这段音乐,此外与两人关系有关的场景也会出现这个旋律,以表现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关系。

1、“山中找井眼”片段

孙旺泉与赵巧英有矛盾,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在一次两人山中找井眼的路上,两个人矛盾慢慢化解,此段旋律的一个乐句在这一场景分3次进行演绎:

(1)由琵琶演奏主旋律,大提琴演奏副旋律之后转入长笛演奏主旋律片段;

(2)速度转快,由琵琶、长笛分别演奏主旋律上、下半乐句,大提琴以拨奏的形式伴奏;

(3)在保持速度的基础上,由弦乐组演奏主旋律乐句。

通过3次配器的变化和速度上的演绎,音乐的旋律在观众的脑海中更加突出和鲜活,同时由于速度和音色的对比,让两人矛盾转化的过程在音乐中得以展现。

2、“探病、暂别”片段

孙旺泉、孙旺财和赵巧英在打井塌方中被压在井下,孙旺财在此次事故中死去,孙旺泉与赵巧英得救。医院内孙旺泉先出院,到病房探望赵巧英并与她告别,两人没有更多的言语。当孙旺泉去抚平赵巧英输液贴着的胶布时,表现两人关系的音乐再次响起。在这里还是由琵琶主奏的旋律缓缓流出,赵巧英的手指也向孙旺泉的手掌伸了过去。音乐与画面上两人的“小”动作配合,不难让观众深切地体会到两个人之间内心情感的倾诉。

3、“洞房”片段

在喜凤和孙旺泉的洞房里,理应出现喜庆的场面与音乐,但片中画面我们却看到了同床异梦的两个人,都睁着眼各有各的心事。此时,观众熟悉的与赵巧英和孙旺泉有密切关系的音乐响起,画面上的大红喜字与夫妻两人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乐的情绪低沉与洞房场景格格不入。恰恰是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状态,让观众直观地通过画面看到喜凤此时的内心牵挂在躺在她旁边的孙旺泉身上,而孙旺泉大睁的双眼伴随着音乐写满了对赵巧英的思念。音乐与画面通过音画分离的方式,将矛盾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井边会面”片段

赵巧英出院与孙旺泉在坍塌的井边见面,表现两人关系的音乐伴随着环境中的风雪声悠悠流出,当赵巧英的一句:“旺财埋在哪儿啦?”之后,画面给到一个满屏的坟堆,由充满哀伤的第二旋律伴随着第一旋律以复调音乐的形式奏出。此时的音乐带有了更多的形象,第一旋律在讲述赵巧英与孙旺泉的关系,第二旋律在讲述这两个人对孙旺财的怀念。在这里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关系被拉近,将创作者的意图通过复调音乐的手法直观地传递给观众。

三、结语

影视音乐的魅力在于用心去感知,音乐塑造的种种形象是观众畅游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在这里借用《公民凯恩》(Quarto Potere)的曲作者伯纳德•海尔曼(Bernard Herrmann )的话:“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知道它,但是它却起到了它的作用。”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贝拉•巴拉兹(匈).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肖翔.跟着走 跟党走——电影《我的长征》声音艺术创作分析[J].电影评介,2010(24).

[4]杨宣华.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5]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6]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http://baike.baidu.com/view/566843.htm(百度百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造型影视旋律
春天的旋律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