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奕秋
一个二战后爆发了10多场国际战争和无数内战的地区,2011年再度映入世人眼帘,这次,它给人的直观感觉还是“乱”,但乱得不仅让一些人绝望,也让更多人怀抱希望。
那些令人难忘的场面——斋月里首都被攻占,法庭上前总统“笼中对”,总统祷告时被炸伤……谙熟中东历史的人、觉着像萨达姆倒台场景的人也会少见多怪。曾几何时,纳赛尔动了一条运河,霍梅尼动了几块油田,英法美就花容失色,这次,奔突在埃及、利比亚等国的野火,居然仅烧着了以色列的一点皮毛,而法英首脑,居然被起义者簇拥走在战后的黎波里的大街上。世道变换,年轻人取代了军官和教士,成为“乱世出英雄”的最新代表。
然而,潜伏的危机足以消解上述光鲜的图景,在叙利亚、在也门,甚至在巴林,僵持还在继续。没有人能保证,同一剂药方可以医治不同国家的病痛。即便在除旧布新的国度,远未理顺的各阶层、各部落关系,在政经发展道路上的缺乏共识,都会毁掉到手的幸福。
“动荡之门”一旦开启,无法断言何时结束,哪怕是被视为“稳定之锚”的阿拉伯君主国,也可能朝不保夕。当民意摆脱了“一致对外”的窠臼,或许只有票箱才能将其驯服。
有人说,中国跟上了全球化的列车,而伊斯兰文明掉队了,我们要帮助它。也有人说,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不比中国差,甚至局部还有超越。其实这并不矛盾,多面的阿拉伯,足供中国多方位镜鉴。我们与阿拉伯世界的传统友谊,不会因几个“老朋友”的离场就举座不欢。乱世阿拉伯的教训,对中国如何走好自己的路,是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