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坤
中苏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是整个20世纪最为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中苏关系的演进不仅包含了苏联同新中国之间曲折发展的关系,也包括早期苏联政府同国民政府之间的交往。然而,囿于档案资料开放与利用的不足、以及传统研究中重理论而轻史实的理念,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解读始终未有上佳之作。
本书作者沈志华教授,作为在该课题上造诣最深、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之一,集合了国内研究冷战史的一流学者,博采众长,他们通过查阅多方档案资料,包括外交部、国防部、铁道部、各地方档案馆所藏资料,俄罗斯新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台湾“国史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资料中心、美国国家档案馆、国家安全档案馆、国会图书馆等档案资料,乃至东欧各国的相关资料,以极为广泛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并辅以对众多当事人的访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中苏关系史纲》的写作。《史纲》的写作放弃了惯有的平铺直叙、面面俱到的写作方法,而是以中苏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个个重要问题为切入点,在大量史料强有力的支撑下,将每一个问题都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剖析,最终呈献给读者一部真实的中苏关系史。
《史纲》最大的功绩在于通过细致的研究和论证,颠覆了中外学者在中苏关系一系列问题上既有的定论,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如在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问题上,原有的认识是: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两个电报解读,中苏同盟条约是中国起草的,苏联没有做什么改动就同意了。然而根据俄国解密的相关档案来看,事情的全貌并非如此,奈约是经过中苏之间数次“拉锯战”式的角力,斯大林在两次要协、特别是放弃中长铁路、大连港和旅顺港的利益之后才签订的,而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后续发展。可以说,在叙写中苏关系74年的发展史中,正如前驻苏大使李凤林所言:“‘以史解史终归是回顾和缕析中苏关系发展史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方法。”而《史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沈志华教授并没有局限于现有的研究成就,针对在进一步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新解密和出版的一批文献档案提供的新的研究资料,在《史纲》出版后不久,作者即开始着手对《史纲》进行修改工作。文章的修订,首先是增加和参考了各国最新披露的史料,包括国内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俄国出版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1954~1964)》的第三卷,以及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关系问题的最新研究著作等。
其次,对于旧版申一些不足的地方进行了修订,在《史纲(增订版)》中加强了对苏联与国民政府关系这一主线的论述,同时对于中苏关系的国际背景以及苏联和共产国际为推动中国革命、在国共关系演进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行了描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诸如“联合舰队问题的提出和争论的过程以及苏联的意图”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同时,针对旧版第四篇中注重史实过程的描述进行了重新撰写,增加了作者的分析和研究。
总之,无论是旧版的《中苏关系史纲》,还是即将出版的《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都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同时也极具习读性。著作以丰富的“档案”为支撑,本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严谨态度,以史解史。因此,无,论是已经阅读过2007年版《史纲》的读者,还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但尚未读过这部著作的人,《中苏关系史纲(增订版)都应该是诸啦的案头必备之作。